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篇有声书《萍踪乐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还是那个为子女奔波筹谋的父亲,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力让大家都过上好的生活,知道张乐萍不愿意种地,早早地替他想好了出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家第三天,父亲和张乐萍商量:“你在部队也是吹拉弹唱,那现在这样,镇上社镇剧团招人呢,我跟人家说好了,明天你过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乐萍闻言待在原地,心中泛起一丝成年后还让父亲帮忙的羞愧与感激,虽然社镇剧团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去看看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公社农机站的拖拉机来到家里,张乐萍一看,竟然是陈绍平和一位司机,当初修铁路时认识的那个文艺队队长,这让他对今天忽然生出一份期待,他邀请陈绍平先在家吃早饭,想起两人当初学习音乐的时光,拿出了自己在部队的创作作品给陈绍平看,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交谈甚欢。这几年他肯定是进步明显的,陈绍平夸奖着他的作品,言语中还带着一丝惋惜,但是当时的张乐萍没听出来,也是后来叙旧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上继续聊天中,他得知陈绍平现在是沙头镇的文化辅导员,是国家正式干部,社镇剧团属于他的管辖,陈绍平惋惜的是如果张乐萍不去当兵,也许成为了和他一样的文化干部。这次来是看重他当兵的经历和音乐水平,希望他到了剧团以后可以好好表现,张乐萍点头称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个很基层的,走街串巷给乡亲们唱戏表演的民间剧团,整个班组有三十几个人,需要两辆汽车载着舞台设备和表演用具,主要收入从门票中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乐萍看完结束后也没让陈绍平送,他心里乱乱的,剧团的情况显然是不符合自己的预期的,一个人埋着头走完了回家的路,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开始剧团的团长看他是陈绍平推荐来的对他很是看重,给他分配了很多乐器,忙得张乐萍手忙脚乱,最后一看他不行,那就主要拉二胡吧!剧团里的人不要求你某个方面特别好,你要一个方面特别好放剧团里还会造成不和谐,剧团喜欢的人选是最好多面手,方方面面都会一些,随机应变能力要强,做人热情,能调动场下观众的情绪。放下二胡能打起小锣,打完小锣还能摆弄唢呐。能撑起文武场面,需要的时候还能跑跑龙套,合适时候还要和观众互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要求简直让张乐萍处处掣肘,一身水平发挥不出来,团长抽着旱烟批评他:“一点不顶用!”,同台的演员也摇头表示确实不顶用!最后给他加了一项买菜采购的活,增加他的多面实用性,把张乐萍憋屈得不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张乐萍也给剧团做了很多事,比如在自己去之前这个剧团是没有乐谱的,大家就是按自己会的来,张乐萍给他们写了乐谱,增加了大家表演的准确度。再比如这个剧团乐器演奏比较简单,张乐萍帮他们做些简单编配,增加了表演的专业性,有时将开幕前后写着幕后合唱,这些都让剧团里的人刮目相看,加上私下里张乐萍就是一个开朗好说话的人,大家关系也都不错,但是一上台一表演,比如跑龙套的时候,大家还是想,这个人脚上怎么连个节奏都跟不上!不实用不实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张乐萍好好学的话,很短时间他也就学会了,但是他的心不在这里,觉得这样不是长久之计,自己不属于这里,这导致他就是学会了,也不想表现得很多,一种别扭的青年人心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乐萍就这样待在剧团里,带着郁郁不得志的思绪日子就在乐器、串演、买菜、收门票、搬台种种琐碎又忙乱的事情中过去了将近一年时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