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陈佩斯与湖州不解之缘</p> <p>《吃面条》</p><p> </p><p>陈佩斯,是位全国扮演“小人物”的著名演员 ,特别是于1984年2月1日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吃面条》后,红遍全国。</p><p> </p><p>湖州城里更是家喻户晓,虽然情节简单,但却妙趣横生、令全国人民捧腹大笑,湖州人则认为陈佩斯跟湖州太有缘了!</p><p> </p><p>这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生动,生活气息很浓活龙活现,堪称小品的绝品;二是极像湖州城里的“荡头阿宝” ,包括打扮、面相、动作,可以说是微妙微肖。</p><p> </p><p>一个是真“荡头” ,一个是假“痴呆”。 这或许是巧合,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人像人的事常有,算不得稀奇,连表演动作、性格都像可就有点难啰!</p> <p>《吃面条》</p><p> </p><p>湖州人就象打过了鸡血一般,争相传颂,说陈佩斯“吃面条” 演得好,其姿态简直跟阿宝像极了,说话的语气充满了自豪,好像陈佩斯就是湖州人。湖州的地方小,爱跟名人攀亲带戚,谁说不是呢?</p> <p>《吃面条》</p><p> </p><p>其实,陈佩斯跟湖州的缘分可以说是由来于久,早在1 9 6 9年,陈佩斯和湖州知青到内蒙古建设兵团就结下了战斗的友谊。</p><p> </p><p>少年朋友叫真朋友(陈佩斯十五岁,离出名日子还早着呢。),那时候的纯真、直率、爽朗,到老一世不忘。</p> <p>陈佩斯在湖州</p><p> </p><p>2020年1月 6日,湖州一中六七届二四班在状元楼酒店吃年夜时,同学欢骤同窗共乐,互道过往共诉衷肠。</p><p> </p><p>谈笑间,鑫发讲起那在內蒙古兵团的十年艰苦的生活,讲者无意(我)听者有心,一想,陈佩斯与湖州人是有些割舍不开的缘分。</p> <p>陈佩斯在湖州与战友欢聚</p><p> </p><p> </p><p>起先,北京知青先到内蒙古,比湖州知青早到一个月,是住在羊圈和仓库里,只有三十一人,住在大沙漠上势单力孤,周围是黄沙一片。</p><p> </p><p>不久,浙江知青就是湖州知青到了,人多势众,就开始大干了,因为湖州人多,近一百号人呢,整个连队的规划全部开始动工了。</p> <p>陈佩斯在湖州与战友欢聚</p><p> </p><p> </p><p>再说,陈佩斯那年15岁(1 9 6 9年)。陈强被打成“反革命”, 半夜,大卡车在楼下一停,就听见皮鞋声上来了,堵住前后窗户开始抓人,之后,就被打倒关进了牛棚。回忆起当年家里的不幸遭遇,陈佩斯至今心有余悸。</p><p> </p><p>(《警察与小偷》朱:“你怎么胆小啊?”陈:“我天生胆小。”……。尽管是在表演,陈的话语没有装腔作势,于不经意间诙谐调侃,原来是本色演员。)</p> <p>《警察与小偷》</p><p> </p><p> </p><p>陈佩斯也没法儿上学了,不久接到去内蒙古插队的通知,他背上母亲准备好的行囊就走。</p><p> </p><p>陈强把陈佩斯送到火车站,鼓励他说:“这算什么,走吧!”,“下乡就是劳动呗,就是改造自己呗!”陈佩斯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冷静地踏上了知青专列,奔向陌生的塞外。</p><p> </p><p>(十五岁还是个不成熟的少年,可以多一点奇思妙想、异想天开与无知无畏,但是要付出很多不必要的代价,有好必有坏,名演员的儿子没有办法。)</p> <p>9月的一天,他来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八连,即现在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哈腾套海农场八分场。</p><p> </p><p>等到陈佩斯到达(北京第二批知青),到己经三幢房子完工了,第四幢也己结顶了,所以北京第二批的住上了新房子。</p><p> </p><p>而此前,大家住在废弃的羊圈里。陈佩斯迟来吃厚粥(湖州话,运气好。),感觉自己是个幸运的人。</p><p> </p><p>(吉人天相,至今不忘,十分感恩,是有情人。)。</p> <p>头发、眉毛、糊子都是白的霜。</p> <p>造新房。</p> <p>陈佩斯所在连的四幢宿舍。</p> <p>宿舍近景。</p><p> </p><p> </p><p>食堂是以连为单位,前二年,全连集合排队,唱歌后开饭,唱的都是红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海航行靠舵手、下定决心等等。吃饭仪式如此庄重,也体现出兵团生活严肃、活泼、团结、紧张的一面。</p><p> </p><p>另一方面,吃饭最能展现兵团战士团结友爱的精神,粮食不够吃,全靠女生来支援,大家奋战在內蒙古大沙漠上,同舟共济、 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度难关。</p><p> </p><p>据鑫发回忆,第一年冬天特别冷,因为房子是新盖的,炕是新垒的,都是潮的,当时烧炕没有柴火,都是煤,有时候还断煤,女知青头发与炕或墙黏在了一起,早晨起来的时候,头发、眉毛、糊子都是白的霜。</p><p> </p><p>陈佩斯那时不是“光头”,而是滿头青丝。</p> <p>陈佩斯和鑫发全家</p><p> </p><p> </p><p>那时,连队分配的粮食,定量是四十五斤,但肚中没油水,粮食不够吃(现代人很难理解,只有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才能深刻的感悟。),百分之三十是细粮,百分之七十是粗粮(六谷粉),最困难时期,粗粮达到百分之八十多。</p><p> </p><p>湖州人吃不惯,只能入乡随俗,陈佩斯形容馒头就是咖啡色。</p><p> </p><p>兵团没有马和牛,战士们拉犁,耕出一垄垄地来。劳动强度特别大,关键是顿顿吃不饱肚子。”。</p><p> </p><p>水利工程开工后,战士们就是跟“沙丘” 斗,移走了沙丘,挖出渠道,第二天却被流沙掩埋了。如此反复,每推一车沙土上大坝时,战士们谁也不敢偷懒,只要一不用力,车就不动了,甚至往回倒。</p><p> </p><p>陈佩斯累得“总觉着自己不行了,真的不行了” 。</p><p> </p><p>(表演需要极致,想不到陈佩斯的今日磨炼成了他日后表演的素材,成功的人善于把坏事变好事。)</p><p> </p><p>最后,他们硬是堆出一道“长城”来。基本上没有用过,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等验收不久,就被流沙掩埋了。</p><p> </p><p>“我们连队几乎没有副食,一年吃五、六个月的酸菜。”因为穷得买不起菜缸,第一年开春时,战士们挖出酸菜,“一吃,那个臭呀!”</p><p> </p><p>(那时,我在湖州道场浜插队,一段时间也在拉沙,也与陈佩斯一样,是天天跟沙打交道,虽然累,虽然苦,吃饭缺少菜,到下伸店里去买一角钱的什锦菜,泡泡汤凑合吃也有的,至少双季稻米不好吃但能管饱,没有想到他们那种饥饿的体验,可见我们受得是单夹棍,兵团战士他们受的是双夹棍。千句并一句:还是湖州好!)</p> <p>“开春时,正是天鹅、野鸭、大雁飞来的时候……”当年,许多事情让陈佩斯记忆犹新,他精疲力竭地推着装满沙土的手推车,几乎寸步难行。</p><p> </p><p>这时,天空传来禽类的鸣叫声,他抬头看去,一只天鹅带着两只小天鹅在飞翔,天鹅也在斜着脑袋看他呢!</p><p> </p><p>天鹅的鸣叫声,陈佩斯感觉至今犹如在耳际。前几年,陈佩斯和爱人在西湖畔下榻,夜半,鹅声顿起,惊醒的他不由自主地号啕大哭……。</p><p> </p><p>(有情人往往能不由自主地失态,只因刻骨难忘,所以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湖州籍的兵团战士也在时刻思念自己的家乡,故里的道场山上、太湖岸边、人来人往、游人如织、桃红柳綠、草长莺飞,是踏青的季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想起卞山脚下、凡漾湖傍,却是唐代张志和的吟唱《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地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美的不要不要的!</p> <p class="ql-block">西塞山前</p> <p>想着想着想起了小时候念过课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如今变了样,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黄沙滾滾来。(兵团驻地就在阴山脚下)</p> <p>天苍苍,野茫茫。</p> <p>敕勒川,阴山下。</p> <p>连队驻地北边,是一片淖尔,那里栖息着许多珍禽。饥饿难忍,陈佩斯和战友来到淖尔边,在芦苇荡捡到两颗鸟蛋,他们揪起衣角小心翼翼地兜着鸟蛋往回走。</p><p> </p><p>突然,他们发现不远处有一只美丽的白鹭,正在向这里张望。陈佩斯和战友一追,白鹭就跑,一停止追,白鹭也停下了。他们嫌带着鸟蛋麻烦,干脆放下去追白鹭。这可是一顿美餐呀!可是,等追得离开芦苇荡,白鹭突然飞走了。</p><p> </p><p>抓白鹭无望,他们回去拿鸟蛋,却怎么也找不到放鸟蛋的地方了。大家恍然大悟,被白鹭骗了!</p><p> </p><p>(陈佩斯的表演,独出心栽出奇不意往往于不经意处听惊雷,原来他曾有上当受骗的经验,想不到被白鹭骗……,所以,表演受骗来得心应手仿佛似真。)</p><p> </p><p>“陈佩斯成长很快,牢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秋天把过冬的蔬菜都准备好了。连队准备一部分,我们再偷一部分,我们偷的菜和我们自留地的菜长得挺好,收获非常好,副食改善得非常好!”陈佩斯乐呵呵地说。</p><p> </p><p>(不得已而偷,为了集体,偷得可爱、偷得无奈、偷得令人同情,为日后的表演打下深厚的基础,收获好评如潮。)</p> <p>《警察与小偷》</p><p> </p><p> </p><p>陈佩斯说:“吃,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记忆,不,准确地说是痕迹。”他说:“那时,给我留下的痕迹就是一个字‘饿’!可以说,天天吃不饱,每天就是与饿在对抗。”</p><p> </p><p>(饱汉不知饿滋味,电视剧《血色浪漫》的钟跃民领着一队下放知青到镇上去要饭,遭遇实可同情,虽然是电视片也是符合当时的现实。可在內蒙古大沙漠荒无人烟找不到要饭的地方,兵团战士的艰苦生活可见一斑。)</p><p> </p><p>陈佩斯又说:“我们每个人每月能攒下几块钱,我半年没吃过肉,让父亲给我寄钱,父亲不给,(“严父” )。后来,还是母亲给我寄钱了,(“慈母” )。”(陈佩斯十五岁)</p> <p>一家人</p><p> </p><p> </p><p>因为我们连是武装连,担任战备值班任务,整天就盼着按连里的规定,每到周末休息,每个班可以有一个人外出,借这个机会,大家就托出去的这个人,带两个馒头回来吃。</p><p> </p><p>离连队四十里的地方,那儿是农村的一个大队集镇,有个小卖部和一个小饭铺,只有到那儿去买吃的,饼干糖果,香烟等。小饭馆里卖馒头,馅饼,基本上都是粗粮。</p><p> </p><p>(不是包子,是馒头,要跑四十里路,打个来回八十里,有点催人泪下的感觉!还有一点,湖州人吃不惯面食,忍受的程度要比陈佩斯大些,没有办法只能随乡入俗。)。</p> <p>因为饿,出去的那个人,早晨5点钟就要起床出发。大西北风,举目就是沙丘和荒地。与其说是走,不如说是在‘晃荡’着前行,中午才能到小饭铺。(要走五、六个小时,好得年轻力壮。)如果赶上运气好,能买点打牙祭的东西天黑前赶回来,大家皆大欢喜。</p><p> </p><p>(担负着大家的希望,担子不轻。)</p><p> </p><p>不好的时候,小饭铺什么东西也没有,两手空空地赶回来,见到大家后灰头灰脸的,大伙心情都很沮丧。</p><p> </p><p>更不顺的是,出去的人没买回东西,半夜还没有回来,全连的人要起床出去找他。被找回来的那个人更惨,早晨走时就没吃东西,晚上又没赶上饭,饿得前心贴后心,还得听大家的埋怨。</p><p> </p><p>(失望之余,好事变坏事,关键看运气,真是表演的实际素材,听了犹如讨媳妇死老娘——啼笑皆非。)</p> <p>1973年,经过4年的锻炼,陈佩斯和战友们不仅对农业生产非常熟悉了,而且都成长为娴熟的建筑能手,他自我评价“有相当的生存能力了”。 </p><p> </p><p>(那时,陈佩斯只有十九岁,可以说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经过兵团战士艰苦的历练,基本上成熟了,天高任乌飞,海阔凭魚跃。该为人生作打算了!)</p><p> </p><p>(我们那时条件比较好,正在道场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至少饭管饱,贫下中农很负责,几十个管一个,还在道场山拉沙、斫柴、双抢、埋头苦干。兵团战士有兵团战士的好处,本地插队知青也有一言难尽的地方。请看《现代樵夫》、《双抢》、《拉沙》美篇。)</p><p> </p><p>陈佩斯运气真好(福星高照),凭着他父亲陈强与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的关系,进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田华感觉陈佩斯“有创造力,在表演的时候能够抓住人,是一棵好苗子”。 </p><p> </p><p>(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田华真当世之伯乐也!)</p><p> </p><p>“当时八一厂确实需要一两个演反派的演员,招收学员的名额里就有,他们不能都培养浓眉大眼的,要弄俩歪瓜裂枣的,我就正好碰上了,回忆起当年考试,陈佩斯开心地笑了。</p><p> </p><p>(歪瓜裂枣登堂入室,是天意非人力!从此少一个兵团战士,多一个八一厂反派演员,湖州人少了一位北京同伙,演出界多了位著名的小品演员。)</p> <p>1984年,小品《吃面条》面世,陈佩斯的脸上的自豪和喜悦难溢于言表。</p><p> </p><p>我们来看看陈佩斯小品的亮点,几乎都是与吃有关,《吃面条》、《胡椒面》《卖羊肉串》等,是几部用肢体和表情来表演的小品,是不是在饥饿中练成的?</p><p> </p><p>《吃面条》中陈佩斯抱着个空碗吃的狼吞虎咽,那样子恐怕没谁能演的出来。</p><p> </p><p>(可见,没有经过兵团实际的历练是不可能一炮打响的。自那以后陈佩斯演吃的角色、肢体动作都活龙活现无以伦比。)</p> <p>《胡椒面》中陈佩斯穿了兵团战士常穿戴的军綠色棉袄棉帽,经过一连串肢体表演后,陈:(看着朱离去,对服务台大叫)师傅,带眼镜的把胡椒面拿走了(没人理后)还没人管了(将大碗里的馄饨倒入小碗,把大碗塞进怀里急下) 引得哄堂大笑回味无穷!</p> <p>《羊肉串》中陈佩斯对生活、对草原、沙漠十分熟悉,越是简单越是难演,陈可谓深入浅出的第一人。他的表演,把一个卖羊肉串的新疆商人的所有神态,精明的头脑,说话风趣幽默,新疆味浓厚,都体现出来,让人捧腹大笑,笑而不止。</p> <p>朱时茂在《主角与配角》中也调侃陈佩斯的长相是“几千年才出一个”“小偷小摸啊,不法商贩啊!地痞流氓啊!不用演往那一戳就行了”。</p><p> </p><p>调侃归调侃,说到底一个人适合演什么角色,并不是完全由长相决定的。陈佩斯和朱时茂靠小品故事本身,带来如此精彩的演出,不服不行。</p> <p>说到陈佩斯表演的“滑稽” 形象 ,湖州人马上会联想到“荡头阿宝” 。</p><p> </p><p>一是外表像,当然是表演时像:从头到脚无处不像,最像形的还是脑袋,阿宝剃头时喜欢剃小平头,头发短的可以,而且稀疏,跟陈佩斯的光头只差“光芒” 二字,连嘴巴、鼻子都像。</p> <p>二是陈佩斯表演喜欢用制服,《警察与小偷》《主角与配角》《警察与督察》等。难得的是,“荡头阿宝” 也对制服大感兴趣,有段时间他对穿制服戴大盖帽的人特别喜欢、着迷及崇拜他们,也不知什么时候?他从那里弄来一件保安大衣和一顶城管的大盖帽,每天,穿着、戴着、走在华丰路和市陌路上,那走路的腔调一愣一愣的,可别提有多神气了,见谁都打招呼,见谁都傻笑,快乐的一塌糊涂。</p><p> </p><p>不知是克意模仿陈佩斯呢?还是对警察的崇敬?</p> <p>三是陈佩斯坚持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和特有魅力,在小品中扮演了一系列滑稽、笨拙但本性不失善良的小人物 。 极似阿宝,“说痴不假,说荡(呆)不过于心里清楚罢了。</p><p> </p><p>陈佩斯的聪明藏拙,湖州的荡头“阿宝”,一个是“大明星” , 一个是“智障者” ,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湖州人心目中两人都是好人。</p><p> </p><p>陈佩斯不用讲,光明磊落、表里如一、天性倔强,刚正不阿、不肯做和事佬,他抨击小品低俗化,一针见血……。</p><p> </p><p>“荡头阿宝” 除了先天性“智障者” 而外,也称得起好人一说。</p><p> </p><p>据说,在湖州聚会知青的那年,陈佩斯看到阿宝跟自己有些相像,原想要大阿宝带去做助手,犹豫了再三,后来大概离演员的要求实在太远(湖州人都知道免强不来),不得已放弃该想法。</p><p> </p><p>有人说阿宝陪伴湖州人民度过了文革期间的文娱空白期,难于忘怀。这样说起来在湖州先看阿宝的“小明星” ,后有观陈佩斯的“大明星” 。</p> <p>陈佩斯与湖州籍兵团战士的一些往事,后来印证了这些苦不是白吃的,他坚持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和特有的魅力,塑造了一系列滑稽、笨拙但本性不失善良的小人物。</p><p> </p><p>人无完人,月有圆缺。只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对这个国家,社会,家庭负起行为责任的人,都是好人!</p><p> </p><p>陈佩斯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他把为他人艺术当作自己的一种责任,是因为他有着对苦难的敏感和对残缺的不满,有着与底层的“小人物”站在一起的勇气。(艺术评论家殷谦评)</p><p> </p><p>陈佩斯与湖州之缘讲得太多了,借用网友观后感作结束语:岁月匆匆,往事悠悠。人间多少喜忧事,多付泪眼笑谈中。</p><p> </p><p>部分摘录:知青陈佩斯:珍藏在大草原上的青春。</p> <p>陈佩斯与鑫发的女儿。</p><p> </p><p> </p><p>感谢同学鑫发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提供资料和照片!</p><p> </p><p> </p><p>岁月流逝得真快,知青插队的事就象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一转眼半个世纪过去,回望历史的烟尘,不由得百感交集心潮起伏,好在有家人的支持,好在自己年轻,好在上调,好在变成今日的话题……。</p><p> </p><p> </p><p> </p><p>2 0 2 0年 3月2 0日,铨铨写于爱莲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