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旷达的一首词,全篇都是千古名句,百读不厌

诗和远方

<p class="ql-block">林语堂曾在《苏东坡传》中,评价苏轼说: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苏东坡是历史上罕见的诗、文、书、画、词全能型奇才。于诗,他站到了宋词的最高点;于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于书法,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北宋四大家”;于绘画,他是最早提出文人画概念的人;于词,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流派——豪放派。但个人以为,他有趣的灵魂和豁达的精神,才是最宝贵的,既乐观又通透,既执着又不执拗,总在迷茫中发现希望,总在失意时给予自己力量,千百年来抚慰了无数失意者的心灵。面对过往时他阔达的说: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面对岁月时他阔达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面对功名时他阔达的说:若问使君才与术,占得人间一味愚。面对逆境时他阔达的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离别时他阔达的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面对绝境时他阔达的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p> <p class="ql-block">他的诗词不仅才华横溢,更蕴含了一种乐观、豁达与超脱的人生智慧。这种智慧,在他被贬黄州期间,更是达到了巅峰,成就了他的千古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 class="ql-block">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 class="ql-block">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b></p><p class="ql-block">苏轼的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尤其是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这场灾难对他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然而,他并没有在困境中沉沦,反而以一种超乎常人的心态,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p><p class="ql-block">在黄州,苏轼失去了往日的养尊处优,他开始自耕自足,开垦土地,甚至自嘲地称自己为“东坡居士”。他喜欢吃,却囊中羞涩,只能买最便宜的猪肉自烹自食。然而,他却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了乐趣,写下了“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诗句。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正是他旷达心境的体现。</p><p class="ql-block">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更是他旷达心境的巅峰之作。在黄州的一个春天,他与朋友出游,归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朋友们都慌忙躲雨,唯有苏轼泰然处之,穿着蓑衣漫步雨中。他吟咏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达了他对人生风雨的淡然态度。他手中的竹杖、脚上的芒鞋,在他看来,比骑马还要轻松自在。他笑对人生风雨,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这首词中,苏轼将自然风雨与人生风雨巧妙融合,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笑傲人生的豁达情怀。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却觉得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无关紧要。这种心境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正是他旷达心境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苏轼的旷达心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人生风雨的洗礼后逐渐形成的。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与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他热爱生活,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他笑对人生风雨,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挫折时,不妨学学苏轼的旷达心境。不要过于在意一时的得失与荣辱,要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与阳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与从容。当我们真正拥有了苏轼的这种心态时,或许也就活明白了人生的真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