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脚步匆匆,请稍做停留

汉楚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汉楚歌</h1> <h1>  秋愁不曾灭,北风最无情。岁月在近五十岁的年纪开始变得混沌,心有余而力不足是常有的事情。周日漫步在初冬西安钟鼓楼附近的小巷,感受不一样的人间烟火。</h1> <h1>  许久没来这里,大一点的街道已经变得不见了以往的颜容,唯有那些小巷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滋味。站在一个角落,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脚步匆匆,心中窃喜我的悠闲自得。于是在一瞬间,脑海里滋生出许多杂乱无序的事情来,时而清晰,时而模糊。</h1> <h1>  从骡马市繁华的街区向南穿过东木头市,走进一条十分破旧的小巷,这里基本保持了九十年代的面貌,与现在西安这个准一线城市的基调显得格格不入。应该是还没有被列入改造范围,到底留下了仅存的且挥之不去的岁月痕迹。能看到在偏僻一些村落里才有的双开传统民居黑漆木门。尽管有些人家新建了多层楼房,但窄且崎岖不平的巷道依然诉说着曾经的过往。巷道的南口直通书院门,狭长的冷清至此结束。</h1> <h1>  三十几年前,我常来书院门。总不由自主地在西安师范(明、清时候关中书院所在地)门口逗留,透过漆黑的铁栅栏门朝里面呆看。关中书院山门两侧,大儒东林先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一下子就映入眼帘,虽历经几百年风雨的洗礼,远远看去依旧磅礴大气。风雨声与书声相伴,家国情怀与心系天下之责任,一目了然。反观现在的教育,倒显得是暗然失色了许多。不经意间,我又忆起了曾经的憾事。那时候一次不假思索的放弃,终结了一个未曾开启的梦,岁月俨然已经将它尘封。如今,我也不再诉与他人。尽管不是爱情,但有如动力火车的歌曲《那就这样吧》里的歌词:“那就这样吧,再爱都曲终人散啦。”与我而言,谈不上爱与不爱,喜欢与不喜欢。只是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在失之交臂以后,人生却换了另一处旅途。</h1> <h1>  在关中书院门口徘徊了一小会儿,我没有依依不舍便转身离去。而后继续在书院门步行街闲走。这里到处都是售卖文房四宝的商户和沿街摆摊的商贩,络绎不绝的文人雅客,与那些刻章的、卖字卖画的、卖文玩的混杂在一起,加上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艺术品,总让人目不暇接,又眼花缭乱。记得九十年代初,我心血来潮自学山水与花鸟,便成了此处的常客。人言有了良驹便要配上好鞍,我要成了作画之人,除了纸墨笔砚与颜料,还得要有两枚印章,一枚名章,一枚闲章。大概是因为一直怜惜楚霸王的缘故,我给自己取了“汉楚歌”的笔名。闲章则是取了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关于教人“识马”那一篇里的“下言上用”。起好了名,选好了字,便在某一日逛书院门时迫不及待地刻了章。至此,万事俱备也不欠东风,倒是之后繁杂的生活挤去了“创作”的灵感与兴趣,搁置了太久,原本就笨拙的技法竟已生疏继而荡然无存。不像君堂兄(我的同学)那般执着,持之以恒钻研书法,如今已颇有造诣,着实让人佩服。</h1> <h1>  印象里书院门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但这次来了以后竟觉得有了些许陌生的感觉。像极了认识了许久的人,却突然发现他有了不为人知的技能或者其他什么(除了隐私)。也许是先前无数次的走马观花只留意了那些表面上的东西,如今随着年龄增长,关注的重点有了大的不同。也可能与我喜爱摄影有一些关系。但不管怎样,必竟此行是有了新的收获。</h1> <h1>  看着城市的景,吹着城市的风。尽管已经初冬,但没有感觉到一丝凉意,步行的时间里竟出了一身的汗。我在返回的途中不停歇地思索,熟悉的城市也需要细致的“探索”与“解剖”,唯有如此,才能发现更多的美。尽管脚步匆匆,追名也罢,逐利也罢,记得稍做停留,在林立的楼宇间寻找不一样的精彩。后来我又有了些许感慨,于是作七绝一首,算是对这次“旅行”与人生路上拐角处生出希望的期许。</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岁馀携影窥钟鼓,</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街巷颜新无旧翁。</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清冷深冬犹有梦,</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皑皑白雪待春风。</b></h1> <h1><br></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汉楚歌于2024年12月16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