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二)

老学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简 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负有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文化客厅。可追溯至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是1957年10月20日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宫的属于孝端皇后的凤冠,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2320克。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冠上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15块,珍珠4414颗。该冠上面翠鸟的羽毛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再配上金边,显得富丽堂皇,且永不褪色。该冠的点翠难度相当大,不仅点翠的面积大(有翠凤、翠云、翠叶、翠花),而且形状复杂。尤其是翠凤,均作展翅飞翔状,凤尾展开,羽毛舒展,富灵动感。该冠被列进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彩菩萨坐像,明(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萨头戴高花冠,身披帔帛,胸饰璎珞,下着长裙。长裙色彩鲜艳,覆座垂地。裙腰结带,腰带饰宝珠花并自然垂落。右手持莲花,左腿下垂,足踏山石。造像雕刻流畅,造型飘逸脱俗,庄严中蕴含沉静之美,体现出宋代的美学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彩绘术雕观音善萨头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960—1279年)菩萨头戴贴金花蔓冠,冠正面中间置阿弥陀佛坐像。菩萨面庞丰润,神态慈祥,具有庄重高雅之美。宋代倡导含蓄内敛、趣味高雅的审美思想,佛像雕刻也注重突出这种艺术意境,通过神圣、庄重、高雅的形象传递出富含哲理、超凡脱俗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水月观音像(复制品)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川安岳毗卢洞第5龛,水月观音像为龛中主尊,右手置于膝上,左手撑于身侧,舒适惬意地坐于岩石座上,表现出一种悠闲、妩媚的神态。安岳位于四川中部,是成渝古道的要冲。石窟开凿兴盛于唐宋时期,卧佛院,圆觉洞、毗卢洞等地分布着较为重要的石刻造像。毗卢洞的水月观音像雕刻精美,装饰华丽,是宋代佛像雕塑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英制青花缠枝莲纹觚,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该觚式花瓶是督陶官唐英于乾隆六年1741年烧制的青花瓷器佛前“五供”(一件香炉、一对烛台和一对花瓶)之一。唐英在督陶之余,烧造过多套自制青花五供,分献京城多座庙宇供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彩鱼藻图罐,明嘉靖(1522—1566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除了青花五彩瓷,纯釉上五彩瓷在嘉靖、万历时期亦大放异彩。明代纯釉上五彩瓷从弘治朝开始流行,嘉靖、万历时期臻于鼎盛。所用色彩丰富,见有红、黄、草绿、孔雀绿等,尤以艳丽的矾红彩最为突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花釉里红加彩海水云龙纹缸,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缸外壁以青花釉里红加彩描绘双龙戏珠纹和祥云、山石、海水纹等,波涛翻卷,蚊龙腾跃于云海间,气势磅礴。造型饱满端庄。康熙朝制瓷工匠由于掌握了铜红的呈色技术,因此釉里红瓷烧造得相当成功,不论小品还是大器,均造型古朴,胎体坚致,釉里红纹饰发色纯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粉彩九桃图天球瓶 清乾隆(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球瓶腹部浑圆,因形似天体星球而得名。此种器形始见于明永乐、宣德时期,雍正、乾隆朝较为流行,属于官廷陈设用瓷。雍正御窑粉彩瓷上所绘桃实多为八只,乾隆朝的则多绘九只桃实,因此有“雍八乾九”之说。此瓶纹饰构图疏密有致,,绘制精工,堪称乾隆粉彩瓷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粉彩百鹿尊,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百鹿尊为乾隆朝御窑瓷器中的典型器,因“鹿”与“禄”谐音,故百鹿寓“吉祥”之意。此尊端庄硕大,绘画笔触生动细腻,属于清代宫廷陈设用瓷,在乾隆粉彩瓷中堪称上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满汉全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洞实验实体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铜,是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淬火锻造,以青铜为代表的铜器采冶和铸造技术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象征之一。杭州铜雕作为青铜铸造技艺的延续,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在一代代匠心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08年,杭州铜雕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雕铜巧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熔铜艺术源于朱炳仁在江苏常州天宁宝塔获得的灵感,将新元素融于非遗技艺,从工艺上看,其精髓在于“无模可控”。“无模”即铜液自然流淌而解形,“可控”则是将铜液在艺术家掌控中熔意,通过铜及其合金的配比,改变如温度、助熔剂、凝结温差等熔铸条件,再将形成的不同铜体进行组合、焊接、氧化等构成熔铜体,“一汪金水,终成图画”。熔铜和熔铜雕塑作为创新的铜雕技艺门类,将具体意象融于抽象形态中,极大地扩充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本单元展出的大型熔铜装置,以铜写意,观者步入其中,多角度欣赏熔铜不竭的生命力与文化张力,与铜同声共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铜铸造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炳仁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国著名的铜雕工艺美术大师、“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祖籍浙江绍兴,幼年随父迁居杭州,在父亲的教导下承继祖业,倾心钻研铜雕技艺。他以传统铸铜、刻铜、锻铜技艺为根基,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铜艺的同时,于机缘巧合间开创“熔铜”新工艺,以“似与非似”的挥洒写意,将自由流动的铜汁彻底从模具中解放,熔铸出刚柔极劲、妙趣横生的大千世界。在朱炳仁等艺术家的创新引领下,杭州铜雕逐渐形成了镂雕、蚀刻、叠镶、彩、熔铸、紫金刻、多材质、氧化着色八大工艺,呈现出三色为本、彩画相间、书艺结合、坚固防腐等鲜明特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本次展览通过“古法新意”“匠心铜运”“雕铜巧技”“艺出新裁”四个单元,展出100余件造型多样、题材广泛的制铜精品,从不同角度详细介绍一代非遗大师高超的艺术成就,系统阐释中国铜雕技艺从“铸鼎象物”到“离形得似”的艺术蜕变,生动反映当代艺术工作者扎根传统、传承匠心的艺术追求。铜物至精,观照古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牛转乾坤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雷峰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銮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麦浪金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泉归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和清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画迷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水木明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荷塘月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铜铸湧金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浪卷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水相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河奔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湧金桥 黄铜铸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楚青铜时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盘龙立耳青铜方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鼓铜座,战国,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候乙墓出土。建鼓铜座出土时位于编钟短架尽头,鼓皮已朽,仅存鼓腔、贯柱及鼓座。中室还出土有两件建鼓槌。曾候乙建鼓青铜鼓座的铸造采用了分铸、铸接和焊接相结合的方法,由8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穿绕的小龙构成,龙身镶嵌绿松石,是迄今所见最精美的一件先秦建鼓座。建鼓因鼓之贯柱而得名。建鼓过去仅见于战国和汉代的青铜纹饰和石刻画像,本件是已发现最早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铜鹿角立鹤,战国,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这件鹿角立鹤铜器由鹤身、鹤腿、鹿角、底板榫接组成,鹤的头、颈与鹿角均错金装饰,背脊与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已佚),吻部右侧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出土时位于主棺之东。中国古代视鹤、鹿为神鸟、瑞兽,此为鹿、鹤合体,或与当时人们的信仰有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彩绘猪形漆酒具盒,战国,2000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长椭圆形,由盖、身组成,出土时器内装有数件耳杯。两端浮雕猪首,足,合成双首一身的猪形。猪头部有4个铜环捉手。全器外壁皆以黑漆为地,在其上用红、黄、银灰、棕红等色绘龙纹、凤纹、云气纹以及乐舞、狩猎场景。内壁髹红漆。整体造型独特,憨态可掬,是我国先秦漆画艺术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件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市九连墩2号墓出土。由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踞坐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有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组成。背向而立的凤鸟中间,一面大鼓,悬挂在凤冠之上。两只小兽,后足蹬在凤鸟背脊,前足托住鼓腔。器身通体髹黑漆,运用红、黄色彩绘。战国晚期漆木虎座鸟架鼓也称虎座凤架鼓,是战国时期楚墓中造型独特的漆器,多出土于楚国贵族墓葬,村落居民墓葬中少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北石雕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母子说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弥陀说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手观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济公活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齐天大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将张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主席用过的麦克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中心。天安门由蒯祥设计,建于明永乐1417---1420年。天安门通高34.7米,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天安门的主体建筑是城楼。城楼分上下两层,下层是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建高大的朱红色城台,下大上小,呈梯形状。上层是城楼大殿,从城台顶到大殿屋顶高约21.7米。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城台由两部分组成。城台下部台基是坚固厚重的汉白玉石须弥座,高出地面1.59米。汉白玉石须弥座台基之上,是由每块24公斤重的巨大城砖加上白灰膏、江米汁灌浆垒砌而成的朱红色实体城台,高约11.41米。天安门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天安门城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它庄严肃穆的形象是中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同时它还是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成为世界和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央。建于1952---1958年。由两层月台、两层须弥座、碑身和碑顶组成,通高37.94米,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共使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碑文由毛泽东主席撰文、周恩来总理题写。人民英雄纪念碑镶嵌着8个历史题材10个主题的汉白玉大浮雕,展现了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碑文由毛泽东主席撰文、周恩来总理题写,碑文内容为:</p><p class="ql-block">“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碑文中“三年以来”是指自1946年开始至1949年间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是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毛主席纪念堂是为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而建造的,位于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坐落在原中华门旧址。建于1976年---1977年。于1977年9月9日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占地5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主体呈正方形,高33.6米,外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造的明柱,柱间装有佛山石湾花饰陶板,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屋顶有两层玻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基座有两层平台,台帮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南北正面镶嵌着镌刻“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金色大字的汉白玉匾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主体建筑北门前有东、西两组泥塑,以中国革命史诗为内容。东组表现的是新民主主义时期,西组表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体建筑南门是以继承毛主席遗志、各族人民显示出无比信心为内容的两组泥塑。四组泥塑共有62个人物(高35米),由来自全国18个省市100多名雕塑家完成。全部塑像用泥200多吨,历时5个月。南门外的30面红旗,代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民大会堂,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于1958年8月开工1959年9月建成,用时仅10个多月。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东门为人民大会堂正门,门上方悬挂国徽。主体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宴会厅和万人大礼堂的屋架及挑台为钢结构。建筑立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周围环列134根圆形廊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其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拥有48个标准展厅,展厅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历经多次变革与合并。2003年,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并于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