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人物志()——南宋陈淳

曙光映像

<p class="ql-block">  (一), 陈淳其人。</p><p class="ql-block">中国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是一代理学宗师朱熹的亲传弟子,也是闽南理学的开创者。</p><p class="ql-block">字安卿,号北溪,出生于龙溪县游仙乡龙州里,就是今天的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石井村蓬洲社。由于他居住在九龙江北溪之滨,所以人们称他为北溪先生。他办私塾、讲学、著书立说、阐扬师门理学等等。其代表作品有《北溪字义》、《启蒙初诵》、《小学诗礼》等书。除此以外,陈淳的字画在当时也非常著名,漳州流传一句古话叫做“北溪好字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陈淳出生于宋朝绍兴二十九年(1159),少年时在林宗臣的指导下,阅读了理学的入门书《近思录》,从此对朱熹非常敬仰。</p><p class="ql-block">绍熙元年(1190),时年31岁。理学家朱熹到漳州任知府,陈淳前往拜见求教,正式成为朱熹的学生。此后他学有所成,不断著书立说,弘扬朱熹的理学思想。</p><p class="ql-block">嘉定十五年(1222),时年63岁。被任命为安溪主簿,因病未到任。</p><p class="ql-block">嘉定十六年(1223)去世,享年64岁。葬于崎岭社。</p><p class="ql-block">陈淳去世后,《宋史》为他立传,以嘉勉他在学术方面的贡献。他也因“阐扬理学,多所发明”,成为中国历代配享从祀孔庙的172位贤哲之一。</p><p class="ql-block">(二)陈淳故里</p><p class="ql-block">九龙江北溪水流至漳州平原中部,南岸的朝阳镇有个小村名叫蓬洲,而在南宋时期,这个小村的名字叫龙溪县游仙乡龙州里,这里就是北溪先生陈淳的故乡。</p><p class="ql-block">据说陈淳出世时“百草皆香”,因而人们就称这里为“香洲”,“香洲”与“蓬洲”的闽南语是谐音,流传下来也就成了如今的“蓬洲”了。</p><p class="ql-block">陈淳的故乡有个古渡口叫“香洲古渡”,它在九龙江的航运史上鼎鼎有名。史料记载,元朝为了奖励货物的出口贸易,曾在香洲古渡设置了商务所;明朝更在此设置了税课局。在更久远的唐代,开漳圣祖陈政曾在香洲古渡渡江,攻破了獠兵的阵营,打败了獠兵的主力。</p><p class="ql-block">(三)少 年 求 学</p><p class="ql-block">少年陈淳生性恬静内秀,志趣高远。虽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潜心经史,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当时的南宋政权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对陈淳的求学方向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个人出现了。他就是漳州人林宗臣。</p><p class="ql-block">(四)朱 熹 临 漳</p><p class="ql-block">说起陈淳,人们都会联想起一位影响了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陈淳的授业恩师——朱熹。</p><p class="ql-block">朱熹(1130年—1200年)是我国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一代理学宗师,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夫子。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福建尤溪县。</p><p class="ql-block">公元1190年,朱熹于花甲之年,在漳州任知事一年。他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创办书院,施德明教化之事。</p><p class="ql-block">据《漳州府志》载:“……一以道德正大行之,人心肃然以定……民无夜警,外户不闭。”这说明朱熹在漳州的政绩和口碑都非常好。他在任期间,民心安定、民风和谐。由于社会风气良好,夜晚门户敞开也安然无事。</p><p class="ql-block">朱熹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离任。他离开漳州后,漳州的父老在芝山的南面建了朱子祠,以颂扬朱熹的德政。</p><p class="ql-block">朱熹在任时颁谕的礼教,漳州人都当成金科玉律遵守着,并代代相传教育子孙后代。</p><p class="ql-block">由于朱熹的礼仪教化,漳州从一个不识礼教的凡俗之地,而逐渐成为“礼义之邦”和“海滨邹鲁”。</p><p class="ql-block">“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p><p class="ql-block">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p><p class="ql-block">这是朱熹在漳州当一年知府期间,题在白云岩书院的一副很有名的对联。</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后来这副对联曾在2011年被温家宝总理引用,在座谈会上告诫党员干部要站得高看得远,要有境界和追求。</p><p class="ql-block">(五)求见朱熹</p><p class="ql-block">前面说到林宗臣赠送《近思录》,陈淳日夜勤读,手不离卷。他越读越觉得《近思录》精妙无比、余味无穷。</p><p class="ql-block">之后,陈淳意犹未尽,四处找来许多朱熹的著作,吟哦诵咏,如痴如醉。</p><p class="ql-block">对朱熹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恨不得马上见到朱熹,得以当面请教。</p><p class="ql-block">陈淳的梦想终于在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实现了,这一年朱熹来到漳州任知府。</p><p class="ql-block">冬至那天,怀着十年仰慕的虔诚之心,陈淳带了《自警诗》求见朱熹。果然,两人交谈甚欢,相见恨晚。陈淳在这一天正式成为朱熹的学生,</p><p class="ql-block">朱熹心里非常高兴,多次对人讲:“我到南方来,得到陈淳这么好的学生,这是我最高兴的事啊!”</p><p class="ql-block">从此,他指导陈淳读书思考,并鼓励陈淳读书时对问题要“穷根究原”。就是说对任何道理必须从根源处去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p><p class="ql-block">陈淳自此谨遵师训,学习上更注重探究和辨析,写了一系列“寻根原来处”的文章。如《孝根原》、《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根原》、《事物根原》等,详细地阐述了当时封建人伦关系准则的由来。由此可见,陈淳的理学根源来自日常生活,也根植于日常生活之中。</p><p class="ql-block">自从拜见朱熹之后,陈淳从此尽弃科举之念,专攻理学。</p><p class="ql-block">他还在家乡开设私塾办学,自编《训蒙雅言》、《启蒙初诵》等教材,深入浅出,琅琅上口。由此普及师门的理学常识,弘扬老师的理学精神。</p><p class="ql-block">(六)考亭寻师</p><p class="ql-block">朱熹在漳州的一年间,陈淳经常去拜访老师,把自己学习和思考的一些心得体会向老师汇报、请教。</p><p class="ql-block">当白天的公务完成之后,朱熹也常在夜晚独自到陈淳家中,或交流读书心得,或畅饮长谈,或向陈淳索要字画……他们之间的情谊亦师亦友,演绎了许多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191年初,时年32岁。朱熹因为爱子生病去世而离开漳州,后来到闽北的建阳考亭等地讲学。</p><p class="ql-block">1199年11月,时年40岁。陈淳前往建阳考亭拜谒老师。</p><p class="ql-block">与陈淳同行的还有朱子门人李唐咨。李唐咨是陈淳的岳父,龙文崎岭村人。</p><p class="ql-block">朱熹在考亭的沧洲精舍接待了他们,陈淳将这十年来学习所得向朱熹做了详细的汇报。当时,朱熹虽已卧病在床,但见到这个勤学的高徒学问日益精进,内心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他对陈淳说:“像你所学的已见本原,所差的是下学工夫而已。”他所说的“下学功夫”,指的是从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这说明他对陈淳的期望和要求,已经上升到另一层境界。</p><p class="ql-block">告别老师回漳州后,陈淳痛下决心克服偏差,认真观察自然的变化和规律,思考和寻找人情事理与自然水乳交融的法则,终于达到义理贯通的境界。</p><p class="ql-block">(七)严陵讲学</p><p class="ql-block">陈淳早年为了养家糊口,在家乡办私塾,从事启蒙教育,虽在理学思想上已有所建树,但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体系,因而在当时的学术界还没什么影响。</p><p class="ql-block">考亭之行,陈淳与老师盘桓了一段日子。在这段时间里,朱熹劝他要出来游学,“安卿更须出来行一遭。村里坐,不觉坏了人。”甚至在下棋时,朱熹还借助“劫、活”等围棋术语,一语双关地劝导陈淳。</p><p class="ql-block">朱熹逝世后,为继承与弘扬师门学说,陈淳谨遵师训,克服自身略带口吃的心理障碍,从训童的教学转到向成年人讲学的变化。从家乡闽南漳州开始试讲,逐渐走向泉州、莆田、仙游等地,最后跨省到江西、浙江一带从事讲学活动,广招门徒。</p><p class="ql-block">从此,陈淳走出家门,实践了游学、讲学的行为及思想的嬗变。在他讲学的游历中,最著名的的经历当属严陵讲学。</p><p class="ql-block">嘉定十年(1217年)八月,陈淳在临安(现浙江杭州)应严陵知府郑之悌等人邀请,在严陵郡的官办学堂讲学两个月,陈淳在这两个月里讲了《道学体统》、《师友渊源》、《用功节目》、《读书次序》四篇,在严陵当地制造了轰动效应,产生了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陈淳在严陵的讲学,被当地学者整理成《严陵讲义》,广为传播,从而也奠定了他在理学界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八)北溪学派</p><p class="ql-block">陈淳两次师从朱熹,虽然时间都不长,但是这对于他的理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陈淳终身致力于朱熹学说的学习、阐发与传播。晚年的陈淳更是频繁的讲学,吸引了漳州、泉州、莆田、仙游一带的学者如王隽、陈沂、叶采、董必昌、王昭、郑思忱、郑思永等投身门下,在闽南培养了一大批朱子理学学者。朱熹的别号是紫阳夫子,而陈淳培养的这批学者从朱熹的理学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发扬,在八闽大地乃至全国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于朱子正统的“紫阳别宗”。他们由“北溪之流,溯紫阳之源”,主要在漳泉一带传播朱子理学,并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学界称之为“北溪学派”。</p><p class="ql-block">“北溪学派”主要是以陈淳学说及其哲学思想建立起来的学术的体系。其重要的思想特点,是对儒家学说的范畴第一次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可以说是儒家哲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创造,其哲学的思想主要浓缩在其晚年的作品《北溪字义》中。</p><p class="ql-block">(九)捍卫师门</p><p class="ql-block">朱熹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始终各执己见。</p><p class="ql-block">陆九渊号象山,江西抚州金溪青田人。他也是南宋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p><p class="ql-block">心学,作为儒学中宋明理学的一门学派,由北宋程颐、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成为心学的创始人,并在明代的王阳明身上得到发扬光大。清代的曾国藩、当代的毛泽东等人,都曾经认真地研究过王阳明及其心学。</p><p class="ql-block">朱熹的理学传承于孔孟的儒学,而陆九渊的心学则在理学的基础上,融入释家的禅学等自立门户。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伦理道德的最终根源、修养的途径与方法等。两人都是当时心高气傲的一代宗师,在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上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最终不欢而散。</p><p class="ql-block">朱、陆内心其实都十分钦佩对方的才学,鹅湖会后都在进行不断地思考,尝试着接受对方的学说和论证方式。但他们的学生却无法体会各自老师微妙的心理历程,他们已各为捍卫师门而展开激烈的论争。</p><p class="ql-block">陈淳认为师门的学说来源于儒家经典,每句话、每个字都有来源和出处。为了在论争中占得上风,陈淳是下了苦功夫的,也因此有了《北溪字义》及《北溪大全集》中的几个分集。</p><p class="ql-block">以我们现代的眼光看,这场学术之争意义非凡:一来朱、陆两大哲学巨人聚会,他们的学术思想就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二来他们的学说在论争中得以逐步完善,在更高的层面上寻找到了相通之处。此外,他们的学生如陈淳,竟然在长期的争战中创作出堪称伟大的著作——后来《北溪字义》及《北溪大全集》被分别收录在清代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中,可说是一个意外之喜。</p><p class="ql-block">(十)进士特奏恩</p><p class="ql-block">陈淳一生倾注在朱门理学上,没有参加科举考试。</p><p class="ql-block">但宋嘉定十年(1217年)的进士榜上,陈淳却赫然有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陈淳的进士功名不是考取的,而是当时一种科举的特招政策,叫“特奏恩”。意思就是因为某人的德、能及某方面的特殊贡献,无需参加科考,由皇上特别恩准授予功名,属于恩科。陈淳就是因为在弘扬朱熹理学及著述等方面的特殊贡献,被授予进士功名“特奏恩迪功郎”。</p><p class="ql-block">嘉定十五年(1222),陈淳被任命为安溪(现厦门)主簿。皇命难违,陈淳也打点行装赴任,却在赴任途中生了病,随后返回家中养病,不料一病不起,竟在第二年四月去世。</p><p class="ql-block">就是说,陈淳虽有进士功名、有主簿官职,一生却没真正当过一天的官。不知是否由于这个原因,据说陈淳去世前留下遗训:子孙后代不得为官。</p><p class="ql-block">(十一) 陈淳后裔</p><p class="ql-block">陈淳是龙文区人,那不同的族谱记载颇有出入,普遍比较认同的有两种说法:</p><p class="ql-block">其一是陈淳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陈植,小的叫陈榘(编撰《北溪大全集》者)。</p><p class="ql-block">其中陈植过继给陈淳的堂兄陈肇,而陈肇官居太尉,封兴国公,家道显赫。如今龙文区的所有陈姓村庄,都由陈肇这一支传承下来,只要在族谱中由陈植这一支传承下来的,也可以说是陈淳的后裔。</p><p class="ql-block">其二是陈淳唯有一子,就是陈榘。根据是《漳州府志》所载陈淳生前挚友陈宓为其题墓志铭曰:</p><p class="ql-block">曾大父宥,大父尚德,父怀忠,皆德韬耀。妻李氏,同门友唐咨季女也,子曰榘,女二人,长适萧笃志,次未行。</p><p class="ql-block">译成现代文就是:陈淳的曾祖父叫陈宥,祖父陈尚德,父亲陈怀忠,他们都是有德的人且为人处事低调。陈淳娶妻李氏,是同门好友李唐咨的女儿,儿子叫陈榘,女儿有两位,大的嫁给萧笃志,小女儿还没嫁人。</p><p class="ql-block">同年代的墓铭是最有说服力的,虽仅记载一子陈榘,也可以理解为尊重当时出嗣(过继)的规则,墓铭中不能再出现陈植。所以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故陈淳子嗣应为陈植(出嗣于陈肇为嗣)、陈榘二男。</p><p class="ql-block">陈淳长子陈植一脉衍派的区域为龙文、漳州城区、南靖、漳浦、云霄、龙海、福州涵江、台湾台中、福建龙岩、泉州、浙江等地。</p><p class="ql-block">陈淳次子陈榘后来举家搬离蓬洲,迁徙到龙海的九龙江南溪一带,聚居在圳尾、埭美等村落,并传衍泉州、香港、澳门、台湾台南、台中、桃园、新竹、金门等地。</p><p class="ql-block">(十二) 陈淳墓址</p><p class="ql-block">据漳州府志记载:陈淳葬于“瑞泉里石鼓之原”(今龙文区朝阳镇西洋村崎岭社)。其生前挚友陈宓在其墓道上大书十个字:“呜呼!有宋北溪先生之墓”,且为之写墓志铭。墓前有坊,外刻“朱门高弟”内刻“漳上真儒”,已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