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的感悟——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理平

<p class="ql-block">读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的感悟</p><p class="ql-block">——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p><p class="ql-block">理平</p><p class="ql-block">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意思是说(译文):制作载物的车子,要留有车厢的空间,这个车子才有作用。制造盛物的器皿,要留有中空的地方,这些器皿才能盛物。开凿门窗建造房屋,要留有空间才能让人起居。所以说有形的东西是给人方便使用的,无形的空间才是活动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往往只注重实有的东西“物质的有(限)”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意识的无(限)”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合二为一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起居生活,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起居生活,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如天与地之间是中空的,才能让万物来去无阻,通行无碍,如天与地之间没有这个中空的地方,万物就没有活动与生化的余地了。 </p><p class="ql-block"> 有与无本身就是辩证同一的。 </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思想是无限的,人类正因为有了有限的生命,才会有无限的思想,才会有无限的精神财富,才能让人类把无限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这正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最好注释。 </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物质财富是有限的,精神财富是无限的,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长,关键是人类拥有无限的精神财富,物质之有(限),精神之无(限),两者可以实现良性循环,即“物质变精神,精神变新的物质”,不断实现物质的“和”(和——禾足口需,合二为和,物质文明方为和),意识的“谐”(谐——言能皆表,合二为谐,精神文明方为谐)两者互动循环,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世界!从这意义上说,物质的有(限)只是基础,只是“有之以为利”——即发挥意识作用的条件,如人的大脑(物质)的“有”,才会产生意识的无(限),才能发挥意识的“无之以为用”,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和谐世界! </p><p class="ql-block"> 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可用以下的组合来让人领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思想是无限的; 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众人思想是无限的; 众人思想是有限的,民族思想是无限的; 民族思想是有限的,人类思想是无限的; 解放思想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现在做起;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解放人类无限精神财富领域中去,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的全方位争鸣,不断营造“万家争鸣,万花齐放”的氛围,不断实现物质的和与意识的谐两者良性互动循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新的物质!真正实现和谐世界!真正实现物质的有(限)之以为利,意识的无(限)之以为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引领世界走上和谐之路,光明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