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图刘静拍摄,陈红民(二月二)后期制作。</p> <p class="ql-block">《牛头晚报》12月18日消息:</p><p class="ql-block">昨天上午9点,南国文化艺术大学诗歌协会举办今冬以来第四次讲座,主讲人会长孙朝成。讲授题目是《我读李瑛——李瑛诗歌艺术初探》。</p><p class="ql-block">孙会长满怀深情地讲解欣赏大诗人李瑛的作品。因为他走向诗歌创作的道路,与李瑛密不可分。他先讲述了一段很有趣的经历。那是青年时代,文革中期。他从废品收购站买到很多文学书籍。其中有李瑛的诗集《红柳集》。他如获至宝,随时带在身边,百读不厌。从此之后,他诗歌创作有了飞跃发展。以至于他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李瑛很接近,可见李瑛对他的影响之深。(见讲稿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孙会长的讲课内容十分丰富,讲述中旁证博引,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这是一贯的特点,此不赘述。本编为使没听课的诗友能了解授课内容,特意把孙会长的讲稿全文复制过来,感兴趣者不妨认真阅读,肯定大有收获。</p><p class="ql-block">孙会长本次讲课中有一件事在此不得不说。半月前孙会长讲歌颂邓小平的诗歌时,讲到1984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前游行队伍里出现“小平您好”的横幅。他说:这是人民对邓小平亲切的呼唤。后来有人把这句话写进诗歌里,以朋友的口吻赞颂邓小平。假如现在给丑牛写一首以《丑牛你好》为题的诗,也是朋友对朋友的称赞。一定是很亲切感人的。他当时这样说,也许过后大家都忘了。想不到他还真写了。并且由夫人涂雯雯朗诵。这个讲课前的插曲使课堂气氛十分和谐热烈。听课的会员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最受感动自然是本编。当时我也表达了对孙会长赠诗的感谢,感谢他的礼贤下士,感谢他的知遇之恩。在此再次表示衷心感谢!文后有六分多钟的视频,可以完整回放当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读李瑛</span></p><p class="ql-block"> ——李瑛诗歌艺术特色初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孙朝成</span></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诗发展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大家蜂起,佳作迭出,诗体创新,读者潮涌。检点这个时期的诗坛代表人物,李瑛是绕不过去的一位大诗人。他以部队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身份跑遍北国江南、戈壁哨所、海岛军营、边防前线,写了大量充满军营生活气息、瑰丽奇幻的诗篇,将新时代军人的情怀与生活气象表达得形象而又传神,热烈而又壮阔,亲切而又生动,细腻而又丰富。不但在部队拥有广大读者群,在全国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在大中学校、尤其在广大青年中间,李瑛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些青年诗人以李瑛为榜样,读着他的作品长大。一些朗诵活动也都以登台朗诵他的作品为荣。李瑛作品的风格至今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诗人。在那个年代,只要一提起诗歌,提起诗人,首先就会提到贺敬之,郭小川,李瑛的名字。</p><p class="ql-block">笔者是在1972年以后接触到李瑛的作品,首先是《红柳集》,以后陆续读到他的《北疆红似火》《红花满山》《献给火的年代》《进军集》《枣林村集》,等等。当时最喜欢的还是他的《红柳集》,这是李瑛从1952年到1962年间所写的短诗中精选出来的作品集,诗中的军营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无论是语言或是意境,都是李瑛创作的一个高峰。我凡是出差到外地,《红柳集》是必带的书,在火车上如饥似渴地读,一些名篇像《夜过珍珠河》《月夜潜听》《哨所鸡啼》《巡逻晚归》《戈壁日出》甚至可以背诵出来。李瑛作品中独有的抒情与叙事风格,极大地影响了我的创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有意学习李瑛的风格,写出了《草原笑了》《木碗》等在当时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品。直到现在,说起对我影响最大的诗人名字,李瑛仍是不可或缺的一位。在“十年浩劫”的时期,我曾从一些渠道获知 “四人帮”将贺敬之、李瑛的作品打入冷宫,称其为“落后于时代”的出版物,禁止出版。我气愤不过,给《解放军文艺》编辑部写了一封信,请他们转给李瑛,表达对“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愤慨与不满。不想不多久,就收到李瑛的回信。信中除对我的支持表达感谢之意外,特别指出“时代与人民是真正的裁判者”这样的话。我自1967年起在部队服役期间发表诗歌作品,写作水平真正有所提高是在1972年读到了李瑛的作品以后,从李瑛的作品中我懂得了什么叫意境,怎样营造意境,对其抒情与叙事方式也着意学习与把握。可以说李瑛是我进入诗歌殿堂的真正引路人。</p><p class="ql-block">我从2015年前后,因为要撰写中国现代诗百年回顾的系列文章,开始重点关注1956——1965这十年间中国诗坛的动态与成就。由于多种原因,这十年诞生了许多影响历史的经典作品,像贺敬之、郭小川、李瑛、李季、张志民、闻捷、石祥、刘章、沙白、公刘等大诗人都在这十年创作、发表了反映时代与生活的代表性作品。中国的现代诗也在这十年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新诗体。像贺敬之的《回延安》《十年颂歌》《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像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林区三唱》《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西出阳关》;李瑛的《红柳集》《献给火的年代》;张志民的《红旗颂》;闻捷的《吐鲁番情歌》;石祥的《兵之歌》;刘章的《燕山歌》《葵花集》;李季的《杨高传》,等等。李瑛在《红柳集》等作品中,那些用传神之笔描写部队生活与战士情怀的作品,受到广泛关注,成为那个年代表现部队生活与军事题材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本文试图从李瑛描写部队生活与战士情怀的作品阅读分析入手,阐述李瑛的诗歌艺术成就。从李瑛作品对自己的影响为切入点,探求李瑛独创的抒情与叙事方式及对后代诗人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李瑛,1926年12月8日出生在辽宁锦州市的一个铁路职工家庭,童年随父先后在天津、唐山等地读书,中学阶段开始散文诗歌创作,1945年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49年春于大学毕业前夕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随军渡江南下。此后一直在部队从事文艺创作和编辑工作,曾任《解放军文艺》总编,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会长等职务。从1948年在青岛文艺社出版诗集《枪》开始,至今已陆续出版了50余部诗集。他写解放战争,写抗美援朝战争,写边防前线,海岛哨所,写国际题材。1976年以悼念周总理为题材写出了《一月的哀思》抒情长诗,并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以后陆续出版了《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生命是一片叶子》《远方》《倾诉》等诗集,在新的历史时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至人们一提起军旅诗歌,就不能不想到李瑛;而一提起李瑛又不能不想到军旅诗歌。像石祥、宫玺、姜金城、胡世宗等军旅诗人,都是读着李瑛的诗歌成长的。李瑛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新时期军旅诗歌创作的先河,起到了引领与示范的作用。李瑛于2019年3月29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3岁。</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我读李瑛的作品,最受震撼的是他将战士的情怀写得那样崇高、感人。也就是说,在李瑛的笔下的战士,也像魏巍笔下的战士一样,是那样可亲、可爱、可感、可叹、可学。如写战士生活的诗《熄灯号》:“天空的星越出越密/一颗颗浮满水面/我在山腰把军号吹响/祖国和我又度完了一天//祖国呵,请你睡眠/你忙碌了一天已经疲倦/我的号声不是催战友去睡/是向你报告国境的平安//熄灯号吹过,星斗出全/营房的屋脊上,月光一片/睡吧,睡吧,亲爱的同志们/睡呀,却要醒着刺刀和子弹!”在这首诗中,李瑛将战士吹熄灯号与祖国的平安联系起来表现,诗中的“睡呀,却要醒着刺刀和子弹”这个警句,将战士的情怀写的高远而又庄严,如奇峰突起,升高了战士身上的担当与责任。这一句诗也永远成为 人民解放军崇高使命的座右铭。李瑛的诗将战士的情怀、战士的担当、战士的责任、战士的境界升华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警示与鼓舞作用是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的。</p><p class="ql-block">又如《我们全班六个人》:“我们全班六个人/六人同操一门炮/不同生,愿同死/六条生命拧一道/六双肩头挑祖国/六副胸膛挡风暴/六个铁环锁大门/六块砖石拦海涛/六把剑,六面鼓/为了六亿人民永欢笑。”一系列排比句,将六个战士的生命与六亿人民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展开抒情,多么丰富的联想,多么庄严的承诺啊!</p><p class="ql-block">又如《初到哨所》:“当我最初补进观察班/班长递给我开水半碗/半碗水里泡着一句话/喝吧,不要嫌它苦涩,难以下咽//确实这半碗水呀,又涩又咸/也许有一半是抬水人的汗/在这里,我们下山抬一次水/就要珍惜地使用三天//班长说罢,哈哈大笑/顺手推开了身边的窗扇/并不是祖国对战士过于吝啬/看她交给我们的这汪洋一片//突然哨所窗口上云飞浪卷/那半碗水在我心上燃起了火焰/祖国呀,感谢你的信任/请给我吧,给我最艰苦的考验!”班长交给新补充战士半碗开水,并语重心长地说了那样一番话,李瑛将这一特殊情境写进诗里,产生了不同寻常的震撼力量,写出了战士对祖国的信任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求战愿望,使这一情境变得真实可信。而诗中的“看她交给我们的这汪洋一片”的句子,写出了战士的自豪。 </p><p class="ql-block">李瑛所有这些表现战士情怀的诗句,都是在细致观察后用心提炼出来的,因而亲切,因而可信,因而有很强的鼓舞与警示作用。在李瑛的作品里,此类的警句比比皆是,像“看我这战士啥成色/战斗回来验刺刀《授枪》)”;像“祖国对我们满怀希望/我们献给他一颗赤胆(《我们的哨所》)”;像“我们就用子弹守护这每颗沙砾/让它为我们育草生花(《靶场上》)”;像:“要问我们的意志/请看我们的马刀(《夜巡祁连山》)”,等等。这些表现战士情怀的诗句,通过战士之口自己表达,因而更为动人。李瑛是人民军队培养出来的诗人,也是经常在战士中间和军营中生活过的诗人,与战士有着同样的情感与理想,有着同样的担当与责任,他这些表现新时代军人情怀的诗句里,飘动着战士的歌声,回响着战士的欢笑,表达着战士的自豪与心声,因而生出的艺术魅力,不但会强烈地感染战士,也会感染所有为祖国进步与强大而奋进的人。</p><p class="ql-block">诗歌的传神之处在于表达细节,李瑛这些诞生于军营生活细节之处的诗句,经过诗人的提炼与表达,不但将战士的情怀写的高远辽阔,也使中国现代诗生出夺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诗贵在写出境界,李瑛这些写于军营的诗,也使中国现代诗的境界变得高远而辽阔,雄峻而热烈,壮丽而奇幻。</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诗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与探索,其抒情与叙事的方式逐渐成熟,艺术表现力也越来越丰富,因其艺术表现力成熟而成功的抒情诗,让人耳目一新。表现在诗歌中的气象,也与以前截然不同。我读这个时期李瑛的作品,最深的印象是其作品中的气象不凡:色彩与声音交融,奇幻与瑰丽生辉,理想与青春共舞,天地与军营相伴。像李瑛最为知名的一首诗《月夜潜听》,表现出来的气象是那样的清晰、形象、传神、摄人心魄,令人屏息:“满月推起海的大潮/满月照得大地透明/巡逻组长说/今夜月圆,注意潜听//月亮,不要照出我的影子/风,不要出声/祖国睡去了/枕着大海的涛声//我们出发,伴着满海明月/我们出发,披着一天繁星/警觉的夜像万弦绷紧/刺刀上写着战士的忠诚//轻轻,再轻轻/躲开月光,沿低谷潜行/三块岩石,却有三双耳朵/三簇野草,却有三双眼睛//亲爱的家乡,亲爱的祖国/多少神圣的命令藏在我心中/就是这最大的信任和叮嘱/为我们遮住了暴雨狂风//远处传来鸡叫,回营吧/不要告诉炊烟,不要告诉风/边境好恬静,但要警惕/夜是肌肉/我们是神经”。这首诗中通过描写月夜潜听而营造的“祖国睡去了,枕着大海的涛声”,“夜是肌肉,我们是神经”的边疆之夜警觉的气象,让人一读就会记住。这不能不说是李瑛观察之细、表达之神、营造之美、用字之活的成果。又如李瑛的另一首诗《夜过珍珠河》:“整日在风沙里巡逻/入夜,拾起一条闪光的河/哪里曾见过这样的河水/美丽、奇幻、充满欢乐//是不是我记忆里的朵朵野花/忽然在这里开个满河/是不是遍野满树的山果/在今晚一齐成熟,等待收获//或像闪闪跳动的火苗/一滴滴,一簇簇永不熄灭/或像一千只斑斓的山雀/唧唧喳喳,群飞到水下筑窝//或者它不是、它不是河/它只是我们的祖国母亲/暂时将她的钻石,珠宝/贮放在这夜的沟壑……//我想捧一捧回去献给战友/可它们却从我的指缝轻轻滑落/今夜的星星真亮,真大/班长一句话,溅的个满河熠熠耀耀//如果你没有为祖国横刀跃马/你怎能认识她壮美的山河/你怎能认识九月高原的星斗呵/色彩一串比一串亮,故事一串比一串多!”李瑛用传神的笔触表现巡逻兵夜间遇到的一条映满星光的小河,进而写出当时情境的美丽,联想之丰富、描写之细腻、开掘之深刻、升华之高远,让人读来如身临其境。一般说来,诗歌长于抒情,短于叙事。而李瑛的这首诗,每句既是叙事,更是抒情,其所营造的夜间戈壁巡逻所见的情境,在夹叙夹议中生出的宏大气象,感染着每个读诗的人。读者被诗人带入到这奇幻的情境中,更能感受与体味到我们战士的所爱,所见,所想。这是一首读过就不会忘记的诗,它将中国现代诗的抒情与叙事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全诗每一句都是在叙事,每一句又都是在抒情,叙事与抒情结合得极为巧妙。虽然是一首短诗,但其体现出来的诗人观察与表现的功力,让人叹为观止。这是用极少的文字营造极大气象的典范,会永远被载入中国现代诗的史册里。当然,营造出这种宏大气象,绝不仅仅靠文字功力,诗人高远的情怀,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入的开掘与升华才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情怀与功力往往是不能分割的,一首诗的成功是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结果。李瑛如果不是亲身去戈壁滩与战士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亲身体验,细微观察,是不会写出如此传神之作的。</p><p class="ql-block">李瑛营造这些宏大、奇幻气象的诗作还有许多,如《巡逻晚归》中的:“看眼前,我们的地窝子多么美/地平线上的玻璃窗似火烧/是姐姐剪的窗花?是妻子寄的喜报/——一朵绛红的云在天边飘……”从艰苦环境中开掘出美感,写活了战士的情怀;像《红柳丛中》:“月亮升上来了,水一般清/沙漠像水下的沉淀,死一样静/好深的夜哟,好冷的夜哟/哪里滚过来阵阵笑声//今夜,看这笺灯多大胆/圆睁睁,照亮了荒滩的梦/不,更大胆的该是战士心头的秘密/——一个壮丽的理想,一片深沉的爱情。”将沉寂写成了壮丽,用一笺灯照亮了理想,真佩服李瑛的那支笔,真可谓点铁成金,化平凡为神奇。</p><p class="ql-block">又如李瑛的《哨所鸡啼》:“是云?是雾?是烟/裹着苍茫的港湾/是烟?是云?是雾/压着港湾的高山//山上山下,一团混沌/何时才能飞出霞光一片/忽然间,哪里?在哪里/一个生命在快乐地呐喊//压住了千波万壑/吐出了满腔喜欢/嗬,是我们哨所的雄鸡/声声啼破宁静的港湾//看它昂立在群山之上/拍一拍翅膀,引颈高唱/牵一线阳光在边境降临/霎时便染红了万里江山//莫非是学习了战士的性格/所以才如此豪迈、庄严/只因为它是战士的伙伴/所以才唱出了士兵的情感。”能将海防哨所的一声鸡啼,写成如此宏大的气象,这也是只有李瑛才有的功力。</p><p class="ql-block">还有像他写《敦煌的早晨》:“在敦煌/风沙很早就醒了/像群蛇贴紧地面/一边滑动,一边嘶叫——”何等形象;像他写《戈壁日出》:“太阳醒来了——/他双手支撑大地,昂然站起/窥视一眼凝固的大海/便拉长了我们的影子/哈,仿佛只需再走几步/就要撞进他的怀里”,何等壮丽;像他写《给防风林》:“我要变成一棵树,请给我你的手/让我</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我读李瑛的诗歌作品,感叹诗人传神的笔触。从一个诗人的角度观察,我认为李瑛在中国现代诗(尤其是短诗)的创作中,成功地将叙事融入抒情,又成功地将抒情融入叙事,使诗歌的叙事变得异常生动,又使诗歌的抒情变得异常的细腻。在李瑛的作品中,平铺直述的写法几乎见不到。他的探索,让“诗歌短于叙事”的论断变得不再可信。我们读到他:“祖国睡去了,枕着大海的涛声”与“边境好恬静,但要警惕/夜是肌肉,我们是神经”的句子,你能分辨出这是叙事还是抒情吗?读到:“今晚该有多少快乐的梦/滞留在一天走过的巡逻道/掐一把野花带回去/把它和情况一起报告……(《巡逻晚归》)”,你能分辨出这是抒情还是叙事吗?李瑛创造了中国现代诗叙事的新模式,这是他对中国现代诗叙事方式改造的结果。他的一些短诗的语言吟诵起来简直就像是一首宋词,像:“我们巡逻队回来了/淡淡的风里马蹄轻敲/绿草湖边饮饮马/冲尽一天疲劳……(《巡逻晚归》)”,其声调之优美,音韵之和谐,在现代诗的短诗里是很少见到的。李瑛在创作实践中,摸索出了自己独有的修辞方式与句式,像:“你望着望着,为什么出神/取出来青的线,白的针(《哨子响了》)”;像:“咱就是船的避风港/咱就是车的阳关道(《授枪》)”;像:“为回答祖国的叮嘱/我们挥手/用一缕炊烟(《我们的哨所》)”;像“叫得最脆的是小鸟/长的最美的是田禾(《早晨》)”;像:“寥廓的山野没有一个人/只有一个黑点在天地间摇……(《乡邮员》);”像:“如今征服黄河,潼关作库底/捧一池清水来洗净忧患(《潼关》)”,等等。这是只有李瑛作品里才有的句子,读者如果熟悉李瑛的作品,这些诗即使不署李瑛的名字,也会从语言与修辞风格上认出来。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词句,到了李瑛的手里,有些只是重新排列了一下语序,风格马上就变得奇幻,吟诵马上就生出魅力,这就是一个诗人语言风格的功夫。</p><p class="ql-block">李瑛在诗歌语言的锤炼上显然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在他的作品里,虽然有些诗也是四行一句,与其他同时代诗人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李瑛每句诗中,根据语气与音节的不同,变换着两句、三句的结构,像“不要说戈壁滩阔野茫茫/三五百里不见人家/钻进去,看卵石深处/摇动多少胸像靶(《靶场上》)”;像:“从山下垂下来的一条小路/和祖国的条条大道相连/为回答祖国的叮嘱/我们挥手,用一缕炊烟(《我们的哨所》)”;像“不要迷住我的眼睛/三十年的风、雪、雷、电/对我讲吧/贴在断崖的月亮,闪光的飞泉(《井冈山哨口》)”;像“风浪里返航的舰艇/载回满船的故事,满舱的歌声/炮管和天线,你们讲吧/讲给我们的灯塔,我们的树,我们的山……(《军港》)”等等。这些长句子与短句子变换位置出现在一首诗中,朗诵起来,错落有致有序,如家长里短的谈话,比清一色的长句子排列无论是在音调上还是在节奏上,都体现出一种更为成熟的音乐美,使叙事方式变得灵活且亲切。李瑛在创作实践中独创了新的句型、句式,使诗的语言更富变化,更富有音乐性。像:“只一夜包兰铁路两千里/穿起了多少人家”(三/四/三;三/四句型);像“炮管挑起一轮月/好像提了灯笼送喜报”(四/三;二/四/三句型);像:“警觉的夜万弦绷紧/刺刀上写着战士的忠诚”( 四/四;三/二/五句型);像“而且还有满坑满谷的大树/而且还有亘古轰响的飞泉”(四/五/二;四/五/二句型);像:“不用问低沉的驼铃/不用问赶脚的长鞭”(三/三/二;三/三/二句型),等等。李瑛这些在作品中变换使用的句型、句式,使他的作品中诗的语言变化错落有序,互相呼应,诗的节奏感强,非常适于吟诵。可不要小看这一些形式上的变化,他可是李瑛长期创作摸索出来的源于自己独创的表现形式,是他诗歌艺术成就的一部分。李瑛在自己创作的短诗中,也娴熟地运用一些连接词、转折词和设问句,串联起上下的诗行,使诗句与诗句,段落与段落的过渡与衔接,变得自然与流畅。像:“莫非是学习了战士的性格/所以才如此豪迈、威严/只因为它是战士的伙伴/所以才唱出了士兵的情感”(莫非是……所以才;只因为……所以才);像“尽管是挂在半空的蜃楼海市/且当做献给战士的画本/可我们心上设计的图样呀/远比它更美好十分”(尽管……且……可);像“是不是我记忆里的朵朵野花/忽然在这里开了个满河/是不是遍野满树的山果/在今晚一起成熟,等待收获/或像闪闪跳动的火苗/一滴滴,一簇簇永不熄灭/或像一千只斑斓的山雀/叽叽喳喳,群飞到水下筑窝”(是不是……是不是……或像……或像);像“而且还有满坑满谷的大树/而且还有亘古轰响的飞泉”(而且……而且……还……还);像“昨天你曾锁住千镝万镞/却锁不住今日歌声一串”(曾……却……);像“不用问低沉的驼铃/不用问赶脚的长鞭”(不用问……不用问);像“每条林带都是一只巨大的彩笔/对塞北,对祖国,写着爱情”(是……对……对),等等。设想一下,如果上述诗句中没有这些连接词和转折词或设问句,诗句与诗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哪会衔接与过渡的这样自然。李瑛的探索使中国现代诗的叙事变得亲切、生动,鲜活</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细读李瑛在各个时期的作品,无论长诗还是短诗,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作品的精神高度与思想深度。同样一个题材,李瑛写作的视角与开掘,与他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说,他总是能站得比别人高一些,表现的视角比别人新一些,开掘得比别人深一些,诗中的警句比别人多一些。如他写《进山第一天》:“这样的山才真正叫山/巍峨,磅礴,怒耸九天/一座座相挤,一排排相连/和我们兄弟般肩并着肩//大地呀,如尽是山低水缓/这江山还算得什么威严/今天,我满怀激情投进你的怀中/你前后左右把我围严……”,写的是山,也写的是战士山一般高大坚毅的风骨;如他写《大海的骑士》:“夜的海上,这是唯一的脉搏了——/一只螺旋桨,几颗跳动的水兵的心”,写出海军战士的胆魄;如他写《我们的哨所》:“虽然这哨所又小又险/我们却感到宽阔又平安/我们双脚踏稳地面/把山作做墙垣,海作庭院”,写出战士的自信;他写《张家口》:“看古山头上的烽火台/而今也吐出了工厂的浓烟/一炉铁水,一杯红酒/来祭奠守卫边塞的祖先”,写出历史的沧桑;他写周总理逝世:“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个这样苍白的日子/我不相信/死亡竟敢和他的生命/连在一起/我不相信/迎风招展的红旗/会覆盖他的身躯/我只相信/即使把他交给火/也不会垂下辛勤的双臂……/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一月的哀思》)”写出了历史与人民的沉痛。诗歌作品中的思想高度与艺术深度,取决于诗人的襟抱、情怀、志趣与价值取向,取决于诗人不凡的文字功底,取决于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互相结合的程度。李瑛的成功,正是上述因素互相作用与结合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细读李瑛在各个时期的作品,无论长诗还是短诗,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作品的精神高度与思想深度。同样一个题材,李瑛写作的视角与开掘,与他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说,他总是能站得比别人高一些,表现的视角比别人新一些,开掘得比别人深一些,诗中的警句比别人多一些。如他写《进山第一天》:“这样的山才真正叫山/巍峨,磅礴,怒耸九天/一座座相挤,一排排相连/和我们兄弟般肩并着肩//大地呀,如尽是山低水缓/这江山还算得什么威严/今天,我满怀激情投进你的怀中/你前后左右把我围严……”,写的是山,也写的是战士山一般高大坚毅的风骨;如他写《大海的骑士》:“夜的海上,这是唯一的脉搏了——/一只螺旋桨,几颗跳动的水兵的心”,写出海军战士的胆魄;如他写《我们的哨所》:“虽然这哨所又小又险/我们却感到宽阔又平安/我们双脚踏稳地面/把山作做墙垣,海作庭院”,写出战士的自信;他写《张家口》:“看古山头上的烽火台/而今也吐出了工厂的浓烟/一炉铁水,一杯红酒/来祭奠守卫边塞的祖先”,写出历史的沧桑;他写周总理逝世:“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个这样苍白的日子/我不相信/死亡竟敢和他的生命/连在一起/我不相信/迎风招展的红旗/会覆盖他的身躯/我只相信/即使把他交给火/也不会垂下辛勤的双臂……/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一月的哀思》)”写出了历史与人民的沉痛。诗歌作品中的思想高度与艺术深度,取决于诗人的襟抱、情怀、志趣与价值取向,取决于诗人不凡的文字功底,取决于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互相结合的程度。李瑛的成功,正是上述因素互相作用与结合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李瑛自1988年9月离职休养后,他创作的重点更多的表现对历史、对现实、对自然、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写出了许多有震撼力的作品。阅读这些作品,我感觉他的思想更深刻了,他诗中的力量更强大了,他诗中的思想更高远了,语言更震撼了。读他离休以后的作品,感觉更为警醒,自己在阅读中也不由自主地提升了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像他写《谒邓世昌像》:“讲解员一张苦涩的嘴/使所有的耳朵都回到当年/浪的咸,泪的咸,血的咸/烈火烧炸一把跳起的盐”。将对历史的回味,写得形象至极,动人心魄。</p><p class="ql-block">像他写《一只山鹰的死》:“寂静里,一颗勇敢的灵魂/仍在呼啸远天的雷火。”这哪里是在写山鹰,分明是在写存在于历史天空的英雄。诗句中的爱是那样强烈,又是那样有力,让人读了久久不忘。</p><p class="ql-block">像他写《项链》:“有两种光亮比火更纯净/一种是力/一种是美。”热烈的称赞中有理性的光辉在释放。</p><p class="ql-block">像他写《红高粱》:“根是宣言/叶是旗帜/红高粱是北方历史的诗行。”三个比喻牵出来的联想与思索,是那样的鲜明与深刻。</p><p class="ql-block">像他写《游开罗博物馆》:“已几千年/比鸟失去翅膀还悲哀/悲哀已结成石头。”将历史的沉重感,写得形象又悠远。</p><p class="ql-block">像他写《七八十个昼夜已经过去》:“在侵略和死亡面前/我们是坚强的/痛苦的深度就是生命的深度。”对战争与生命的思索,是那样的庄严。</p><p class="ql-block">像他写《黄河源头》:“和高原融为一体/已忘记是站在根的故乡/草尖,又一颗水珠滴下来/落日颤动一下沉落了/历史告诉我:生命/已在风雨中成长。”将历史、自然、生命融合于一幅图景中表现,何等的庄严与隆重。</p><p class="ql-block">像他写《贺兰山》:“半浸于黄河晨曦/半裸于大漠落霞/贺兰山,这就是你/挟风雷奔腾的烈马//从未失去记忆的/是刀枪和史书/史书镌刻在肋骨/刀枪深埋黄沙。”将大西北的血性与雄浑用山一样的语言表达,是那样的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像他写《黄土和岩石的歌》:“黄土和岩石/在大地的肩头歌唱/歌的源头是土酒和牛血/旋律是是火焰和波浪/半在身旁,半在远方/历史摒息听它们的歌/从黄土层,从雪山陡壁/生命原是痛苦和欢乐的合成/曲曲背后有微笑也有泪光/半是甜蜜,半是忧伤……”诗人的诗句中,闪动着历史的光影,历史的光影中闪动着诗,将大地、山河、历史、人民组合在一幅诗的画面里,使诗带有一股深重的历史感。</p><p class="ql-block">像他写《你看见了什么》:“把窗子打开,你看见了什么/云和星星闪耀的天空/把梦打开,你看见了什么/有时是甜甜的微笑,有时是哭泣/因为有人出生,有人死亡/把幸福打开,你看见了什么/一只自由飞翔的鹰/翅膀高过天空/把痛苦打开,你看见了什么/同心圆中一杯颤动的烈酒/把心打开,你看见了什么/除了纯净的爱没有别的/把爱打开,你看见了什么/无比强大又如此脆弱的美与尊严/以及一粒古老的细胞和遗传基因的种子。”写于2002年6月的诗,可以说是李瑛沉淀了生活与生命的全部思考,表达了一位雄鹰般的诗人的精神天地。在2019年4月3日,送别李瑛的仪式上,这首诗刊于李瑛简历的后页,可以说是精心选择的举动。</p><p class="ql-block">李瑛离休以后写的诗,具有岩石般坚硬的质地,可以敲出声音来。其色彩是十分浓烈与壮丽的。他青年与中年写的诗,每一句景语都是情语,每一句情语又都是景语,亲切而又奇幻。晚年写的诗,细细读之,每一句景语、情语都是思索,每一句思索又都是情景的。这时候打动读者的,是力量与警醒,理性的光辉更为强烈一些,这是符合李瑛九十三年人生轨迹的。</p> <p class="ql-block">八</p><p class="ql-block">总结李瑛的诗歌贡献与成就,我只能说:他是一个爱国者,因而写出了襟抱;他是一个共产党员,因而写出了信仰;他是一个战士,因而写出了情怀;他是一个探索者,因而写出了悠远;他是一个跋涉者,因而写出了艰难后的惊喜;他是一个胜利者,因而写出了奋斗后的收获。如果说生命是一片叶子,叶脉里流淌着的是他的诗情;如果说青春是一棵红柳,枝条里生长着的是他的坚强。他是一个前行的诗人,每一个足迹都在闪光;他是一个冶炼的诗人,每一次成型都是执着。只有把生命投入到事业中去的诗人,才会写出他那样的诗;只有把信仰交给奋斗的诗人,才会站成他那样高山般的形象。</p><p class="ql-block">大诗人石祥近些年来为诗坛许多大诗人写了传记体的诗,如《贺敬之是一首诗》《艾青是一滴泪》《乔羽是一首歌》《魏巍是一座山》《柯岩是一团火》,等等,创立了一种独特的传记体的“石祥笔法”。在这里,我也照葫芦画瓢,仿照这种“石祥笔法”写一首《李瑛是一株红柳》,表达我对李瑛先生的敬意:李瑛是一株红柳——/一株在哪里都能生长的红柳/一株在哪里都能开花的红柳/一株不惧艰难的红柳/一株直面生活的红柳/一株会唱歌的红柳,鼓舞是他的责任/一株会欢舞的红柳,挺拔是他的不朽//李瑛是一株红柳——/一株不会褪色的红柳/周身的颜色是红旗染就/一株不会屈服的红柳/坚韧的枝条迎风抖擞/一株不会孤独的红柳/飞洒的芬芳浓烈似酒//李瑛是一株红柳——/一株只知奉献的红柳/一生为信仰执着坚守/一株只知进取的红柳/一生为事业拼搏奋斗/一株只知改变的红柳/一生用生命伴美绿洲//李瑛是一株红柳——/一株壮丽的红柳/一生用枝条编织梦想/一株奇幻的红柳/一生用创造书写自由/一株绵密的红柳/一生用执着挽起雄厚//李瑛是一株红柳——/一株欢笑的红柳/一生带给世间的是无边的锦绣/一株浪漫的红柳/一生留给诗坛的是无尽的成就/一株真实的红柳/真的风采,真的风骨,真的风流//李瑛是一株红柳——/一株看着看着就会高尚的红柳/一株读着读着就会坚强的红柳/一株想着想着就会入迷的红柳/一株悟着悟着就会入定的红柳/一株站着站着就会高大起来的红柳/一株跟着跟着自己也成了树的红柳。</p><p class="ql-block">李瑛,中国现代诗的前行者,我们永远记着你。</p><p class="ql-block">2018.6.26——29</p><p class="ql-block">于辽宁葫芦岛百莲花园寓所</p><p class="ql-block">2019.4.6——8</p><p class="ql-block">于北京通州当代名筑寓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文所涉及的李瑛的这些作品,主要取自他的《红柳集》,这可能是我的偏爱,也因为《红柳集》中的作品集中表达了战士的情怀与军营生活的气象,这两点,恰恰又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对于李瑛后期的作品,因为读到的不多,写得比较简洁,但也可以从本文中涉及一些。有道是:窥一孔而知全豹,仅从《红柳集》中的作品来看,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李瑛火热的情怀与艺术成就了。)</p> <p class="ql-block">孙会长讲述给丑牛写诗的经过及雯雯的朗诵场面。</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由邢承玉、刘晋萍、刘静、袁玉敏等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