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古民居(缙云)

山水闲人

<p class="ql-block">  河阳古民居是一个以宗族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千年村落。公元932年,原吴越国钱武肃王掌书记朱清源携弟朱清渊为避五季之乱,慕缙云山水之胜,卜居此地,繁行生息,支派繁茂,成为义阳朱氏聚居发源之地。因其祖籍河南信阳,故取名河阳。朱氏历代祖先以耕读传家,重农经商,人才辈出,富甲一方,旧时有"有女嫁河阳赛过做娘娘“之誉。宋元两朝曾出八位进士、二十四位诗人,形成了名噪全国、盛极一时的“义阳诗派”。现存河阳古民居多为明清建筑,一溪两坑、一街五巷的村庄布局乃元代设计。宋代古刹“福昌寺”、元代"八士门”、明代"石稀罕”、清代”公济桥“以及民国欧式建筑见证了河阳历史文化脉动。(资料来自景区介绍)</p> <p class="ql-block">前不久,我有幸探访了气势磅礴的徽州宏村古村落,这次旅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距离我家仅仅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地方,竟隐藏着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徽派建筑群。在这里,我可以尽情欣赏白墙黑瓦、马头墙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河阳古村落中,排列整齐的鹅卵石小径被村民们长久地踏磨得异常光亮。这些鹅卵石小径不仅在下雨天能够迅速排水,保持路面干燥,而且在平日里还能起到按摩足底的作用,真可谓人性化设计的典范。这样精妙的设计,不仅彰显了村民们的辛勤劳动,更体现了他们卓越的才智。</p> <p class="ql-block">让我倍感惊讶的是,那一条条蜿蜒曲折的水圳宛如灵动的血脉,悄无声息地流淌进每一家屋前。它们的底部全部由精心铺设的鹅卵石构成,流水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愈发清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样的设计不仅极大地便利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用水,使得他们能够轻松获取清洁的水源,同时还巧妙地起到了保护木材房屋的作用,真可谓一举两得,令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系文翰公后裔朱斯康、朱斯贞老宅,建于清道光年间,共三进,为河阳现存十八间道坛中保存最完整古建筑之一。此宅以南北朝“廉泉让水”典故命名,尽显主人家风操守。</p> <p class="ql-block">手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池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小72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它的图案可以从22种色线变幻出1990种。(资料来自景区介绍)</p> <p class="ql-block">祠堂的幽深侧房内,珍藏着一系列琳琅满目的古代村民纺织品,仿佛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经过精细的刺绣加工,犹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静静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尤其是那双小巧精致的“三寸金莲”鞋,更是触目惊心,让人深切感受到古时女子缠足所承受的无尽痛楚,那种难以言喻的痛苦,仿佛穿越时空,直击心灵。</p> <p class="ql-block">河阳文翰祠公内宛如一座微型的古代生活博物馆,收藏着琳琅满目的古时生活用品及用具。这些藏品大小不一,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从日常起居的器皿到劳作生产的工具,应有尽有,全面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风貌。其中,不乏一些罕见的珍品,让人大开眼界,甚至有不少是首次得见的宝贵文物。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人在观赏之余,不禁感叹于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竹编工艺起源于中国,主要在适应竹子生长的南方地区盛行。</p><p class="ql-block">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利用竹子等植物来编织器物。</p><p class="ql-block">殷商时期,因陶罐的罐面上流行印有竹编的纹案,使得竹编的纹样形式逐渐得以丰富。春秋战国时期,竹编的发展在满足功用性的同时,也不断地实现着自身的装饰性审美功能,竹编器具愈发细致编织技法也愈来愈发达,更涌现出了一批擅长竹编的能人巧匠。秦汉时期,竹编工艺沿袭了之前的编织技艺,并在此之上变得更加成熟制品也更加精巧。唐宋时期,竹编品的工艺美体现的愈发明显,供达官贵人赏玩的花灯、龙灯等,均由竹编工艺完成。明清时期,随着竹编匠人的不断增多,竹编技艺得到了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到了近代,竹编技法更加精湛,编织图案也更加完善,但随着抗日战争的开始,优秀的竹编匠人逐渐减少,竹编工艺的发展不得不停下了脚步。抗战胜利后,竹编工艺开始复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竹编技艺归入工艺美术之中,竹编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自 2008年竹编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资料来自景区介绍)</p> <p class="ql-block">文翰公后裔朱斯康、朱斯贞老宅,建于清道光年间,共三进,为河阳现存十八间道坛中保存最完整古建筑之一。此宅以南北朝“廉泉让水”典故命名,尽显主人家风操守。</p> <p class="ql-block">循規映月</p><p class="ql-block">系交翰公二子柴柏轻住孩,始建子灑乾隆年阅。油两合十八间造坛及附属建筑约成,总计72间。为测阳体量最大之家族建筑群。主房普最于太平军员火。</p><p class="ql-block">“循规映月”四重方度门丽依照苏州觉林又格殊成,老侧为“票修和院”。</p> <p class="ql-block">朱熹曾在河阳讲学,留下了一段史话,故而后人为纪念其在河阳的文化贡献而塑像纪念。此外,河阳朱氏后裔在建立宗祠时,也可能受到朱熹思想的影响,将朱熹视为先贤进行祭,河阳对于朱熹来说,更多是一个讲学和传播思想。</p> <p class="ql-block">義田公所 </p><p class="ql-block">河阳虚竹公捐己田100亩设义田公产,其子朱坤崇等六兄弟千民国十四年建此“义田公5”,作为谷仓及赈舍场所。上世纪八十年代失火烧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士门,是古河阳之正大门,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它跨街而建,气势恢宏,门楼式建筑尽显古朴典雅。门额上墨书“八士门”三字,见证了河阳朱氏八位进士的辉煌历史。门前一对无头狮身怪兽“稀罕”,更是明太祖御赐之物,为这座古门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八士门不仅是河阳古村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村民们心中的骄傲与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