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 话数学

朱小 朱亚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突发奇想,想写一些关于数学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到数学语言、数学思想、数学文化这三个词语,你又会想到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版北师大数学教材的最大特点仍然是:情境+问题串。问题串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层层深入或者是一题多解。以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分数的混合运算(一)》为例。书中的情境是气象小组有12人,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三分之一,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四分之三。问题串1: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问题串2: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航模小组与气象小组、摄影小组之间的人数关系。问题串3:列式解决问题。借助情境学习分数的连乘的计算方法。从思考过程到画图理解,最后才是列式解决问题,层层深入。而数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思维的多样性。以一年级数学《挖红薯》为例,问题串3就是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节儿课中,又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不要过分的加深知识的内容。还以一年级《挖红薯》为例,本节课中涉及到的词语“一样多”。当左边和右边一样多时,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来连接。等号连接两个相等的算式,揭示了等号的作用,而“一样多”这个数学语言又让我想到了:“多一些、多的多、少一些、少的多和差不多”,这几个数学词语以及四年级时的“限乘”。那“一样多”的学习是不是为面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其实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总结规律。在四年级数学上册《参观花圃》这一课,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对于来学生来说是难点。课堂上,教师在注重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时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试商的过程要清晰明了,究竟如何试商?那第一步应该是判断商是几位数。第二步把除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看成整十数。第三步背除数的乘法口诀进行试商。注意在这个试商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商小了,余数要大于除数。商大了,除数与商的积大于被除数。这时候要进行适当的调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针对如何试商在数学练习册中有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三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小技巧既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掌握了这个小技巧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所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学习有妙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结建模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语言不能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思维要用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眼光会环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世界才会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