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云际关人文历史

杭川小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24年10月31日,光泽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组织部分文史研究员一行10人前往光泽北部的司前乡,探寻光泽县九关十三隘之云际关、马铃关的人文历史。大约上午九点驱车抵达司前乡云际村,云际村因云际关而得名。到达云际村后,我们首先走访了云际古街。云际古街长约300米,虽然已败落,但仍保留十几座清末、民国年间的古建筑,能依稀领略到古时的繁华。云际村是江西进关入闽第一个村落,在过去没有公路的年代,云际村十分的热闹繁华,据村里老人说,清乾隆、嘉庆年间,司前造纸业达到鼎盛,乡境所产连史纸、北纸,经云际关出铅山县陈坊镇,运至河口镇,再由信江或经上饶运至南昌、汉口、广州、杭州、宁波、上海等地;而江浙丝绸、布匹、百货、江西药材、粮食、土特产亦通过云际关销往光泽县及福州沿海等地。鼎盛时期,每天往来云际关商旅有二三百之人多,并在云际村形成商贸一条街,有商铺、客栈几十家,云际村也俨然成为一个繁华的小集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考察完云际村,我们沿着通往云际关的古道向云际关进发。云际关古道在云际村北部,为开发云际关旅游资源,云际村在古道入口处修建一处木质牌楼,牌楼中间题写“云际关”3个大字,让人一看就明白前往云际关的道路就是从这里上去。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土文化也愈来愈受到重视,云际村出资对古道部分损毁路段进行修复,将古关隘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挖掘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让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古道经过修复后,古道两边杂草树木被砍去,冲毁倒塌路面重新铺上石头,古道基本恢复原貌。古道在经过几丘梯田后,就进入大山密林之中,两边植被以杉木、松木、阔叶林、毛竹为主,林木阴深,古道幽长。古道宽约2米,基本为鹅卵石或片石铺就,错落有致,行走方便。从山下的云际村上关到关口,石阶古道长约3千米,宽1-2米,可以说从云际村通往云际关古道是光泽县保留最完好的古道。上山古道虽然多数为阶梯,但坡度并不大,即使年老体弱者也能行走自如。沿着斑驳的古道拾级而上,竹木茂盛,凉风习习,峰回路转,奇山秀水,美不胜收。沿途上去有上亭、下亭两个古亭,过去往来古道运送货物的商旅、挑夫很多,亭子就是供他们休息的地方,可惜现在仅剩下遗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徒步约半小时后,我们一行人抵达关上。气势雄伟的关墙将整个关口把守的严严实实,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城墙上,布满青苔的石块和屈曲盘旋的粗壮藤萝,让人不禁联想到古关隘历史的久远。在关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云际关”3个大字,石碑右边上方刻有“邵武府光泽县”字样,左上方刻着“‘同治癸酉’二十都合立”字样,“同治癸酉”为1873年。据说“云际关”石碑原藏于云际村一户村民家中,维修云际关时才把这块石碑重新嵌入关墙里。在关口处,光泽县还竖立2块石碑,一块为2021年12月光泽县人民政府立的“光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另一块为“云际关简介”石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云际关位于云际村北3千米处的云际岭垭口上,有“高与云齐”之意,故得名。我们到达关口时,刚好遇到云雾缭绕奇景,犹如进入仙境,正好印证“高与云齐”之意。关口过去有关楼,3米多高,2米多宽,立于关上,雄伟壮观,20世纪70年代初期,云际大队将关楼、关墙拆去修建云际大队部,云际关由此被毁。现今关门两旁右边只依山留下一个石墩,左边留有一个高高的石垛,延伸过去留有花岗岩条石关墙10多米长,关墙1米多厚,3米多高,上面有墙垛,都是花岗岩条石砌成,牢固坚实。关内左边是高山,右边有小路上关墙,还有一大块空地,是早年兵营所在。后没有战乱不须要兵营改作客栈,供人们交通来往歇息落脚。现在虽然房子不在了,但在原址上生长着杉、松、栗、檀、栎、枫、山茶、山枇杷等许多树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云际关始建于五代(907-960),重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明洪武七年(1374)于关外设大寺寨巡检司,清设汛防。关之四周,深坑危堑,林木周密,道路崎岖,地势峥嵘,山奇水秀,挺拔雄伟,其胜景堪称诸关隘之首。宋邑人李吕吟诗赞其胜景:“凌空石磴三千丈,匝地瑶林百万花。自有眼来方见此,直疑身已到仙家。”1188年,被李吕留住三月之久的建宁大儒刘刚中,看见此诗,对云际山水甚为喜爱,且于妻族(刘刚中取光泽官宦黄氏之女为妻)交能便利,而置屋一所,把妻儿安置于此,自己往玉山投奔朱熹;1195年关闭自己在云际岭开办的“云山书院”,自称“光泽云樵山人”,到考亭游学于朱熹门下。1857年,太平天国将领杨辅清率大军10万余人经此入闽。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自铅山经关入闽,首先解放了司前乡部分辖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康熙四十七年版《光泽县志》也这样记载:云际关为闽豫分界处,高与云齐,闽省上游北道扼塞之区也。然闽有三关,而云际不舆焉。岭路崎岖,村墟硗瘠,深坑危堑,荆棘蒙密,非用武之地。达官贵游,巨商豪贾,舟车之所不至,且一夫当关,百夫挠椎,守此非难也。故从来当事都鲜以为意,当干戈扰攘时,落叶浦空山,何处寻其迹。今天下太平久矣,仕旅轻装,往往取此道为捷径。岭上旧有亭,病僧主之,饥寒无以应客,岁弗治,若广为劝募,拓其字,使茶亭足以休歇,佛堂足以瞻拜,而更多植松篁以荫行者来往稠叠,僧亦可久。称胜概者,云际其一矣。明邵守夏英有诗载旧志,诗云:五马趋朝光泽过,山行惟见石嵯峨;孤村梦断三更雨,一路魂惊万仞坡。云际峰疑登华泰,鹧鸪岭可挽星河;鹏程九万曾经遍,争似崎岖此地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与我们同行的罗福日是司前中心小学的一名老师,他是地道的云际村人,他给我们讲述很多云际关的传说故事。他说,在云际茅亭子下面溪路边的一个石壁上,是一个土地庙样子的狮子庙。小庙原名叫四季庙,菩萨叫四季菩萨。据说,最早来到云际的是刘姓。刘姓始祖来到云际,从家里挑来这蹲菩萨,挑到建庙那地方打撑歇息时,四季菩萨滚了出来,刘姓始祖便以为菩萨想在那里安家,就在溪对岸的一块石壁上盖了一个小庙,把四季菩萨安了进去。自己便在刘家桥附近的一个山脚下安下家来,过年过节都去祭拜四季菩萨。后来刘家人在这里人丁兴旺,发达了起来。发达到什么程度呢?能出三四十个壮劳力,能舞两班龙灯。当时云际是刘家人的坟多,刘家人的山多,刘家人的田多,田不过别人的水,锅不烧别人山的柴,牛不吃别人地的草。刘家人发达了,就把“四季庙”重建,建到路边的一个石壁上,方便祭拜。进刘家开始只有一条路,因为人多,妇女要到河里洗洗桨桨,便显得很挤,常因此发生争吵,就在村边再开了一条通向河边的路。自开了这条路后,刘姓开始衰落下来。传说是开坏了村边那条路,破了风水。现在,云际村只有4户刘姓,其中有3户是外地迁到云际的,只有一户是云际村真正刘家的后人。有一次,有一个贵溪人赶小猪来福建卖,一路来,小猪非常听话,赶到云际狮子庙时,小猪就叫起来,到处乱跑。贵溪人觉得奇怪,一打听,得知那里有个狮子庙,小猪遇到了狮子,还会不被吓到吗?贵溪人好不容易把小猪赶拢,就去买了些香纸蜡烛,在那祭拜了一番,并许愿会在那建个小庙。这之后,再赶小猪经过时,一只只小猪都很乖地走过那里。后来,这个贵溪人果真把那狮子庙建了起来。其实,叫成“狮子庙”完全是谐音造成的,云际人都讲铅山话,“狮子”和“四季”谐音。但自出了贵溪人那件事后,人们就真认为那是“狮子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云际关上曾经有座关上庙,20世纪50年代,庙还在,邱家有个叫邱水凤的人还在那庙里做过饭。可能在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被毁。庙原来很大,屋有四栟三直,庙内有150平方米,还修建了厨房。过往的人一般都会到庙里祭拜,并捐些香油钱。这庙其实应叫“关帝庙”,又叫“把关老爷”。相传,古时有三个大客商,来到铅山陈坊做生意,生意自然要做到福建来。有一次,他们在一起商量:从陈坊到云际这条路上建三座庙,便于休息,便于贮货。一座建在陈坊上姑溪村的百步岭上,一座建在佛寨的新安里,还有一座就是建在云际关上的“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云际村还有釭南桥奇事。云际釭南桥原是自生自长的,是两边伸出石头横在溪上,自然形成的。小阳岭有一高漈,名叫花漂漈,夜晚会高起来,白天会矮下来。有一天,花漂漈被雷击,把釭南桥也震断了。所以就有了“雷打花漂漈,震断釭南桥”的说法。釭南桥震断了,后来做起了石拱桥,即现在的釭南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云际村,围绕云际关的传说还有许多,因时间有限,我们没有去一一考究,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云际关和云际村,乘车返回司前,下午再前往马铃关考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