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同意与中央进行谈判,当时他们派出了两路谈判人员,其中一路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他们经由重庆前往北京;另一路以凯墨·索南旺堆为首,他们从印度经由香港到达北京。</h3></br><h3>阿沛·阿旺晋美先到达北京,凯墨·索南旺堆直到4月26日才到达北京。</h3></br><h3> <h3>休息数天后,1951年4月29日,双方人员正式开启了谈判。经过一段时间谈判后,1951年5月23日,谈判双方在中南海勤政殿正式签订了《十七条协议》,凯墨·索南旺堆以及阿沛·阿旺晋美都是《十七条协议》的签字人,他们也都成为西藏和平解放的功臣。</h3></br><h3> <h3><strong>1951年10月,以进入西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为基础开始组建西藏军区。</strong></h3></br><h3>期间,围绕西藏军区的藏族副司令员人选,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strong>张经武、张国华和谭冠三</strong>等与<strong>西藏噶厦政府</strong>反复磋商达数月之久,终于在1952年1月11日确定人选为<strong>阿沛·阿旺晋美</strong>和<strong>朵噶·彭措饶杰。</strong></h3></br><h3>1952年1月18日,中央军事委员会正式批准了西藏军区领导人的任命。即:</h3></br><h3><strong>司令员张国华,</strong><strong>政委谭冠三;</strong>第一副司令员阿沛·阿旺晋美,第二副司令员朵噶·彭措饶杰,第三副司令员昌炳桂;副政委范明、王其梅;参谋长李觉,政治部主任刘振国,后方部队司令员兼政委陈明义。</h3></br><h3> <h3><strong>1952年2月10日,</strong><strong>西藏军区在拉萨正式成立,</strong>以18军进藏领导机构组成军区机关,为二级边防军区,隶属西南军区;一个月后,18军番号撤销。</h3></br><h3>西藏军区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和干部管理部,驻西藏拉萨。2月10日当天在拉萨河畔孜仲林卡举行举行了成立大会。</h3></br><h3>2月11日,在布达拉宫前广场成立庆祝大会。</h3></br><h3> <h3>1955年授衔时,阿沛·阿旺晋美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开国中将,凯墨·索南旺堆则没有参加这次授衔。</h3></br><h3>1956年,作为藏军曾经的司令,55岁的凯墨·索南旺堆被授予解放军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h3></br><h3>藏军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57年,也就是公元1793年。是当时由清朝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地方正规武装,共由6个代本共3000人组成。</h3></br><h3>藏兵成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廊尔喀、印度锡克族道格拉、准噶尔和英军的入侵。</h3></br><h3>但随着后来各国势力,尤其是英国人开始插手西藏事务,藏军也从抵御外来侵略逐渐转变为了维护封建农奴制度,进行分裂的工具。</h3></br><h3>到了1920年以后,在英国的帮助下藏军不断扩充实力,到西藏和平解放前人数已经达到了14个代本8500余人。部署的主要区域也从抵御外来侵略转而面向内地布防。藏军中的军官多为贵族,并接受外国人的训练,而士兵则世袭服役。</h3></br><h3>因藏军长期受到英国人的影响,藏军专门派遣贵族子弟前往英国、印度等地学习军事,同时还在江孜建立起了英式的军事训练基地,英国人还派出正规军官负责对藏军进行训练。而藏军也从英国那里购买了大量武器装备。</h3></br><h3> <h3>因藏军受英国人极大的影响,藏军的操典、口令均为英式, 主要学习英式步枪的使用、制式教练、队形变化、战斗动作等。</h3></br><h3>不但藏军的战术、技术、队列、军乐都模仿英军,甚至连服装也是照搬英国制式。</h3></br><h3>藏军所谓的“军旗”也是以英国军旗为底在上面增加了雪山和狮子而来。</h3></br><h3>这些经过英国人重新训练和武装的藏军被称为新军,与以前的藏军已经大不相同了。</h3></br><h3> <h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争取和平解放西藏,中央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大量劝和促谈的政治争取工作,但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和西藏亲帝分裂分子重重阻挠,害死劝和代表,拒绝和谈。</h3></br><h3><strong>昌都是西藏东部的门户,是我军入藏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strong>。</h3></br><h3>当时藏军防守的重点是昌都及其周围地区。昌都以东有金沙江,地理位置重要,进可攻,退可守。因此敌人将其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和一些地方民团共8000余人,部署在昌都周围和金沙江西岸沿线。部队统归昌都总督指挥。</h3></br><h3>针对敌人的军事部署,我军部队分为两个集团行动。</h3></br><h3><strong>北集团以18军52师、军侦察营、炮兵营和西北军区骑兵支队组成,</strong>为主力集团。以骑兵支队和一个步兵团迂回类乌齐,抄到敌之左侧背,占领因达断敌西退的道路;其余两个团从邓柯隐蔽渡江直取昌都;侦察、炮兵两营担任金沙江正面攻击。</h3></br><h3><strong>南集团以18军53师和14军126团组成</strong>,主力从巴塘渡过金沙江,经芒康、吞多迂回敌之右侧背,占领邦达断敌西南面逃往拉萨的退路,并堵其窜往察隅。</h3></br><h3>张国华等18军首长命令各路部队要隐蔽行动,迅速前进,不露声色。</h3></br><h3> <h3><strong>1950年10月6日,昌都战役正式打响了。</strong></h3></br><h3>当天晚上,隐蔽在邓柯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抬着小木船和牛皮船,开始渡金沙江。对岸守敌不战而退。人民解放军未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对岸敌人的江防工事。由于船只又小又少,前后过了约5天时间,才将近千人渡过金沙江去。</h3></br><h3>右路部队在中路部队隐蔽渡江时即开始南进。骑兵支队在玉树西南地区和中路部队胜利会师,然后相互协同消灭了甲藏卡、类乌齐的敌人后,向恩达疾进。</h3></br><h3>左路部队于10月7日开始正面强渡金沙江。在该部到达江边时,敌人还未发现,当人民解放军发动进攻时,敌人才惊醒了,并开始猛烈抵抗,我军渡江部队在弹雨中将牛皮船划向对岸,战士们冒着弹雨强渡猛攻。经过约两个小时的激战,第一批渡江部队胜利登岸。</h3></br><h3>南集团于10月7日和8日开始行动。一部分从巴塘出发,渡金沙江后解放芒康。另一部从德钦出发,解放盐井、门工等地,第9代本主管桑旺堆率官兵400余人起义。</h3></br><h3>10月15日,以上两支部队,留一部驻守察隅,主力向邦达、八宿前进,堵截昌都之敌南逃。</h3></br><h3>人民解放军南北两路部队在突破金沙江敌人的防线以后,经过约10天的追击和长途行军,于10月中旬抵达昌都地区,对昌都形成东、西、北三面包围的态势。</h3></br><h3>昌都守敌面对大军压境的局势惊慌失措,纷纷向恩达方向撤退,企图逃往拉萨。我军在侦知敌人的逃跑企图以后,迅速向昌都进击、合围。</h3></br><h3>10月19日,昌都守敌见大势已去,一部弃城往恩达奔逃,大部在昌都总督的率领下,向人民解放军投诚。昌都从此获得解放。</h3></br><h3>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之下,弃城奔逃的全套英式装备的藏军,终于在10月24日全部放下武器,向人民解放军投降。</h3></br><h3>至此,昌都战役胜利结束。</h3></br><h3>昌都战役的胜利,对和平进军西藏,统一祖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h3></br><h3> <h3>1951年5月25日,中央令西南军区和西北军区进藏部队以战备的姿态,分路进驻西藏,以防止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进军的具体部署是:</h3></br><h3>第18军除留第53、第54师及第52师的第156团继续修建康藏公路昌甘段和甘孜飞机场外,<strong>以军直一部和第52师2个团,</strong>经丁青、边坝、沙丁、太昭等地,进驻拉萨。云南军区第126团进驻察隅。</h3></br><h3><strong>西北军区的骑兵支队</strong>,由新疆之于闻出发,经昆仑山主峰与扎麻忙保等地进驻阿里地区;<strong>青海独立支队</strong>由青海之香日德出发,经通天河、唐古拉山、拉萨等地进驻日喀则。</h3></br><h3>西南军区遵照军委命令,决定将第18军分为两个梯队,<strong>军部率第52师的第154团为第1梯队,经丁青、沙丁、墨竹工卡进驻拉萨。</strong></h3></br><h3><strong>第52师师部率第155团为第2梯队</strong>,进驻嘉黎、所宗、则拉宗等地设置兵站,维护后方交通,开展地方工作,以保障第1梯队交通运输的安全。</h3></br><h3> <h3>西南军区进藏部队,经过必要的准备后,于8月、9月先后出发。在开进途中,指战员们以革命的英雄气概,克服一切困难把五星红旗插到祖国的边界上。</h3></br><h3>他们攀越了19座雪山峻岭,跨过了数条怒涛汹涌的大河,穿过了许多漫长的原始森林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沼泽地带,战胜了气候严寒、空气稀薄、雨雪冰雹等重重自然障碍,于10月至11月间,行程2300余里,先后进驻拉萨及其他预定地区。</h3></br><h3>在人民军队进军西藏的同时,胥光义政委等率领的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数万官兵正在抢修雅安至甘孜的603公里长的公路。他们一边修路,一边组织汽车、马车和驮车运输,后来又组织耗牛和人力运输,但仍然不能满足进藏部队的大量需要。</h3></br><h3>为此,中央军委又抽调了C-46、C-47运输机组成空运大队,对进藏部队进行空投支援。在大军进藏途中,共空投446架次,投下各种物资982吨,对支援进藏部队起了很大作用。</h3></br><h3>拉萨城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和广大僧俗群众,热烈欢迎解放军。他们在房顶上点燃起松枝青草,捧来滚烫酥油茶,为进藏大军扫除风寒,道着亲切的问候。</h3></br><h3>此后不久,从青海出发的<strong>西北军区青海独立支队</strong>越过了昆仑山、唐古拉山脉,渡过了通天河,走过了千里草原,直下黑河,于12月初到达拉萨。</h3></br><h3><strong>西北军区骑兵支队</strong>从新疆于田出发,跨过了激流峡谷,经过数千里的英勇进军,也到达了阿里地区。</h3></br><h3><strong>12月20日,第18军及西北军区的独立支队在拉萨胜利会师。</strong></h3></br><h3> <h3>1952年2月新成立的西藏军区,下辖步兵第<strong>52、 53、54三个步兵师</strong>以及<strong>昌都、日喀则、黑河</strong>三个警备区、骑兵第1团、工兵第5、8团等。</h3></br><h3>1955年5月1日,原隶属于西南军区的西藏军区改编为大军区,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是当时全军12个大军区之一。</h3></br><h3> <h3>1959年起,西藏军区部队在兰州军区55师、成都军区130师的支援下胜利完成平叛剿匪任务。</h3></br><h3>1962年,西藏军区部队在成都军区54军“丁指”和130师支援下在中印边界西段对印度军展开自卫还击作战,使印军退败。</h3></br><h3>1968年12月,随着内外部局势的平缓,西藏军区又被调整为省军区(正军级,但军政主官均高配为副大军区级),划归成都军区。<strong></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2016年5月,西藏军区再次升级,升格为副大军区级单位。在指挥调度上,西藏军区归西部战区统一指挥;<strong>但是在军政上,西藏军区是直属于陆军总部直接领导的。</strong></h3></br><h3>西藏军区与西部战区陆军在军事体制中并非上下级关系,而是平起平坐、互不隶属的平等独立关系。二者都直接接受陆军总部的领导管理,并服从西部战区的指挥调度。</h3></br><h3>这意味着,西部战区陆军无权管理和指导西藏军区的边防和野战部队。军区司令员和西部战区陆军司令员是平级的,这一点需要明确理解。</h3></br><h3>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一样,由于地处敏感区域,所以它们俩和全军其它军区都大大不同,而且有独立于我国五大战区之外的倾向,军区自己就有直属的野战部队,可以独当一面。</h3></br><h3>西藏军区还有权直接调用空军的歼-16和歼-20等先进作战飞机,直接配备地面部队展开作战行动。</h3></br><h3>2022年时解放军已经在西藏和新疆常态化部署轰-6K型轰炸机,而轰-6K携带长剑-20巡航导弹,其打击范围足以覆盖整个印度全境。</h3></br><h3> <h3><strong>目前西藏军区负责西藏自治区(</strong>阿里地区除外,其防务由新疆军区负责<strong>)的防务工作,直接面对印军在藏南地区部署的12个山地师的兵力。其具体部队构成:</strong></h3></br><h3><strong>炮兵旅;</strong></h3></br><h3><strong>工兵旅;</strong></h3></br><h3><strong>汽车运输旅;</strong></h3></br><h3><strong>合成第52旅(山地摩步旅);</strong></h3></br><h3><strong>合成第53旅(高机动机械化步兵旅);</strong></h3></br><h3><strong>合成第54旅(履带式装甲合成旅);</strong></h3></br><h3><strong>此外还有陆航旅、特战旅、各直属队、边防团等等,部队数量接近一个陆军集团军的规模。</strong></h3></br><h3> <h3><strong>【山地合成第52旅】</strong><strong>改编自原50军149师,其前身部队为解放战争时期在长春起义的国民党滇军60军暂编21师。</strong></h3></br><h3>国民党60军其前身最远甚至可追溯到清末云南编练的<strong>新军第十九镇。</strong>这个新军第十九镇,参加过著名的云南“重九起义”,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掘墓人。</h3></br><h3>在晚清时期,云南紧邻法国控制下的越南,因此清政府一直很重视加强云南的军事力量。<strong>在编练新军时,云南也组成了一个镇,就是陆军第19镇,</strong>共有官兵大约1.09万人;除了新军外,云南还有旧式绿营、勇营改编的巡防营59个营,共计有官兵17721名;两者合计,云南在晚清时有部队约2.8万。</h3></br><h3><strong>陆军第19镇战斗力非常强悍,是晚清时期少数能和北洋六镇媲美的新军。</strong></h3></br><h3>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云南新军也开始准备起义,推翻晚清云南政府。这个时候云南的新军领导主要以<strong>蔡锷、唐继尧</strong>等人为主。</h3></br><h3><strong>蔡锷</strong>,湖南省邵阳人,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有着非常高的军事素养和战术素养。他受到当时云贵总督<strong>李经羲</strong>的邀请,去到云南操练新军。在操练新军期间,蔡锷受到了新军的拥护爱戴。</h3></br><h3> <h3>1911年10月30日,云南新军爆发反清起义。一批云南籍军官在蔡锷的带领下,在昆明发动了武装起义。这支后来被称为"滇军"的部队,以其英勇果敢的作风,迅速攻占昆明城,随后控制了整个云南全境,成为辛亥革命中最早响应革命的军队之一。</h3></br><h3>当时起义军中的云南新军第19镇,仅用三天时间就攻下了昆明城内的清军大营,迫使云贵总督李经羲投降。</h3></br><h3>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strong>昆明重九起义</strong>,因为起义时间1911年10月30日是农历九月初九。所以史称重九起义。</h3></br><h3><strong>这一战役,打响了西南革命的第一枪。</strong></h3></br><h3><strong>蔡锷在起义以后就任云南省都督,主政云南的军政事务,将云南陆军第十九镇改名为滇军。</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以后,惧怕蔡锷的军事能力。以借口把蔡锷调往北京。蔡锷在前往北京之前,把云南的军政事务交到了唐继尧手里。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民主力量的强烈反对。蔡锷从北京绕道国外经越南回到了云南,期间就出现了著名的<strong>小凤仙。</strong><strong>云南督军唐继尧与蔡锷联手,重整滇军,发兵讨伐袁世凯,史称护国运动;12月25日,滇军占领云南全境后北上,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最终以护国军的胜利结束。</strong>蔡锷又成为四川省省长和督军。但是这个时候的蔡锷已经病情加重,于是处理好四川事务以后,就匆匆的去往日本治病。可惜病情严重,<strong>1916年11月8日蔡锷在日本福冈病逝,年仅34岁。</strong>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当时的北洋政府为他在湖南长沙的岳麓山举行了“国葬”。蔡锷也是国葬第一人。<h3> <h3>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为了抵御外侮,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以滇军第1、第2、第3、第5、第7、第9旅等精锐部队合编为60军,由他的表弟<strong>卢汉担任60军的首任军长。当时云南全省仅7个正规旅。</strong></h3></br><h3>9月底,滇军60军编成,全军辖第182、183、184三个师,每个师辖两个旅,每旅两团,全军共十二个步兵团,总兵力四万余人,全副的法械装备;军长是卢汉,参谋长赵锦雯,三位师长分别是安恩溥、高荫槐、张冲;<strong>而后来的60军军长曾泽生任184师543旅1085团团长。</strong></h3></br><h3>10月10日,60军由昆明、曲靖徒步出发,经50余日到达长沙,12月初乘火车赴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先头部队抵达金华时南京陷落,又赴武汉、信阳、孝感等地驻防。</h3></br><h3>1938年初重新集结后北上徐州,参加了惨烈的台儿庄战役。</h3></br><h3>60军刚出滇的时候,蒋介石也十分重视这支部队,还专门给60军调拨了20两卡车和一批武器弹药。</h3></br><h3><strong>60军参加抗战后的第一战,就是邳县禹王山阻击战,此战是徐州会战的后期战役。</strong></h3></br><h3>60军的作战任务是坚守禹王山阵地,阻击日军两个师团共4万余人,掩护徐州战场60万国军大部队安全撤退。</h3></br><h3>日军的这两个师团,一个是号称“钢军”的板垣师团,一个是号称“铁军”的矶谷师团。</h3></br><h3> <h3>台儿庄会战,蒋介石想在徐州集中重兵,和日军决战,60军也被调往前线。60军本来是准备接替汤恩伯,于学忠等部队的防线,但是由于这两位擅自撤离,导致数千名日军趁虚而入,60军走在最前面的一个营被日军打了个措手不及,500多名官兵阵亡。</h3></br><h3>60军在和日军接触后,迅速抢占禹王山附近地区,依靠禹王山的地形阻挡住日军矶谷师团,板垣师团等五万多名日军的进攻。</h3></br><h3>1938年4月22日至5月18日,在27天的禹王山阻击战中,60军歼灭日军1.4万人,但是60军也付出了重大伤亡,全军阵亡一万三千多人,伤员五千多人,<strong>伤亡近半而不崩溃威震全国,</strong>全军由12个团缩编为5个团。</h3></br><h3>云南籍的知名音乐家冼星海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深为感动,他怀着自豪而又激动的心情,为60军谱写了军歌。</h3></br><h3>此后,60军又先后转战武汉,长沙,赣北,最后回到滇南镇守,阻击妄图从越南侵入云南的日军部队。</h3></br><h3><strong>1939年卢汉因病去职后,安恩溥任60军军长。</strong></h3></br><h3><strong><strong>1940年7月,滇军新组建7个步兵旅,到了1943年,这7个旅又改编为6个师,<strong>其中的暂编21师就是50军149师的前身部队。</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1940年9月,60军调防滇南,1943年由万保邦任军长;期间参加了滇南防御作战等,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赴越南南定,接受日军投降。</strong></h3></br><h3><strong>在长达5年的艰苦征战中,60军牢牢地守住了滇南大门;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全军上下无一人叛变投降!</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抗战结束后,以云南将士为主力的20万中国大军在中国第一方面军司令卢汉的统一指挥下,分数路向越南挺进,接受日军的投降。</h3></br><h3>正在滇军主力高兴地接受日军投降的时候,蒋介石却命令杜聿明率领中央军围攻龙云府邸,龙云逃到了昆明五华山后,杜聿明又将五华山团团包围,并下令中央军10个师堵在中越边境,阻止滇军主力回国。</h3></br><h3>1945年10月蒋介石以武力威逼龙云下台后,将驻越南滇军改编为60军、93军两个军,万保邦也被免职,由曾泽生任60军军长。</h3></br><h3>内战爆发后,1946年4月,60军从越南由海路运抵东北葫芦岛,加入东北战场,与林彪的东北野战军鏖战。</h3></br><h3>60军到东北后被蒋介石拆散打散。打散后的60军,182师由杜聿明直接指挥,暂编21师在抚顺驻防,其中有一个团还受到蒋系新6军指挥,60军的军部则驻守在新民县,在没有足够兵力和武器装备的情况下,时任军长曾泽生成为无兵可用的军官。</h3></br><h3><strong>因此,到了东北后的60军一场胜仗都没打过,在东北的各场战役中被我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人送外号“60熊”。</strong></h3></br><h3>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还以60军作战能力差为理由再次调整60军,让原属于60军的184师被强制脱离60军,由新6军指挥 而交警第二总队加入60军建制。</h3></br><h3>不仅如此,60军还受到了第52师的监视和内部敌对,让60军内部充满了怨言。</h3></br><h3> <h3>1946年5月下旬,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突然在辽南实施反击,以优势兵力围攻鞍山、海城等地。驻海城的60军184师连连告急,但却迟迟等不到援军。</h3></br><h3>此举导致184师551团被全歼,550团整团在大石桥被解放军俘虏。</h3></br><h3>5月31日,<strong>184师师长的潘朔端率师部和552团共2700多人在海城起义,投了解放军。</strong></h3></br><h3>184师被改编为中国民主同盟军第一军,潘朔端任军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h3></br><h3>1947年2月,在国民党军组织兵力第二次进攻通化时,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于3月初奇袭海龙,进驻海龙不到两个月的60军暂编21师损失了一个团的兵力。</h3></br><h3>同年夏季,解放军发起夏季攻势。曾泽生看势头不对,下令部队一齐向吉林撤退。撤退中,暂编21师受到解放军的阻击,损失惨重。</h3></br><h3><strong>受两次重创的暂编21师,兵力大为削弱。</strong></h3></br><h3>1947年5月25日,解放军进攻梅河,双方激战5天5夜,重建不到一年的184师再次被全歼。</h3></br><h3>6月底,才到吉林一个月时间的60军接到命令,要求60军唯一比较完整的182师截击所谓“溃退的共军”。182师(欠545团)奉命向双阳出击时,牢记暂编21师的教训,既不敢贸然进攻,又不敢擅自撤退,白天出动,晚上集中,反复在鸭子架、太阳岭、裤裆沟、大酱缸一带磨蹭来磨蹭去。</h3></br><h3>7月中旬,我东北联军趁夜幕切断了182师544团团部与各营的联系后,突然发起攻击。544团除三营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182师546团2营也在大酱缸被全歼。182师师部和残部绕道长春,逃回吉林。</h3></br><h3><strong>60军到东北不到一年半时间,就受到3次重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strong></h3></br><h3> <h3><strong>1948年3月7日,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命令60军迅速撤往长春,撤退途中,60军又损失了四千余人才抵达长春。</strong></h3></br><h3><strong>彼时的长春除了郑洞国的两个保安旅和独立团,只有60军和新7军可以算作守城兵力。</strong></h3></br><h3>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strong>面对势不可挡的共产党解放军,长春的国民党兵力根本无法抵抗。</strong>这种情况下,当时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他最佳的选择。</h3></br><h3>对60军来说,当时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是暂编52师。这个师的师长李嵩,是当年有名的抗日铁军74军第58师师长冯圣法的老部下,对蒋氏一贯忠心耿耿。也正因为如此,60军起义成功之后,李嵩与另外三个团长,被先行关押,随后押解送往解放区。</h3></br><h3>1948年10月16日夜,国民党<strong>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所部第182师、暂编第21师、第52师起义,</strong>60军被授予人民解放军50军的番号,其他三个师分别被授予授予第148、<strong>第149、</strong>第150师番号,隶属东北军区。</h3></br><h3> <h3><strong>10月18日,曾泽生率60军全部撤出了长春,开往九台县休整,将原来的阵地移交给了解放军。</strong></h3></br><h3><strong>在60军把防地交给解放军后,国民党新7军陷于孤立无援的绝境,无奈之下,郑洞国也只好率部投诚。</strong></h3></br><h3>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部队共有188万人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起义投诚,其中绝大部分被我军消化改造。<strong>而国民党第60军是唯一一支起义后被整军改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的部队。</strong></h3></br><h3>但这种改造的艰难,远超常人想像。</h3></br><h3>在改造的初期,先是拿早年在海城起义的184师试手。先是将其扩编为民主同盟军第1军,还配备了军、师、团、营级的治处主任和政治教导员,全军政治工作干部30多人,这些人都是老红军、老八路。</h3></br><h3>184师从长春开赴九台县接受改编,起义部队沿途受到群众的欢迎,当地群众敲起了锣鼓,东北军区肖劲光司令员、肖华政委等也到九台慰问起义部队。</h3></br><h3>完成组织整编后,接着就是举办军官训练班,集训了300余名军官。部队亦同步开展政治教育。</h3></br><h3>政工干部们发现,多数起义士兵对国民党统治集团无敌意,却痛恨乡、保长和恶霸地主。于是,根据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萧华批示,对起义士兵的整治工作,一改过去的“讲大道理”,而是先从士兵所受的具体剥削压迫讲起。果然,几乎是瞬间,起义士兵就彻底觉悟了。并且开展起了诉苦大会运动。</h3></br><h3> <h3>从敬畏地主到痛恨地主,从痛恨地主到痛恨蒋介石,起义官兵们的思想认识实现了一个个飞跃。许多海城起义官兵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大批优秀的云南籍干部被相继培养出来。</h3></br><h3><strong>起义士兵终于明白了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源,以及为何打仗,为谁打仗。</strong></h3></br><h3><strong>懂得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道理,官兵们作战特别勇敢,并且到哪也都会跟群众打成一片。每到一地,都要帮助老乡挑水、扫院子、干农活。</strong></h3></br><h3>最能体现对起义部队改造成功的事情是,很多思想觉悟了的干部士兵都成了策反、改造60军的政工工作者,云南人改造云南人,竟然实现了良性循环。也就是说,在184师率先起义的两年多后,他们又帮忙改造了长春起义的第60军。</h3></br><h3>起义部队改造完成后,<strong>1949年1月2日,中央军委授权新华社通电全国:</strong>改编曾泽生将军率领起义的前国民党第60军及所辖暂21师及暂52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及步兵148师、149师、150师,并任命曾泽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军长,叶长庚为副军长,徐文烈为政委,王振乾为政治部主任。</h3></br><h3> <h3><strong>在解放战争的收尾阶段,经过改造的50军随四野南下,先后参加了鄂西战役和成都战役。</strong></h3></br><h3>1950年2月,50军回师湖北修筑汉江大堤和参加农业生产。</h3></br><h3>朝鲜战争爆发后,50军调驻吉林省,隶属东北军区。这支部队到东北之后,本来准备是接收苏联的援助,整建制改编为炮兵部队的,但是由于朝鲜战场形势的变化,这支部队一到东北,就立刻开赴抗美援战场。</h3></br><h3>1950年10月,149师随50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至第四次战役。</h3></br><h3>等50军赶到指定区域的时候,第一次战役已经打完了。在第二次战役中,50军连续三夜扑空,放跑了敌人,但是这支部队立刻进行了整顿,1951年1月3日,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中转入追击作战。</h3></br><h3>“联合国军”美军为了自己逃命,特令英军第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及英皇家重坦克营,在议政府地区担任掩护。</h3></br><h3><strong>志愿军第50军第149师奉命向高阳、汉城方向追击。</strong>志愿军第149师第445团、第446团各1个加强营组成先头追击分队,直插高阳。首先击溃美军第25师1个营在碧蹄里地区的阻拦,俘美军28人,美军余部窜回汉城。志愿军乘胜进军占领高阳,随即向高阳东南仙游里进攻。</h3></br><h3>3日拂晓,志愿军第149师以2个连的兵力,仅经半小时战斗占领高地。堵住由议政府经高阳向汉城撤退的英军第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第1营和皇家重坦克营。</h3></br><h3>当晚,英军企图撤往汉城。英军从议政府方向派出1000多人,动用200多门大炮配合英军撤退。志愿军第149师先头追击分队,在公路上与英皇家重坦克营展开激战。</h3></br><h3>志愿军以炸药包、爆破筒、手榴弹炸坦克,先炸毁其先头坦克,再将其队形拦腰斩断,趁其混乱之际,以单兵、小组进行攻击。经3个多小时战斗结束。全歼英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第1营及皇家重坦克营,毙伤俘其690余人,缴获和击毁坦克31辆。</h3></br><h3> <h3><strong>联合国军在1月3日15点就从汉城撤退。</strong></h3></br><h3>1月3日晚,第50军向汉城疾进,4日凌晨,曾泽生又指挥148师442团最先攻进汉城,成为第一个攻进汉城的部队。</h3></br><h3>1月4日,50军全军、39军116师、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三股大军排成十几路纵队,浩浩荡荡进汉城。通向汉城的水泥路面宽阔平坦,多路人马通通踏上公路,潮水般涌向汉城。</h3></br><h3><strong>这也是近代历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占领别国首都。</strong></h3></br><h3>1月5日,第50军渡过汉江追击,在果川、军浦场遭遇美军空降第187团和土耳其旅各一部阻击。将他们击溃以后,第50军7日进占水原、金良场,攻入三七线附近。</h3></br><h3>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期间,50军和38军在汉江南岸挡住美英军主力五万多人二十多天的进攻,三万人打得就剩下了一万人。但是50军也因为此战,跻身于解放军主力部队行列,避免了被裁撤的命运。</h3></br><h3>第四次战役中,<strong>第149师447团在白云山一带奉命阻击敌人</strong>。</h3></br><h3>此战,第447团与美军第25师拼死力战11昼夜,终以伤亡344人的代价,毙、伤、俘美军1400余人,为主力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h3></br><h3>战后,<strong>第50军149师447团</strong>因表现英勇、执行任务坚决果断,被志司授予“白云山团”荣誉称号,并被授予<strong>“白云山团”</strong>锦旗。</h3></br><h3><strong>在众多志愿军参战部队里,享有如此殊荣的团级单位,仅此一家,别无分号。而50军,也彻底完成了由“60熊”向“50凶”的转变。</strong></h3></br><h3> <h3>1951年3月,149师暂时回国整补;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解放朝鲜西海湾诸岛的战斗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h3></br><h3>1955年4月,第50军凯旋归国,划归第50军战斗序列,驻防丹东。</h3></br><h3>1967年5月,第50军千里南下,调归成都军区建制。不久之后,曾泽生军长离休。</h3></br><h3>曾军长在第50军的任职时间前后总计24年,其中建国之后就长达19年。<strong>他也是解放军将领中担任军长时间最长的一位。</strong></h3></br><h3><strong>1969年,50军149师和驻防在西藏林芝的18军52师互换番号,</strong>也就是说真正的滇军149师实际上变成了18军52师。<strong>现在对印前线的头号劲旅西藏军区山地52旅,就是当年的50军149师。</strong></h3></br><h3> <h3>1985年6月,昆明军区撤编,并入成都军区;百万大裁军中,第11、43、46、68、69军等一大批战功赫赫的英模部队被裁撤;是年9月,第50军撤编,其所属各师去向:</h3></br><h3><strong>第148师师部、炮兵团划归第13集团军炮兵旅;</strong></h3></br><h3><strong>第149师划归第13集团军;</strong></h3></br><h3><strong>第150师番号撤销。</strong></h3></br><h3>至此,第50军成为历史。</h3></br><h3>同期,西藏军区52师在百万大裁军中得以保留,并改编为山地步兵旅。<strong>至此,该旅就作为全军唯一的一支保留国民党军起义部队整建制的解放军部队,戍守边关,扎根高原。</strong></h3></br><h3>“山地”这两个字突出展现了这支部队的独特性,不管是特殊的作战环境,还是为契合这种特殊环境所配备的武器装备、战术策略以及作战形式,均与其他常规机械化步兵截然不同。</h3></br><h3><strong>这支精锐的山地旅,</strong><strong>驻扎在西藏林芝</strong><strong>,负责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山地从林战,也肩负着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无人区的作战,有着一流的装备和现代化的训练体系。</strong></h3></br><h3>这个旅在军史馆里展示着50军的全部战斗历程,在中国的历次对外战争中,50军先后与日军,法军,美军,南朝鲜军,英军,越军六国军队交过手,为维护国家主权,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立下了不世功勋。</h3></br><h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山地步兵第52旅被确定为首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h3></br><h3>进入新世纪,山地步兵第52旅列装了高、精、尖武器装备,成为了一支能攻善守的山地劲旅。</h3></br><h3><strong>2017年4月,山地步兵第52旅改建为山地合成第52旅。</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strong>解放军高原部队的最基层作战单位——步兵班,在换装之后,配备了5-6支QBZ-191型突击步枪、1挺QJB201型5.8毫米班用机枪、1支120mm反坦克火箭筒和1支QBU191型精准射手步枪。此外,还列装多具一次性火箭筒以加强步兵班组的攻防能力,使得火力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strong></h3></br><h3><strong>自从军事改革以来,解放军陆军开始大力换装武器装备,而轻武器的换装速度尤为迅速。新一代的枪族,以QBZ-191型突击步枪为代表,列装部队的速度远快于上一代的装备。</strong></h3></br><h3><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h3></br><h3><strong>新一代枪族不仅包含了突击步枪、轻机枪、冲锋枪、精确射手步枪等等枪型,而且在人机功效和携挂枪械附件的能力方面都明显高于95式自动步枪。这种换装速度的加快,为解放军高原部队的作战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strong></h3></br><h3><strong>QBZ-191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款新一代制式步枪,这款步枪使用5.8×42毫米步枪弹,既保持了适当的杀伤力,又强调了便携性和近战灵活性。其模块化设计允许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快速更换部件,从而提升了战场的适应能力。</strong></h3></br><h3><strong>此外,QBZ-191还配备了先进的瞄准系统,为士兵提供了快速且精准的瞄准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作战效能。</strong></h3></br><h3><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h3></br><h3><strong>正在山地荒漠地区“飙车”的15式轻坦</strong></h3></br><h3>在加勒万河谷对峙之后,解放军加快了高原部队重装备的列装速度。其中,15式轻型主战坦克和04A履带式步兵战车成为高原山地重型合成旅的标配装备。</h3></br><h3>15式轻型主战坦克是专门为高原山地和水网稻田地设计的,其全重30吨,配备一门105毫米线膛炮,可以发射多种类型的炮弹,包括穿甲弹和高爆弹。</h3></br><h3>15式轻型主战坦克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火力打击水平远超过96A坦克和88B坦克。</h3></br><h3> <h3><strong>04A式步兵战车</strong></h3></br><h3>在现代战争中,步兵战车不仅是装甲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步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的关键装备。04A型步兵战车作为中国最新型的步兵战车之一,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出色的性能,在重装合成旅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h3>04A型步兵战车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步兵战车,采用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防护能力。04A型步兵战车的车体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进行调整,以适应多样的战场环境。</h3></br></h3></br><h3><strong>04A型步兵战车装备了一门30毫米自动炮,能够发射多种弹药,包括穿甲弹、高爆弹等。此外,它还配备有一挺同轴机枪和一具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大大提升了其在战场上的打击能力。</strong></h3></br><h3>04A型步兵战车采用了先进的复合装甲设计,提供了良好的防护性能。车体和炮塔都经过强化处理,能够有效抵御轻武器和炮弹碎片的攻击。此外,04A型步兵战车还装备了烟雾弹发射器,可以在必要时释放烟幕,掩护自身行动。该战车搭载了一台高性能发动机,最大功率可达735马力,能够在各种复杂地形中高速行驶。</h3></br><h3> <h3><strong>2019年10月,山地合成第52旅拿出了自己的传家宝——“白云山团”战旗,参加了建国七十周年国庆大阅兵。</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在2020年的6月15日,我国在加勒万河谷边境与印度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我国的数名军人在这次冲突中壮烈牺牲。</h3></br><h3>为了保卫中印边境的安全,我国在边境线附近部署了数支共和国精锐部队,<strong>其中的头号劲旅则是隶属于西藏军区的山地52旅。</strong></h3></br><h3> <br></br></h3></br><strong>西藏军区,这支驻扎在雪域高原上的英雄部队,不仅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strong><strong>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边疆防线,也为我们赢得了和平与安宁。</strong><strong>让我们向这些最可爱的人致敬,感谢他们为祖国的繁荣稳定做出的巨大贡献!</strong><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eRJQV0F5JnxZUmnaE87r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