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于家村位于井陉县中西部山区。25年前曾到此一游。2024年12月14日适逢山货大集,再次来到石头村。石头村以石头而闻名,石屋石路石头墙,更有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传世,使得于家石头村名气越来越大。</p> 在村里的石头民俗博物馆,有村里历史的介绍。 于家石头村的画卷。 关于于有道的介绍:于有道乃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的长孙, 于家村始祖于有道碑文记载:始祖有道公乃明少保于谦之长孙,旧居南峪村,家赤贫,难于存活。成化岁暮,徙今于家村,开辟斯土,是时携眷于此,草莽丛生,荆棘载途,无立锥之地,与木石居,与鹿豕游,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厥后生五子,协力者众,建屋植果,修塘造田,艰辛耕耘,创伟业,育子孙,至吾辈已人众业兴,先祖恩山德海,以利石铭心,永垂不朽矣。 八仙桌太师椅。 条案正堂。 博物馆小院。 石头墙。 荒废的石窑洞。 石巷。 古屋老树。 在古石巷的老屋门洞上,到处可见这种楹联。<div>看花须晚节,喜雨为农人。</div> 道自静中觅,德从宽中求。 此时8点55分,街上人还不多。店家的烟火已升起。 标示牌还是很清楚的。 清凉阁是必去之处。 不同时间不同位置看清凉阁。 再来一张。 游客在古巷。 <p class="ql-block">这座耕读门第的楹联与众不同。这是什么体?</p><p class="ql-block">梅兰竹菊能养性,琴棋书画可陶情。</p> 诚信修身宝,谦和处世方。 古巷有客来。 这个上联认不全。门面不大,学问不浅。 <p class="ql-block">于谦纪念馆门上楹联好长。</p><p class="ql-block">于今二十四代独抱精忠听先贤神灵教诲自与天地万古存正气</p><p class="ql-block">谦昔五百余载重逢盛世视井陉父老 乃同风云千秋壮中华</p><p class="ql-block">(漏掉两字)。联首有于谦两字在其中。</p> 馆内门上的楹联。 馆内门上的楹联。 馆内门上的楹联。 于氏宗祠。 内院, 内院。 窄巷里的过街天桥。 德门膺厚福,仁里乐长春。 村里设了一处井陉拉花展馆。 详细介绍了拉花的发展史。<div>拉花始于何年,史无记载,更无碑石可考,或日唐宋金,或日元明清,众说纷纭。有人依据山西省一金墓壁画中的舞蹈姿态,认为拉花源于金代;有人说传统拉花男角将长袍的前后下角撩起掖于腰带下,极像蒙古人骑马的着装方式。舞蹈中的动肩动作也酷似蒙古族扭肩动作,加之拉花音乐(魔合罗]属元杂剧曲牌,认为拉花起源是元代。如果说仅据猜测和推断难以证明一个舞种的起源,那么再从人证物证来看,应是确切无疑了。庄旺拉花老艺人李树芳(1909-1989)11岁时跟当时已年逾八旬的爷爷李梅小学拉花,当时应是清咸丰年间,但李梅小也只是拉花的传人;东南正村至今仍保存着一支祖传的霸王鞭,鞭身呈紫红色,正中已凹陷出深深的指印,鞭上的铜钱有“乾隆通宝”文字,已经磨损大半。南石门村保存着两团为拉花伴奏的旧笙,黄褐色的笙袋上分别写着“乾隆八年”和“光绪元年”。该村还保存着一架云锣,虽无字迹,但观其成色,至晚也是清代产物。<br>综上所述,拉花最晚始于明清无疑,甚至可推及宋金。<br><div><br></div></div> 驻足的游人。 上午10点,街上的游客已经络绎不绝。 石头巷口。 院子里面看街景。 在游客中心边上的舞台上与观众互动。 跑驴是传统的节目必不可少。 鼓手。 一招一式很到位。 广场上热闹非凡。 各摊有各摊的高招。 游客选购自己喜欢的小吃。 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 武术表演。 武术表演。 武术表演。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花。 精彩的表演。 拉花的动作大,不好抓拍到好镜头。 谢幕式。 中午时分,街上人满为患。下午离开时,从村里出来延绵两公里多的太行天路两旁停满了车,来赶集的人真不少。有附近的人来,更有远路而来的客人,还遇到从北京提前一天来石家庄的游客。<div>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