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山人的美篇

石泉山人

<p class="ql-block">  人之初,性本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记得这是在我幼年时,父亲从村上扫盲班学来,教我的《三字经》。那时,应是我‌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之时,自然不懂其中的意思,但我慢慢地会背了,记住了,待长大了,便也逐渐的懂了。</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人之初,是我的人之初,是父亲教我的人之初。做人本善,与人为善;力学笃行,自强不息。父亲的启蒙,圣人的教诲,伴随我走过了人生的大半个旅程,便是到了这年逾古稀也未敢忘怀。</p><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的农村,条件非常艰苦,人们生活都很贫困,就连晚上照明的灯油也必须节省着用。所以,在冬季天黑的早,家里没有要紧的活计时,父亲偶尔也给我们讲个故事,当然也是从扫盲班学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记忆最深的有两个,一是颜回的故事。讲颜回小时候家里很穷,上学时经常被同学欺负,班里有时丢东西,往往赖在他身上。老师感到颜回勤奋学习,成绩又好,偷东西又没有证据,就决定试探一下。便在颜回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放上一个包着钱,并写有“天赐颜回一锭金”字样的纸包。颜回放学回家正好看到。可颜回一贯是“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人,岂能为此外财所动?所以,颜回拿起纸包,并写上“外财不富命穷人”,放在原地,畅然回家。老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幕,很是感动,于是解除了对颜回的怀疑。后来,颜回成为了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每当想起父亲讲的这个故事,我也会记起父亲常说的两句俗语:“人穷不能志短”、“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倒槽”。这两句话虽不是我的座右铭,但却始终在践行着,坚守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回首来路,虽无大富大贵,却也充实踏实。</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是“六十岁不死就活埋”的故事。讲的是,也不知/家。故事讲有一家,这年爷爷到了六十岁了,父亲便背起爷爷,拿上锹镐,走向荒山。小孙子见到,拉着父亲衣襟问,背爷爷去哪里。父亲流着泪说,爷爷到六十岁了,按规定要活埋掉。孙子问:不埋不行吗?父亲说:不行,皇家的规定,违抗会杀掉我们全家的。孙子很爱他的爷爷,无论如何也不想爷爷被活埋,也想不明白这是个什么荒唐的规定。就又问父亲,是不是你到六十岁时,我也埋你,等我到六十岁时我的儿子也埋我呢?父亲说:应该是的。孙子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父亲在荒山上挖一个像小房子似的地窖,让爷爷住进去,由小孙子每天送饭。既躲过了荒唐的陈规,爷爷又享了天年。后来改朝换代,这个陈规陋习也自然废止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应该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是从另一个侧面开启人们对孝的认知。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早在几千年以前,中华民族就已经形成了包括孝道在内的中华传统美德。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孝,为人之根本;孝道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孝道更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p><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四十余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我依然记得。瘦高个子背有微驼,白净的脸过早就刻上了皱纹,颧骨因过瘦而显得有些突出,明亮的眼睛却常闪着忧郁。父亲体弱多病,是因他很小就外出给富人家打工(那时叫“扛活”),过度劳累而致。他非常勤劳,农村的活计也多,家里的,家外的,生产队的,总是忙来忙去,少有休闲。因此,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词,从父亲那里有了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父亲很聪明,不仅通过扫盲班将自己从文盲达到了小学的文化水平,农村的各种活计都是一把好手,家里用的各种工具多是他自己做的。在我稍大一点时,便教我编筐、编炕席、编草帽等。那时编的炕席较多,因可以拿到供销社去卖,卖了钱可以交学费,或买点灯油什么的。我编得草帽送给邻居,他们非常高兴,多年后回到家乡遇到他们时还乐滋滋的告诉我:你给我编的草帽我戴了挺多年呢! </p><p class="ql-block"> 父亲很慈爱。在记忆中那个贫困的年代,家里孩子多,粮食不够吃,日子很是艰难,最难的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别说饭,就是菜也很难吃到饱。父亲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当看到饭少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吃的饱些,他只吃一点点就放下碗出去干活了。后来大一点懂事的姐姐看在了眼里,便约束弟弟妹妹们少点吃,早点放下饭碗。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弟弟妹妹们都很懂事,都很听话。多年后姐弟们相聚时,还常拿此事开玩笑,说当时就是姐姐不让我吃饱,所以我才这么瘦。聊起这个回忆,大家总会开怀大笑,而笑过之后,也总会有很大一会儿的沉默寂然。</p><p class="ql-block"> 父亲,我的蒙师,我的榜样。我的记忆永远刻在了心间。</p><p class="ql-block"> 甲辰年季夏于沈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