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萝卜猪肉馅饺子

亭中邀君

<p class="ql-block">“冬至大于年”, 冬至的饺子是逃不掉的。特别是河南,这个习俗更是盛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浓浓的节日气氛缭绕着,让人情不自禁地放慢了匆忙的脚步。 俗话说“冬至吃罢饺,不冻手和脚。”无论再忙,也不能辜负这个隆重的节日,也要腾出手来,为家人做一顿精美的饺子。</p> <p class="ql-block">传说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河南一个叫张仲景的医圣。但也有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对冬至这个节气很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书》曰:“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p> <p class="ql-block">记得每到冬至前一天下午,家家户户都忙着盘饺子馅。以前冬季没有反季菜,吃白萝卜馅的比较多。那时不懂营养,只是有啥吃啥。现在百度一下,惊诧于前人的聪明:萝卜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营养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消炎开胃、化痰止咳等功效。整个村庄炊烟缕缕,剁饺子馅的砰砰声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临近冬至,母亲就会从地窖刨出十几个白萝卜。青头白尾的白萝卜沾着湿漉漉的泥土,格外新鲜,它们是冬至饺子馅里的主角。冬吃萝卜夏吃姜,胜过医生开药方。白萝卜是小人参,是物美价廉的补品。老家的白萝卜,萝卜细长,白少青多,吃起来脆甜。生吃、生调都是乡间美味。不雅的是生吃萝卜后人爱放屁,被乡亲们讥笑为“萝卜屁”。估计是萝卜吃多了,肠道顺畅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母亲将白萝卜洗净,去皮去根后切成薄片下入沸水里煮熟,待熟萝卜片温度适宜时,娘分批次用白稀布裹着熟萝卜片,使劲拧捏出水分。煮完的萝卜水也舍不得倒掉,父亲说煮过白萝卜的水是良药,是好东西,每次总是喝上一大碗。萝卜水止咳润肺,说是比吃药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嘴里仍不自觉泛起那种甜中带涩,涩中有苦的味道,区别任何中药天下独绝的味道。冬天人爱咳嗽,多喝萝卜水确实对身体大有裨益。</p> <p class="ql-block">生活总是不尽人意,肉是娘精打细算从手缝隙里挤出来的,一大盆的萝卜,一小疙瘩肉,比例总是严重失衡。娘说,肉吃的是味,少则香。我一点都不信。娘将一小疙瘩肉小心翼翼剁成泥之后,用刀刮至盆里,用盐、酱油、姜沫、大料花椒粉拌匀。将脱尽水分的熟萝卜就着刚挆过肉的地方,挆成泥,称为“剁饺子馅”。剁时里面要加上葱、姜。之后再将萝卜泥与已腌制的肉泥加一勺豆油混搅一起,冬至的饺子馅就拌好了。</p> <p class="ql-block">母亲宛如一位魔法大师,将萝卜碎与猪肉馅置于大碗中,依次加入适量的盐,那是唤醒味蕾的精灵;生抽倾入,赋予馅料浓郁的咸香;老抽少许,为其着上诱人的色泽;料酒去腥,宛如一场清新的洗礼;葱姜末的加入,增添了几分辛香的活力;香油的点缀,瞬间让馅料焕发出迷人的光泽与香气;再撒上些许鸡精提鲜,各种味道在母亲的搅拌下相互交融,和谐共生。母亲的双手在碗中轻盈地舞动,仿佛指挥着一场盛大的味觉交响乐。不一会儿,馅料变得色泽均匀,油亮诱人,那扑鼻的香气,惹得我在一旁垂涎三尺。母亲总是会带着那温柔宠溺的笑容,用指尖挑出一小撮馅料放入我口中,让我率先领略这美味的前奏。最后用筷子搅拌均匀,母亲每次总是把饺子馅外层抹的油光平滑,甚是养眼。剩下的交给时间,让饺子馅慢慢入味儿。</p> <p class="ql-block">冬至头天晚上,母亲会提前把面和好,说是让面多醒醒,包出的饺子耐煮且筋道。包饺子的时刻,一家人围坐于暖烘烘的炉火旁,温馨四溢。父亲熟练地操起擀面杖,左手捏着面皮的一角,灵活地转着圈,右手随之擀动着,面皮在他手中乖巧听话,随着擀面杖的滚动,迅速变幻成一张张薄厚均匀、边缘光滑的饺子皮,恰似天上的云朵,轻盈而柔软。母亲取一勺馅料置于饺子皮中央,手指轻轻蘸水,沿着边缘缓缓捏合,一个个小巧玲珑、形态各异的饺子便在手中诞生。它们整齐排列在案板上,犹如一群等待检阅的可爱士兵,散发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总感觉包饺子很容易,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拿饺子皮、放进馅料,想着包住就好了,不料不是馅放多了就是放少了,包出来的饺子不是“挺着大肚子”就是“皮包骨头”,还奇形怪状,像开展览会,有的盘脚而坐;有的花边缩头,大的富态,小的玲珑。母亲笑着说“孩儿会包饺子了”,一边手把手教我,给我讲注意事项,让我先包月牙形的,再包元宝形的。</p> <p class="ql-block">中午放学后,我是急匆匆往家赶,帮助娘烧地火。地火催锅,烟与蒸气交融,雾气腾腾,再交待我把火烧得再旺些。锅中的水欢快地翻滚着,似在热情呼唤着饺子的到来。娘一边吹熏脸的雾气,一边将摆放的整整齐齐的饺子,拔拉进狂热沸腾的大铁锅里。它们仿若一群灵动的小仙子,在水中翩翩起舞,嬉戏玩耍。水温渐升,饺子的香气也愈发浓郁,迅速弥漫了整个厨房。片刻之后,熟透的饺子被母亲用漏勺小心捞出,盛入盘中。那晶莹剔透的饺子,隐隐透出内部饱满的馅料,宛如精致的艺术品,让人看了便心生欢喜,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煮饺子也有讲究,一定要用旺火,中间点两次凉水。要想吃上一碗好饺子,光是馅好、包得好还不够,还得掌握煮饺子技巧。 “焖锅饺子滚锅面,凤凰三点头”,这句俗话不无道理。煮面条如果水不滚,面条就会泡成一锅糊涂汤。煮饺子则相反,饺子馅多,特别是肉馅,得完全熟透。如果一直是滚锅煮,就会皮烂馅生。因此饺子下锅后,要用木铲轻轻向一个方向搅动几下,防止饺子互相粘连或粘到锅底。开始敞开锅煮,让饺子飘起来,水见滚头,点一次凉水盖上锅盖焖一会儿;再开滚,再点一次水,盖上锅盖再焖一会儿。反复三次,饺子馅焖得熟,而且饺子皮不会破。</p> <p class="ql-block">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饺子,白白胖胖的饺子散发着麦香味和肉香味,再放到蒜汁、醋、辣椒蘸料里蘸一下,放入口中轻轻咬开。瞬间,萝卜的清甜与猪肉的鲜嫩在舌尖上交织缠绵,相互映衬,那浓郁的香味如同一股暖流,迅速在口腔中蔓延开来,令人陶醉不已。筋道的皮,面软的馅,嚼在嘴里满口生津。香而不腻,咸淡可口,微微酸,淡淡甜,充分调动着我的味蕾,胃暖暖的,吃一个还想再吃一个。</p> <p class="ql-block">一口饺子,都饱含着母亲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与牵挂,这温暖的味道,恰似一条无形的情感纽带,将我与往昔的美好时光、与亲人们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冬至这一天,这小小的饺子,包进了家的温暖,吃出了年的味道。如今老百姓生活富裕了,物质条件丰裕了,随时都能吃饺子,可是在超市买的速冻饺子总让人觉得少了许多应有的美味,因为它缺失了亲情的味道。但“冬至”大家都还是要吃上一碗饺子。这,也许就是民俗传承吧。咱就认这个节气,认这顿饺子,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念想,是寒冬里最温暖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在这长长的岁月里,不管走多远,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像一根线,牵着家,牵着心。每一口饺子,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团圆的期盼。这饺子啊,就是咱冬至的魂儿,冬至节气吃饺子是习俗是传承,是一家人和气美满的团圆饭,吃热乎乎的饺子,说笑着,幸福着,期盼着,一年又一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