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从“莫朱宜春会”看文人之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日,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以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之尊,亲自来到宜春之城,探访老同学、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向前。这当然是当代文学中国一个重要文学事件,同时也是中国文人相交的一个典型案例。只是由于莫言、朱向前的低调行事、沉稳做人,才未酿成如某些大歌星巡回商演那样轰动全国的一种泡沫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插一个莫言低调行事、沉稳做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还与宜春有关:莫言曾用宜春某医院患者排队时为一孕妇让号的故事阐述过他的慈善理念:“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去年莫言还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等机构,发起了“与莫言同行”公益行动计划。他年年为慈善捐款,2014年、2015年他专为西部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捐出125万元稿费,但莫言特意提了两点要求:第一,不宣传、不报道;第二,本人不出席任何活动。整个捐赠过程就这样默默无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当事人的低调行事、沉稳做人之外,资本、官媒和自媒体没有介人,也是原因之一。若资本有利可图,若官媒蜂涌而至,若有百位以上巽之先生似的自由撰稿人在现场采访,那场面肯定火爆,肯定轰动全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这样“静悄悄”的“莫朱宜春会”却再次印证了大家莫言、朱向前不愧是军艺培养出来的学员,不愧是徐怀中的学生,也不愧是军艺的骄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根据题意,巽之先生今天要说的并不是评论“莫朱宜春会”本身,而是以“莫朱宜春会”为案例,来评述当下域中的文人之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还是先回头看看“莫朱宜春会”的细节吧。巽之先生虽没在现场,但看到过朱向前发在朋友圈的两组九宫格照片。若您细看,照片里有许多细节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节一:莫言在朱向前“将军府”下车伊始,朱向前和夫人张聚宁女士便向莫言及其“随从”献上花束。这表明朱向前及夫人很重情义,很有仪式感。而莫言不耍“大牌”,“轻车简从”,只携两位年轻朋友,这也再次表明了莫言的低调与沉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节二:莫言一行三人接受花束后,便将花束摆放在门楼“共和国将军之家”牌匾下的方桌上,以示回敬,这是一对文坛大家、两位同学的互相敬重之典型表现。三个花束是随意摆放的,莫言接受的那朿花并未摆在正中间,这表明莫言一行和朱向前偕夫人都没有那些什么尊卑观念,而是以己之身,践行“人人平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节三:两位驰骋中国文坛的老将,携手在听松楼“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撞撞钟,叙叙旧,一如城镇、乡村里常见的两个老头儿,多么温馨的场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节四:“莫言兄在小院巡視一遭,入茶室啜茶一盅,立馬起身來到書案前,提筆蘸墨,不假思索,賦詩贈聯。”朱向前发布九宫格照片时简单的几句前言,勾勒出莫言在老同学家的那种洒脱和随意。他捋起手袖就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宅依山筑,奇花四季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无聊文不作,有趣客常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身寄袁州府,心追天下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縱情詩與酒,寂寞盼春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出了老同学朱向前隐居听松楼的幽静环境与高洁志趣,同时又赠联一副,冀望老同学再“借臨川夢筆”,续“書袁水華章”,这真是“同學四十載,下筆万里情”啊!使得朱向前这位“七旬老員外,舉目眺鴻影”,感奋不已。这样深深的战友情、文友义,现今何处可寻何处可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温馨场面和细节还有很多,读者看照片便知,无须再举例了。当然,两位文友之间不只有温馨场面,也有“刀兵相见”的时候,想当年朱向前以“莫言作品最早的鼓吹者”的身份,激烈批评莫言某些作品时那种火药味,也是相当尖锐的。但不管公开的文字批评怎样尖锐,总归是在文学批评的范围之内,且私下的个人情谊却永恒不变,绝不会上纲上线,不会搞人身攻击。绝不像网上的那位“毛星火”先生一样,竟然一次次起诉莫言,将莫言上纲上线为“汉奸卖国贼和反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带路党,是妄想剿灭中国人民的敌人的帮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甚至说什么“莫賊不除,暗无天日”!其实,巽之先生认为,“毛星火”先生高抬莫言了,假如文学和文学家真有这么大的能量与作用,那社会治理还要政治和政治家干什么呢?文学既不是圣旨,更不是刀枪,充其量,它最多只能陶冶一下人们性情,说到底,它最多只能是文学家谋生的一个手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巽之先生虽然生活在一个省辖市(恰好朱向前也是这个省辖市的“乡贤”)的文艺圈子之外,但也耳闻目睹了这个那个圈子中文人们的一些“纯文学”的言论和行为。深受熏陶之外,也观察过和思考过这样那样一些文人之间的交往现象。巽之先生既看过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也看过钱钟书的《围城》,既觉得现实里的文人世界比书中的文人世界精彩。也奇怪于现实的文人世界里何以“诗人”这么多而“小说家”这么少。有人说,诗容易写,小说不好写,故诗人多而小说家少。真的是这样吗?又有人说,诗人看不起小说家,小说家更看不起诗人。这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写诗,巽之先生不懂也不写诗,但作为门外汉,曾在《文人的江湖和传统(2)》一文中发表过一段谬论,以表明他的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改开以后一直到今天,诗词之类咸鱼翻身,老干体大行其道。时人以为传统文化荣耀以归,哪知道诗词本身却被“大众诗人”(犹如“大众情人”)折腾得气喘吁吁,命若悬丝。什么“意蕴若不够、时政短语凑”呀,什么“生吞活剥仄仄平、堆砌生造字词中,弄得全句屁不通”呀,等等不一而足,所有毛病全暴露出来了。把一个好端端的诗坛弄得个“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为何?说穿了,就是诗人们没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然,“不会吟诗也会吟”。大家性急了点,其实圣人早就告诫过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常是这样:一个人在作协或其他什么协的微信群里发表了一首诗或某个观点看法,另一个人看了不认同甚至不爽,本来这也是正常的,因为大家的认知往往相差很大,即使同是有文化的人,有时也高低很多。但是,出于天性和职业习惯,有的要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这时就要看双方的具体讨论方式以及性格修养了,有的会成为学问道理探讨和气度的佳话,也有的可能就演变发展成对骂互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这类没有“实惠”的事情争论辩论发声,在文人自己以及一部分人眼里,是探索维护真理道义“天下公器”之举,是君子之为,也是“士人”之为,甚至是以笔为剑的仗剑天涯的侠客之为,相当可贵。像先秦时诸子的百家争鸣、古希腊雅典学院的辩论、朱陆的鹅湖之会等便是文人相争;鲁迅的相当一部分文章,也是与其他文人相争而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在其他人眼里,却不一定如此值得称赞。他们对这些以前顶级的、著名人物的相争没什么话说,但对发生在同时代的、身边的相争就没有如此客气看重,有的会笑话“吃饱了撑的”。在整个社会上,可能这样的人更多,这部分人的不理解乃至不屑,便为“文人相轻”赋予了广泛的贬义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说“文人相轻”?一方面,文人自视不凡,视自己的文字如生命,渴望得到认可,但容不得真话与指出不足。另一方面,社会浮躁,能静下心读书做学问的人少了,打着文化标签出入各种场合的人多了,诗文不怎么样,却有一长串的“官衔”名头,这些显赫比正文更吸引人眼球,引来“掌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人相轻”只会伤人,伤的且是文人本身;“文人相重”只会成全人,成全的即是文人自身。什么时候文人之交都像莫言和朱向前那样,互相敬重,友谊长存,那我们的文人世界就会认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而气正风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伏契克说:“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此之谓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