<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是题字:刘宝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董卓被杀后,骠骑将军张济与李傕等攻打吕布,为董卓报仇。后来张济兵屯弘农,在一次作战中死于流矢,族侄张绣统领其留下的队伍,屯驻于宛城,与刘表联合。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张绣率众投降,接着又反叛,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均死于张绣之手。</p><p class="ql-block">张绣之所以先降后叛,《三国志》给出的理由是:“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p><p class="ql-block">那么,曹操真的有“杀绣之计”吗?应该没有。其原因主要有三。</p><p class="ql-block">一个是,曹操因一个寡妇而对张绣起杀心,似乎没有充分的理由。曹操纳的是张绣的寡婶,并且又是族婶,并不出格,张绣没有理由反对。张绣对曹操的做法即使有所不满,也不至于有激烈反应,二人也不会因此产生多大的矛盾。因此,说“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似乎并不成立。</p><p class="ql-block">另一个是,曹操素有爱才纳众之心,特别是在刚刚起家的时刻。即使因这次反叛而与曹操结下杀子之仇的张绣,后来投靠曹操时,曹操不仅不计前嫌,而且热心接纳并重用张绣。如此这般的曹操,当初怎么可能对张绣轻易起杀心呢?</p><p class="ql-block">再一个是,如果曹操有“杀绣之计”,就不可能放松对张绣的警惕与提防,也不会在其反叛时吃那么大的亏。《吴书》曰:“绣降,用贾诩计,乞徙军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绣又曰:‘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太祖信绣,皆听之。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备,故败。” 曹操对张绣没有丝毫的防备心理,连张绣带兵众进入自己屯驻的地方都没拒绝,何谈“密杀之计”?所谓“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大概率是后人想象或杜撰的。</p><p class="ql-block">至于张绣为什么先降后叛,也是众说纷纭。《傅子》给出的解释是:“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绣闻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p><p class="ql-block">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情况是,张绣与刘表交好,双方互为策应。建安三年,曹操又出兵围攻张绣,刘表派兵救援。这说明,刘表对张绣的影响是很大的,张绣很可能是在刘表的极力鼓动下才选择叛曹的。</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军争篇》曰:“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曹操、张绣之间的分与合,充满着利益的权衡与算计。这应该是我们分析张绣降、叛、归曹之动因,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法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