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 . 至简的美篇

正念 . 至简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唐 杜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赏析与读后感</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原文</p><p class="ql-block">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p><p class="ql-block">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神警跸。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欲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家。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p><p class="ql-block">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流急且深。妻子隔风雪,谁与述寒温。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写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年)十一月,杜甫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家小。当时的唐朝,表面上仍处于盛世繁华之中,但实际上已危机四伏。唐玄宗晚年骄奢淫逸,政治腐败,社会贫富差距极大。杜甫在长安困居多年,目睹了权贵们的奢华生活和底层百姓的困苦艰难,在探亲途中,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凝练成了这篇千古名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释义</p><p class="ql-block"> 诗的开篇,杜甫以自嘲的方式表达自己虽穷困潦倒却仍怀有像稷与契那样辅佐君王、拯救苍生的大志,一生都在为百姓的困苦而忧虑叹息,虽被人取笑却依然坚持。接着描绘了寒冬深夜从长安出发前往奉先的情景,路途艰辛。路过骊山时,见到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中尽情享乐,而这享乐的物资皆来自于贫苦百姓的血汗。“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深刻地揭示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回到家中,幼子竟已饿死,这一家庭悲剧让他悲痛万分,同时也让他联想到那些失业的百姓和远戍边疆的士兵,心中的忧愁如同终南山般高大沉重,无边无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1.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杜甫在诗中既叙述了自己的经历、旅途所见以及家庭遭遇,又融入了强烈的情感。如描写幼子饿死的场景,叙事简洁却饱含悲痛之情,同时又将个人的不幸与广大百姓的苦难相联系,使抒情更具深度和广度。</p><p class="ql-block">2. 对比手法的运用:多处运用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将富贵人家的奢华与贫苦百姓的悲惨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地冲击读者的感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增强了诗歌的批判力量。</p><p class="ql-block">3. 形象的描写:无论是对自然环境如“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的描写,还是对宫廷奢华场景“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的刻画,都极为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更能深刻体会到诗中的情感与寓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i>读 后 感</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代社会,我们看似远离了杜甫诗中所描绘的封建王朝的黑暗与困苦,但当我们深入审视,会发现其中的一些现象仍有迹可循。杜甫那“穷年忧黎元”的情怀,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如今,贫富差距依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繁华都市的角落,有高楼大厦中纸醉金迷的奢华派对,也有简陋棚屋里为生计奔波的疲惫身影。那些为了微薄工资而日夜操劳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努力工作却难以负担高昂的房价、医疗费用和子女教育成本,如同杜甫时代被剥削的寒民。而那些少数掌握大量财富和资源的人,是否也应该反思自己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的堆砌?</p><p class="ql-block"> 杜甫在面对幼子饿死的悲剧时,不仅悲痛于家庭的不幸,更联想到整个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这种胸怀提醒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能仅仅关注个人的得失,而应将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群体。当我们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缺乏教育资源,偏远山区的百姓还在为温饱发愁时,我们不应冷漠视之。就像在一些自然灾害或公共危机面前,众多志愿者挺身而出,各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这便是现代版的“忧黎元”。</p><p class="ql-block"> 诗中的对比手法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现代社会倡导公平公正,但在某些领域仍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如就业机会的不均等、资源分配的失衡等。我们应努力打破这些不合理的“朱门”与“冻死骨”的界限,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管等方式,让社会的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到每一个人的手中,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追求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它呼唤着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感,激励我们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充满爱的社会而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