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阅读《水经注》时,偶然发现兹氏故城在现杏花镇域一带,明万历版《汾州府志》略有涉及但不具体,而《汾阳县志》鲜为有这方面明确记载,为了证实此论点。就应从《水经》《水经注》入手,首先认识理解《水经注》包含《水经》与《水经注》两部著作, 以及《水经注》编写特点。凡《水经》经文均以“过”字叙述水的流行所经之地,凡《水经注》注文则以“迳”字作为叙述水的流经之地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才能认识理解《水经》及《水经注》相关记载,从而对自已论述提供论据支撑。</p><p class="ql-block"> 在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记载兹氏县城《水经》云中用"经"字,而《水经注》中用“迳",这样即可区分《水经》与《水经注》原文归属。这很重要,《水经》大致成书于三国时期,《水经注》成书近于郦道元被害公元527年。确定了《水经》成书时间兹氏县杏花治所,《水经注》兹氏故城在杏花一带。分清《经》、《注》区分那些内容是《经》,那些内容《注》是汾阳文史爱好者读懂《水经注》涉兹氏县杏花治所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写就本文利用《经》、《注》两本著作作为工具,手段解决汾阳文史爱好者疑问的主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当然两篇著作版本颇多,争议也多,但以主流版本,主流创作时间为参考,写就本文。 </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读《水经一文水》及《水经注—文水》、《水经一原公水》时,给出了《水经》兹氏县城、《水经注》兹氏故城地理坐标点,在今杏花村镇一带。但在汾阳(县)市文史研究上,一直未明确杏花一带曾有兹氏县故城存在过,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p><p class="ql-block">一、论据:《水经》、《水经注》涉杏花村镇兹氏县治所原文及解读</p><p class="ql-block">1、文水途径兹氏故城记载的兹氏故城方位</p><p class="ql-block"> 《水经注》云:文水迳大陵县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县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给养……,又南迳平陶县之故城,东西迳其城内,南流出郭……,又南迳县右会隐泉……雨泽丰澍则通入文水,文水又南迳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文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湖。</p><p class="ql-block"> 解读:《水经注》记载次序:文水与谒泉水合,南迳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入文湖)。注意次序与谒泉合,南过兹氏故城东,才南流入文湖。过兹氏故城东,则兹氏故城应在马西仁岩一线辛庄永安以西地区,而且可眺望目及到地方,才叫南迳兹氏故城东。。</p><p class="ql-block"> 《水经注》这里南迳兹氏县故城坐标点就是杏花镇域一带兹氏县治所故城。因杏花兹氏县治所,公元484年废弃,因此郦道元称故城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水经》记叙原公水及杏花镇域兹氏县故城方位</p><p class="ql-block"> 《水经》:原公水出兹氏县西羊头山,东过其县北,又东入于汾。水注文湖,不至汾也。</p><p class="ql-block"> 这段《水经》原文直接描述了兹氏县城在原公水东,就是现在杏花镇域一带。</p><p class="ql-block"> 《水经》:著作原公水是由发源地海拔1200米左右处,主要向东流。1962年左右在汾阳县委县政府协调下,神泉水曾又灌溉小相村北(现永田渠海拔800米)区域土地。一直到2000年时罗城村仍是峪道河神泉水受益村,这些都是原公水东流的实证。</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之前,原公水在1200一800米海拔区域自流向东。经兹氏县城北,又东从永安镇一带注入文湖。大致兹氏县城在大、小相到东堡一带。也就是说兹氏县城在海拔1200一800米一带或以下区域,也就是兹氏城在,城北东流原公水之南。</p><p class="ql-block"> 2500年间雨水径流,泥土流失,山涧只能越来越深。现1000米以上有山形分辨,在800米以下无山形分辨,淤泥土沙石填埋使平原越来越平坦,即是《水经》记载合理性、真实性之分析。</p><p class="ql-block"> 文水,原公水都存在越古代越近山而流,越现代越远山而奔(泻),这样描述即可解释清《水经》与《水经注》当时描述的地理形势。如根据《汾阳县志》记载文峪河从(杏花)辛庄村入汾阳县境,即可知古河道近山,后逐渐远离山根的演变实证。近现代叫文峪河就是古时的文水,文谷河,万谷河,小相村人明代叫天河。</p><p class="ql-block"> 原公水现在杏花镇域正西(稍北),历史上原公水过杏花镇域境,三国时的县城即是兹氏县城,也就是杏花治所。原公水在现汾阳(县)市城正北(稍西),原公水在现巩村正北。从此方位角度兹氏在杏花一带,原公水才会在县西,如果县在现城址,原公水则在县北,显然不符合《水经》描述。</p><p class="ql-block"> 原公水向东流罗城杏花一带,向南流(稍偏东)贾家庄一带,这就是方位给出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现原公水仅可流至贾家庄村,这也是清代研究者绘水经注图标注错误原因。也是汾阳市当地文史学者,文史爱好者模糊认识症结所在,错误症结出现在忽视了三国时《水经》北魏时《水经注》描述位置关糸,忽视了河道历史演变规律。</p> <p class="ql-block"> 白彪山在海拔1600米等高线之上,神头壶芦峪(神泉)发源于海拔1150米左右,敖坡、龙湾、石老、五道庙、康家堡山口一线属1200米海拔等高线,下金庄、上池、庄上村、霍头、山庄头、牛家垣、神堂底山口一线属海拔1000米等高线,水泉、龙王沟、朝阳坡、小相寨南、八里坟一线属海拔800米等高线,原公水远古、古代向东流是山形形势使然,原公水越近代,洪水冲击泻奔,向南柘展延伸也是山形形势使然。</p> <p class="ql-block">二、论据:其它典古籍记载的《水经》及《水经注》中文谷河、文水及兹氏故城方位</p><p class="ql-block"> [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十:</p><p class="ql-block">文谷河在县东北五十里,南流会隐泉水,出谒泉山,迳兹氏故城西,与文湖合。一名万谷河,又名文水。该志参考文献《水经注》。</p><p class="ql-block"> 此描述文谷河过兹氏故城西。若该故城是巩村及现县城所在地,文谷水跳过近在咫尺的文湖上游,而过此两境之西真有点困难,甚至好比登天。</p> <p class="ql-block">《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一:</p><p class="ql-block"> 文湖一名西河泊在县东十里,水经云文水经兹氏故城东,南为文湖多蒲鱼之利。</p><p class="ql-block"> 该记参考文献《水经》,这直接说明故城与文湖的空间位置关系,着重描述兹氏故城南为文湖,证明文湖上游,故城在杏花村一带。与在县东十里是西河泊是两个地理概念。文湖在现在(兹氏故城)杏花村南一带,潴城在现县直东十里,文湖更在巩村东,或北。这就是《水经》给定的空间位置关糸。</p> <p class="ql-block">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山川下》:</p><p class="ql-block">羊頭山,在城西北一十五里以状类名,<b>水经曰</b>原公水出兹氏县西羊头山,东过其县北又东入于汾。注云水注文湖不至汾也。一统志云原公水一名贺鲁水出自白彪山。注意这里《水经》曰的时间,是兹氏县。此记载参考文献《水经》及《水经注》。更应注意的是城西北一十五里,若在如今杏花高速服务区向西北观察,有八角山头一座,原公水从此而出,这山小相村人称八角(宝)山是村人远观风水之一,因此会受到重视。这里的出不是指原公水发源地白彪山葫芦峪现神泉所在地,而是指从羊头山流出(过)。现可观察到土山头一座大致是1200米等高线向南突出部分,也许这是水经曰的羊头山,这需进一步地形地貌野外考察实证。小相村人所称的八角(宝)山大致位置在峪道河谷口北梁或敖坡下池金井一线向南突出部位。</p> <p class="ql-block">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载《汾州府志》描述文谷河时运用了《水经》解读兹氏故城:文谷河在城东北五十里。 <b>水经曰:</b>文水出大陵县西山,经县故城西而南流,会隐泉水,经兹氏县故城,与文湖水合。 兹氏故城,在汾东大陵之西山,即汾之东北山,又名万谷河。"</p><p class="ql-block"> 这里用了重复笔墨汾东,还嫌解释不清,大陵之西山,这还嫌不准确,再来一句即汾之东北山,又名万谷河。</p><p class="ql-block"> 注意这里的山既有头架山(龙山),还有子夏山,而描述兹氏方位的山是丘陵山糸,万谷河文谷河流经这些地方。</p><p class="ql-block"> 注意《水经》原文用经,而《水经注》用迳。这段参考文献是《水经》,这是郦道元前《水经》记载的真实兹氏县治所在杏花一带最直接描述,只是与《水经注》混用有(故城)描述不恰当,但它不失兹氏县城在杏花一带典古籍记载的直接论据。</p><p class="ql-block"> 另查遍《水经注》未见"兹氏故城,在汾东大陵之西山,即汾之东北山"的描述,这也许《汾州府志》参考《水经》版本不一样,或者就是《汾州府志》自身做出的对《水经》兹氏故城所在地准确判断和权威注释,因此该描述成为本文有效论据是不容置疑的。</p> <p class="ql-block">上图来源:</p><p class="ql-block">汾州府志 : 十六卷</p><p class="ql-block">王景符等纂 ;王道一等修.</p><p class="ql-block">王景福 邓赞 ;王道义 邓秀.</p><p class="ql-block"> 明华曆 [即 1573 年至 1620 年之间]</p><p class="ql-block">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地方志数字化项目 - 山本方志</p> <p class="ql-block">三、《水经注》文湖跨度与区位探讨</p><p class="ql-block"> 根据现今汾阳市山水形势,形成汾阳(县)市以海拔740米为分界,740米以上的仰韶文化遗存集中区,740米以下就是《水经注》原文文湖,南北30里东西15里文湖(西湖)遗迹区。同时,也可根据文湖,汾阳三大洼(1945年左右),汾阳县五万到十五万亩盐碱地治理(1975年左右),(2000年后)耕地等实际地理演变进程,可倒推文湖大致方位与规模。</p><p class="ql-block"> 围绕海拔740米左右高程,分布着汾阳虞城,(大)小虢城,建昌,潴城,太平,董寺,到大、小相,永安镇,冀村同文镇等文水谒泉水文湖上游入水囗。平遥香乐、宁固,中都,张兰。再到汾阳市境西河堡北川头处低凹地带出水口。形成南北30华里,东西15华里葫芦型文湖(西湖)。注意海拔740米葫芦圈内也有大于740米高程地域和居民点犬牙交错其中。</p><p class="ql-block"> 根据现汾阳平原海拔形势推断历史上文湖存在模样,只是大致参考依据,尽管各种未知因素会改变文湖模型,但一般来讲,大体估算文湖历史模样是可信服的。</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推断出,文水、文谷河入文湖口在上游今杏花镇域一带,汾阳城、巩村兹氏古城居文湖中下游,北川头等区域是文湖出水口,属下游区域。 这就是《水经》《水经注》描述顺序,坐标点的最合理解释。</p> <p class="ql-block"> 根据740米海拔文湖模型,杏花兹氏故城在文湖正北,汾阳市直东十里潴城,巩村东十五里许为文湖。</p> <p class="ql-block">四、杏花镇域兹氏故城存在时间及方位</p><p class="ql-block"> 1、秦置杏花镇域兹氏故城起始时间 </p><p class="ql-block"> 清张英《御定渊鉴类函》卷336:</p><p class="ql-block">文谷武城 一统志曰万谷河在永宁,一名文水,又名文谷河。又曰武城在介休,秦遣<b>武安君白起伐赵</b>,经此因名。</p><p class="ql-block"> 《虢城(瓜衍)、汾州和汾阳历史缘源考》作者王希良介绍: 80年代初期,我们带着许多修志过程中的疑虑找到北师大汾阳籍教授赵擎寰。其中包括“县治沿革”的探讨。</p><p class="ql-block"> 后来,赵教授专门就此写了一篇文章寄回来。就兹氏县归属,他应用了最新的科研成果——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编年记》。简上记有“(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前282年)攻兹氏。”。</p><p class="ql-block"> 与《史记》对照,《史记·秦本纪》作:“二十五年拔赵二城。”,《史记·赵世家》作:“(赵惠文王)十七年(前282),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p><p class="ql-block">《史记·秦本纪》又有这样的记载:“二年(前248),使<b>蒙骜攻赵定太原</b>。三年……攻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城……置太原郡。是年五月,王死,子赢政立,以年幼(13岁)事决于吕不韦。”这时距秦灭赵、齐,统一中国,赢政称始皇尚有26年。史称“兹氏秦属太原郡”,所以,确切地说,秦国置兹氏县隶太原郡是在战国末年,县名是沿用赵国县名的。兹氏县隶属于所置的太原郡,在庄襄王三年(前247)。</p><p class="ql-block"> 先白起拔兹氏,后蒙骜攻太原榆次,也就是说兹氏属秦后,成秦对赵桥头堡垒34一35年后才攻打榆次、太原等置太原郡。因此张益平推断兹氏城作为战争“悬也"的功能前置在如今杏花镇域一带是充分的。</p><p class="ql-block"> 2、兹氏县、隰城县存在时间</p><p class="ql-block"> 楚汉相争,兹氏为汉所据。(汉灭楚,为夏侯婴封地)。汉属并州剌史部———太原郡。新朝(公元23年)曾改称“兹同”。东汉县名仍为兹氏。三国魏仍称兹氏县。黄初二年(221年),于兹氏县境新置西河郡,领兹氏、中阳(将兹氏县南部土地划去,袭用旧西河郡一个废县名称新置,以后改称孝义县)、介休、离石4县。兹氏的历史延续到西晋咸宁三年(277),改封陈王司马斌为西河王驻兹,改郡为国,兹氏易名隰城隶之。</p><p class="ql-block"> 晋永兴元年(304年),南匈奴贵族刘渊乘西晋“八王之乱”,在离石起兵建立汉国,自称汉王,都左国城,永嘉末年西河国陷废”。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开启了北方中原“五胡十六国”混乱时期。</p><p class="ql-block"> 永嘉末年是312年。永嘉是西晋皇帝司马越的年号,使用时间为307年至312年。因此,永嘉末年指的是永嘉年号的最后一年,即312年。</p><p class="ql-block"> 晋惠帝时泰置兹氏城,为刘元海所攻破,郡遂废。</p><p class="ql-block"> 后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复于兹氏旧城置西河郡,属吐京镇,按吐京镇今隰州西北九十里石楼县是也。</p><p class="ql-block"> 十二年改吐京镇为汾州,西河郡仍属焉。</p><p class="ql-block"> 明帝时为胡贼所破,因北移西河郡理平陽界。</p><p class="ql-block"> 高齐又于此城置南朔州,周武帝废。</p><p class="ql-block"> 周武帝废南朔州。宣帝于此置汾州。</p><p class="ql-block"> 隋大业三年废汾州还于隰城县置西河郡。</p><p class="ql-block"> (唐)皇朝初改为浩州,武德三年又改浩州为汾州。</p><p class="ql-block"> 城头变换大王旗,至此兹氏故城(今杏花镇域)经历594年一一770年郡县置历史,而后逐步荒废。594年后曾移置吐京镇等后又短暂回归杏花治所,在770年后县郡治所彻底转移到别处。</p><p class="ql-block"> 《水经注》成书时,按对潴城描述当时县城已在现汾阳市(县)城方位。而秦汉置兹氏故城则在现杏花镇域一带,刚好郦道元这一代经历杏兹氏县治所废弃时期(公元484年左右废弃),郦道元(约470年-527年)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曾在山西大同、河南任职,因此郦道元称故城,称县直东就在正常不过。而《水经》成书时期兹氏治所正好在杏花一带。这就是今人对《水经注》谒泉合,兹氏故城,文湖,县直东,巩村兹氏古城等坐标点难以厘清,和疏理有序的难点之处,而造成此混乱的原因是一个经成书三国,一个注成书北魏,不同朝代世易事移。注重朝代不同,时间不同,对同一件事描述自然有变化,这是解决模糊认识的关键,分清什么内容是经说的,什么内容是注记载的,什么内容是《汾州府志》注释的,则一切混乱模糊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3、兹氏故城所在杏花镇域推断 </p><p class="ql-block"> 西河旧处山林,汉末扰攘,百姓失所。……其郡帶山侧塞矣。那么最可形成郡带山侧塞矣,以及旧处山林之地,很有可能龙湾石老之间到下池到庄上村顺延到最南朝阳坡、罗城丘陵北南走向丘陵山脉上树木成林。在丘陵山脉之东即是西河,郡治,兹氏县治所在。治所一边是山林,治所另一边东、北则是赵地,处疆界之处。</p><p class="ql-block"> 因此,从原公水向东,过县北,又东入文湖。则推论故城就在朝阳坡丘陵山脉以东,不太远的区域,大致大、小相、西堡、东堡一带。主要原公水与谒泉水合流地最远可在永安镇(郭栅或墎栅)一带。兹氏故城在朝阳坡以东,小相寨以南,大小相村,西堡、东堡,永安镇以西区域。</p><p class="ql-block"> 文水与隐泉水经杏花郭栅合流注入文湖,注文湖前绕兹氏故城。从郭栅到小相都属文湖来水上游入湖口。原公水东流经县北(县城北?),又东注入文湖。文水、隐泉水、原公水三水齐聚在永安镇一带汇入文湖。</p><p class="ql-block"> 这一叚是《水经》《水经注》描述兹氏县杏花一带治所的总结。</p> <p class="ql-block">五、讨论</p><p class="ql-block">1、结论:秦置兹氏在公元前282年,秦拔摧毁兹氏巩村古城,在今杏花镇域一带置兹氏新城,汉等沿袭县置(治所)594年一770年后荒废。</p><p class="ql-block">2、讨论:</p><p class="ql-block">(1)《水经》、《水经注》描述次序就是支持杏花兹氏故城坐标点,重视这一点是解读原文本义的重要原则。否则,《水经注》不会繁琐地记叙兹氏故城,县直东等方位顺序记叙。</p><p class="ql-block">(2)《水经》及《水经注》为本文主要论据,《山西通志》等著作为辅佐证详解《水经》及《水经注》记叙,同时也可看到不同朝代史学家们的观点。</p><p class="ql-block">(3)杏花背(北)靠头架山(龙山),是正南直北,面向南面文湖,且居文湖上游入注水囗。而巩村古城与现今汾阳城没有《水经》及《水经注》描述方位,在此两地与《水经》《水经注》方位描述相较,完全而是错配方位。因此巩村古城,现县城是《水经注》描述的兹氏故城不成立。</p><p class="ql-block">(4)秦兹氏县按北方秦置县规模,大致辖二千余民众,县城也可能是适合北方容易建造的土窑洞,木栅及夯土围成的城廓等。</p><p class="ql-block">(5)巩村古城有考古备书,可惜杏花兹氏古城与瓜衍城一样在考古方面还未有重大发现,下一步值得期待。</p><p class="ql-block">(6)《水经》与《水经注》是不同朝代著作的地理志,《水经注》包含经与注,区分此很重要,也是厘清造成兹氏故城在哪儿湖涂认识的关键。</p><p class="ql-block">(7)典古籍成书时间是本文论据支撑点:《水经》大致成书三国或致少是北魏前,《水经注》是北魏,《山西通志》清《汾州府志》明清,《汾阳县志》清,前二者成书时,三国时杏花兹氏城存在,郦道元成书时杏花兹氏城刚废30一40年(大致在郦道元14岁时杏花兹氏县治所被废),所以称故城。而《山西通志》、《汾州府志》、《汾阳县志》只是重复记述了《水经》及《水经注》相关内容,或谈了相关史学家的观点,有贡献的是进一步给出了兹氏故城注释,但不足之处是未做出全面肯定的兹氏故城记载,使巩村玆氏古城掩盖了杏花兹氏故城,造成历史性遗漏。如何对待被奉为经典的府志、县志遗漏是摆在当代文史爱好者、研究者面前的严肃问题!该遗漏如何弥补是汾阳市整个文史界需做出一致的重大努力才可完成。</p><p class="ql-block"> (8)用《汾州府志》对水经的引用与注释,给权威 答案: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载《汾州府志》引用水经曰:文水出大陵县西山,经县故城西而南流,会隐泉水,经兹氏县故城,与文湖水合。 兹氏故城,在汾东大陵之西山,即汾之东北山,又名万谷河。让《水经》至少北魏前三国时期地理著作给您答案:“秦汉置兹氏县治所在如今杏花村镇域一带。"</p><p class="ql-block"> (9)瓜洐、巩村兹氏古城、杏花兹氏故城、杏花隰城、吐京、下壁、平阳、中都、现县城等等都是县(郡、州、府)置治所,只是不同时间不同朝代变迁县(郡、州、府)治所变更转移而已,是再平常不过之事。《汾州府志》(汾州府志 :十六卷. [China : s.n.], 明萬曆 [i.e. between 1573 and 1620].)标注的杏花兹故城反倒争议很大,没有它应有的历史性表述和应有的历史地位!甚至包括《汾州府志》虽在山川部分标注了兹氏故城位置,但和《汾阳县志》一样,都用“巩村兹氏古城"一笔带过(杏花)兹氏故城记叙,从而造成重大历史性遗漏,好在《水经》、《水经注》还有线索可循,给出了明确指向,借此(《水经》、《水经注》)成当代文史爱好者、研究者弥补探究的重大课题,本文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发现了杏花兹氏故城县治治所存在过(一个小小疑问),完成《汾州府志》、《汾阳县志》未尽任务。</p><p class="ql-block"> (10)《水经》《水经注》对汾阳相关地理位置描述的准确性如何?</p><p class="ql-block"> 要认识《水经》《水经注》对汾阳描述的准确性,本人在汾阳地形图上绘制文湖740海拔高程模型与在汾阳县地图上绘制各重要坐标位置标注图,该图很能说明《水经》《水经注》描述无误。1800年前的《水经》1500年前的《水经注》记载与上世纪末汾阳县地图相关标注相比较,证明《水经》《水经注》记载汾阳坐标无误。</p><p class="ql-block"> 标注图显示:神泉原公水在汾阳城北,偏西10度;神泉原公水在巩村北,偏东4度;神泉原公水在贾家庄村北,偏西30度;神泉原公水在杏花镇政府西,偏北20度。神堂底在汾阳县城东北45度。潴城在汾阳城东,偏南15度。</p> <p class="ql-block">《水经注》描述汾阳市(县)地名位置关糸图</p><p class="ql-block"> 将《水经》《水经注》所涉及汾阳地名坐标,标注在如今汾阳市地图上,可见《水经》《水经注》的严谨性,甚至可以说分毫不差。</p> <p class="ql-block">从位置关糸图可直观地看出:</p><p class="ql-block"> 《水经》、《水经注》描述:</p><p class="ql-block">一是文水从孝义镇、平陶到汾阳境内辛庄村大致流向;</p><p class="ql-block">二是谒泉水与文水汇合大致方位;</p><p class="ql-block">三是文水过兹氏故城东,南流,汇入杏花村镇南文湖;</p><p class="ql-block">四是原公水向杏花一带流是向东流,稍偏南;(原公水过杏花兹氏故城北,又东入文湖,符合《水经》原公水在县西的描述,该县即是兹氏县县城。)</p><p class="ql-block">五是神泉向贾家庄村流主要向南流,稍偏东;(此不符合《水经》向东流描述)</p><p class="ql-block">六是神泉在汾阳城北,稍偏西;(不符合《水经》县西描述)</p><p class="ql-block">七是神泉在巩村北,稍偏东;(不符合《水经》县西描述)</p><p class="ql-block">八是汾阳市县城直东十里是潴城位置,稍偏南;(符合《水经注》描述)</p><p class="ql-block">九是巩村东十五里以上是文湖;</p><p class="ql-block">十是汾东北五十里山即子夏山和子夏山丘陵余脉,这是明清后《汾州府志》《汾阳县志》注释,(符合《水经注》描述方位。</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十个地名坐标点,除辛庄外九个地名坐标点全部是《水经注》所涉地名,这些坐标点可实证《水经》《水经注》描述无误;从而实证兹氏故城在杏花一带《水经》《水经注》描述正确无误;也证明清绘《水经注图》中绘原公水走向,是原公水近现代河流图,而非《水经》《水经注》等记载的更早原公水实际流向。</p><p class="ql-block"> 3、总结 </p><p class="ql-block"> 既然《水经》《水经注》对汾阳地理位置记载无误,那么 我们按《水经注》描述汾阳市(县)地名位置关糸图,再重复一下《水经》《水经注》描述,做为本文总结。</p><p class="ql-block"> 《水经注》:出平陶城入汾界,汇谒泉水,过兹氏县城东,向南流汇入文湖。也有《山西通志》载绕过兹氏故城,在兹氏故城西入文湖一说。《水经》:羊头山原公水在兹氏县城西,原公水东过县城北,又东入文湖。《水经注》县直东十里潴城。《汾州府志》文谷河在县东北五十里,兹氏故城在大陵之西山,汾之东北山,哪里流有文谷河,又叫文水,也叫万谷河,还叫文峪河,明代(小相人)《重修峯岩寺碑》还叫天河。《汾阳县志》文峪河经杏花辛庄一带入境。在永安村墎栅镇到小相村一带的文湖上游入文湖。从两山子夏山、羊头山,两水文水、原公水《水经》《水经注》记载,圈定,确定秦置兹氏城在杏花镇域一带。</p><p class="ql-block"> 倘若羊头山真是小相村人如今称的八角(宝)山,大致位置在峪道河谷北梁或下池到金井向南突出位置,则此山(八角(宝)山、羊头山)东十五里即是兹氏故城遗址,这是重大猜想,也许真像近在咫尺,这个命题更需进一步野外考证和考古验证。</p><p class="ql-block"> 我们用汾阳(市)县地图证实《水经》《水经注》描述无误,那么也证明《水经》《水经注》记载兹氏故城在现杏花镇域一带推论成立。</p> <p class="ql-block"> 羊头山在哪儿,倘若小相村人所称的八宝山(在小相村北远观金井村后前梁后梁中夹一独立八角山峁)与之为同一山,则可知《水经》成书时原公水从羊头山口流出流过,东自流十五里过兹氏县城北,小相村到庄化挢十五华里,大致原公水发源地往东十五华里地在小相村一线,倘若羊头山是原公水流经的梁岇山形则兹氏故城相距小相村往东不差五华里,也就是东堡永安一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