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不朽之作 《沁园春•雪》诞生地——清涧县袁家沟村

W.S.l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涧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最南端,是黄河、无定河交汇之地,总面积1881平方千米,下辖9个镇。2021年,清涧县户籍总人口21.00万人,常住人口11.37万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涧县,古名宽州,金,青涧城升为青涧县。2000年,榆林地区改为榆林市,清涧县属榆林市。是中国红枣之乡、革命老区、石板之乡、粉条之乡。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历经千难万险的红军到达陕北后,黄土高原常常被一片白茫茫所覆盖,正所谓瑞雪兆丰年,这是一个好兆头,也是中国革命的好兆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6年1月26日农历的正月初三,以毛泽东主席为政委、彭德怀为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的“中国人民抗日先锋队”,从瓦窑堡出发,经延川延长,于2月4日晚抵达陕北清涧县。2月5日凌晨,毛主席一行百余人,从清涧双庙河村动身出发,于傍晚到达袁家沟村。一路上毛主席步履矫健,走在队伍的前面,很少骑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泽东和东征红军总部到达袁家沟时,正值这一带大雪纷飞,连下不断,陕北大地千山万壑,白雪皑皑,地上积雪已有一尺多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主席一到袁家沟,就亲自去堪察黄河边上的山川河谷等地形,以利胸有成竹的作出“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的路线布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月七日正值正月十五元宵节,毛主席一行凌晨出发,踏着厚厚的的积雪, 从袁家沟走到强沟河沟口,自后坪村向东 上山到瓦窑沟塬,登上南北纵贯的五道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主席站在五道塬上,东眺,是黄河吕梁绵延万里;西望,黄土高原似玉龙腾飞;北看,雪封长城内外。置身如此的环境里,毛主席看到的是祖国北方如此壮美的雪野河山,触景生情,心潮起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夜,虽是寒气袭人,但夜深了,毛主席想到白天所见毫无睡意,他点燃了一支烟,挥毫疾书,龙飞凤舞,写下了不朽之作——《沁园春·雪》,全词如下:</p><p class="ql-block">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p><p class="ql-block">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p><p class="ql-block">大河上下,顿失滔滔。</p><p class="ql-block">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p><p class="ql-block">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p><p class="ql-block">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p><p class="ql-block">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p><p class="ql-block">唐宗宋祖,稍逊风骚。</p><p class="ql-block">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主席在袁家沟居住的窑洞,点着蜡烛挥毫泼墨写下的《沁园春·雪》,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彰<span style="font-size:18px;">显了一代伟人豪壮的气魄,铸成了中华诗词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篇诗词,毛泽东一直没有拿出来公开发表,直到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这首词才姗姗来迟。当时这首词已经在毛泽东手中存放了十年之久,这篇“新词”已经成为了旧词,但正是这首词,在重庆掀起了千层浪花,震动了整个重庆,成为了一曲打响人们心中战争的凯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毛主席于1936年2月17日在袁家沟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言。</p><p class="ql-block">“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p><p class="ql-block">并且说明:“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并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公布于众,奏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战斗序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突破黄河天险,毅然决然挺进山西,东征抗日。抗日的滚滚洪流,就此开始席卷天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是闻名遐迩的陕甘宁革命老区县,享誉全国的红枣之乡、石板之乡、道情之乡、粉条之乡。古谓“全秦要户”,属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榆林市最南端,地处黄河陕晋峡谷西岸,黄河、无定河在这里交汇,东与山西省石楼县隔河相望,西南与延安市子长市、延川县接壤,北与绥德县、子洲县为邻,包西铁路、绥延高速穿境而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涧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县。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生息,有5000年的仰韶、龙山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交融,荟萃了3000多年前陕晋高原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等级最高的商代墓葬-寨沟遗址、陕北最为神秘的鬼方都城遗址等历史遗存。秦汉时期称为“全秦要户”,唐置宽州,宋庆历元年,范仲淹戍边、种世衡筑城,仁宗皇帝钦赐“青涧”城名,明洪武四年,更名为清涧县,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改名为天波府;清顺治二年复称清涧县。清涧自古“甲第蝉联,人文鹊起”,仅明清两代就有翰林进士27人,是抗金名将李显忠、明代重臣惠世扬、清代诗人白乃贞、民主先驱白明善、红军创始人白雪山、边区英模郝树才、地质学家白家驹和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改革先锋人物、最美奋斗者路遥的故乡。清涧道情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曲《翻身道情》,唱出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豪迈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涧是富有传奇的革命老区县。早在1925年,清涧就建立了党团组织。1927年10月爆发的清涧起义,打响了我党在西北地区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36年2月,毛主席率中央机关在高杰村镇袁家沟村生活、战斗了16个昼夜,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东征宣言》,创作了气壮山河、雄视千古的著名词章《沁园春·雪》。1947年3月,毛主席率党中央转战陕北,在清涧召开了影响深远的“枣林则沟会议”,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民主革命时期,清涧7.9万人口中就有2万人投身革命。清涧籍革命烈士达1504名,仅次于江西瑞金。解放战争年代,28万人次拥军支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清涧仍有老红军400余人、省军级干部60多人。袁家沟村先后走出4位省委书记、8位副省级、28位地师级和130多位县团级领导干部,被人誉为“神奇的袁家沟”。傅全有上将为清涧题词“传奇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