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 ) 观展</p><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艺术,它以木为载体,以刀为笔,记录下了时光的痕迹,勾勒出纹理的诗篇,那便是“木刻”。</p><p class="ql-block">一块寻常的木板,在艺术家眼中,却是一方充满无限可能的天地。此次,我有幸跟随“悦刻堂”的师生们走进了位于台州市的海边城市——玉环,开启了一场探寻老船木刻字艺术的学习交流之旅。</p><p class="ql-block">车到玉环,首先参观了省书协刻字委员会副主任黄祥游的船木刻字作品展。听黄祥游老师讲解了船木刻字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以及如何利用旧船木的自然纹理、孔洞、锈迹等元素进行构思和创作。</p> <p class="ql-block">木材本身蕴含着自然之美,那些或曲或直的纹理,犹如大地的脉络,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底色,尤其是那些老旧的门板,船板,他们千疮百孔的模样本就是一种自然之美,一种残缺之美,一种韵律之美。在黄老师的精心创作下,这些破旧的船板竟成了一件件让人移不开眼的艺术品。黄老师还对展厅中的每一件艺术品还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得大家都艳羡不已。直呼这份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魅力真的太令人叹为观止了。</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大家又来到了黄老师的创作基地,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纷纷拿起笔和刻刀,开始对老船木进行了创作。选料、设计、渡稿、刻字......一缕缕木屑飞溅而起,一声声敲打此起彼伏,一场神奇的蜕变在这方小小的院落悄然上演。</p> <p class="ql-block">刻刀在木板上或深或浅的跃动,榔头在凿子的上方或左或右的敲击游移,宛若一介粗犷的舞者在舞台上旋转、踩踏、跳跃......每一刀的落下,似乎都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情感,如同在与那块老旧的船板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对话,一次深入的交流.......直到深夜,大伙儿依然不肯罢休。</p><p class="ql-block">他们精心的雕琢,用心的刻画, 以深浅,疏密,渐变,对比等不同的手法来衬托艺术的主题,使得他们都充满了诗意和韵味。着实让人感慨,这种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技艺的精湛,更在于情感的传递,促使人在无形中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二)东沙渔村</p><p class="ql-block">在悦刻堂的师生门埋头创作的时候我独自转了一圈东沙渔村。渔村三面环海,一面临山,依山傍海,村内建筑以石屋为主体,素有“海上布达拉宫”的美誉。</p><p class="ql-block">走出黄老师的工作室,我便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了。夕阳西下,晚风轻拂,海浪轻拍着海岸,岸边晾晒着诸多形形色色的鱼干,带鱼、鲳鱼、海鳗、大虾……且不说眼前那副壮丽的景色,就单单这番“渔”韵便是一种赤裸裸的诱惑。它不仅诱惑着我的味蕾,也诱惑着我的视线,若不是想要转转,真想好好的拍上一番。海岸的边上还有几幅小型的雕像,更是充满了渔趣。不禁令人回味起儿时富春江畔挖黄蟹,抓毛哈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转入巷道,只见宽阔的石板路充满了年代感,没多久便看到了一面特殊的“听海墙”。他们由成百上千个形状各异的贝壳和海螺镶嵌而成,对面是一座东沙叶氏的民居,唤名“清古屋”。两边有着各种手工绘制的贝壳和海螺,色彩鲜艳的渔民画,还有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浮雕等,他们跃然于壁上,悬挂于民居的外墙,还有渔具,渔网等等无不彰显着小村浓郁的“渔味”。看着眼前的一切,不禁让人感慨这不仅是渔民辛勤劳作的见证,更是装点家园的艺术品,与古朴的石屋相得益彰,无形了增添了几分生活的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水鸽古井”四个字便映入了眼帘,水井一边刻着雨鸽和花草图案,一边刻着清字,还有四边刻着“水官赐水”四个字。焕然一新的古井,虽少了一份古韵,但望眼四周的那些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石头屋却是颇有气势,他们依山而筑,随山势而建,多以石墙黑瓦为主,由毛石块料垒砌而成,色调统一、坚固厚实,与平潭岛的石头厝相较,规模上小了些,但也是别有一番韵味。他们大多是民国时的旧居,木格门窗,红漆木门,屋咬着山,山抱着屋。行走其间,宛若穿越在一条时光的隧道。青苔长满了老房的外墙,蛛网飘摇。偶遇个祠堂式的合院,便愈发的彰显了渔村的古朴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到达山顶,看到的是“海防历史展示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不知道因为是下班时间还是本就闭馆的原因,山上冷冷清清的,我一个人在山顶也不敢多待,便返身而下。</p><p class="ql-block">因为时间的关系,在人生地不熟的位置单身一人不敢深入小道,便只能错过古炮台与灯塔,只在网上搜了图片,了解了相关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历史大都是可歌可泣的,东沙渔村也不例外。在大明帝国时代,渔民们便张开帆篷,紧随胡震将军的战舰,投入到歼倭的战斗中。清朝咸丰年间,又在东沙山头炮轰海盗。民国年间,渔民们还手持鱼叉,赤脚上阵,誓死抵抗日寇。解放玉环沿海岛屿时,更是组成基干民兵营,冒着枪林弹雨,送弹送粮,一次次横渡在坎门与披山岛之间,捍卫家国,视死如归。自古民间出英雄,我虽然没在陈列馆看到相关的图片,但百科上的记载足以体现其还是一个红色的小村庄。</p> <p class="ql-block">小村很静,适合慢悠悠的逛。走在古老的石板路,闻着咸咸的空气,沐着徐徐的海风,看着村民们在门口成筐成筛地晾晒着海货.......不由自主的想到,若能在此偷得浮生半日,观海听涛,看渔家随处可见的“晒秋”,像一位生活在渔村的诗人所说的那样,诗意的栖息着......那将是多幸福的事呀!</p> <p class="ql-block">注:最后一张图片为网络下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