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杂志

更深的蓝

<p class="ql-block">  看到文章标题,有人会诧异:网络时代,手机里免费的内容多得不得了,不吃不喝不睡觉都看不完,谁会花钱订阅报刊杂志呢?</p><p class="ql-block"> 那确实!</p><p class="ql-block"> 今早打开手机听听语音内容时,听到了《三联生活周刊,刺痛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说是:“纸媒曾经是很多中国人的岁月印记,那时的杂志承载着我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p><p class="ql-block"> 那也确实!</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报刊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资源,丰富生活情趣,了解社会和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几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用微薄的工资收入,订阅过《中国青年》《大众电影》《三联生活周刊》和《读者文摘》(后改为《读者》)等杂志。</p> <p class="ql-block">  为了省钱和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我们几家各订一种杂志,交换阅读,茶余饭后常在一起交流。每到新期刊预计快要送到之际,我们都满怀期待。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先睹为快,心中充满喜悦。传阅完毕后,我们会把一年的杂志分成上半年和下半年合订成册,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与食粮收藏好,时不时还拿出来翻阅、欣赏与回味。</p>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刊发了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随即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广大青年中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成为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大潮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被誉为“中国青年的精神洗礼”。 <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知识爆炸和信息泛滥,而获取它们越来越方便与价廉。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加上纸质报刊的局限和陈旧的理念,以致大量的报刊杂志纷纷停办,出现“纸媒已死”的现象与论调。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媒体的快餐文化中失去独立自主的思考,很容易被裹挟和被忽悠,知识也是碎片化的。</p> <p class="ql-block">  今得知《三联生活周刊》没有随波逐流,还在“费力不讨好”地坚守纸媒精神,做一本有态度、有温度、有品味的杂志。要让对世界依旧充满好奇,渴望独立思考,希望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真相和深度知识的人,拥有了一片精神的栖息之地。并采用较大的字号,让长者也可轻松阅读。</p> <p class="ql-block">  在纸媒衰微的今天,《三联》的订阅率每年依然以平均10%速率增长。 在“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榜单上,《三联》常年是第一位的;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三联》用实力证明——“好内容,才是最好的算法”。</p> <p class="ql-block">  这些都令人钦佩与感动,而心动不如行动,应该为坚守理想和逆流而上者加油!于是打开链接,预定了2025年的52期《三联生活周刊》<b>。在知识爆炸,信息泛滥,越来越廉价方便的年代,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就越重要。</b></p> <p class="ql-block">  阅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2020年退休之际,拟订了一个十年读书计划及100本想读的书目。可近些年视力下降的厉害,阅读巨著大作有些力不从心,只得缩减去一大半。我想,翻阅杂志也能保持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毕竟,手捧纸质书刊与拿着手机看的体验是大不相同的。沏上一壶茶,手捧真实的书刊,轻轻翻动、慢慢阅读,会有一种坦然淡定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一转眼2024年即将成为过去,新的一年也会盛大开启。预订的《三联生活周刊》杂志会作为自己的新年礼物,就像老朋友一样回归,相信不会令人失望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12.18</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温汤度假村</p> <p class="ql-block">  辞旧迎新之际,收到了五本《生活周刊》。纸质和印刷都很好,只是字号有点小。虽说是往期的,但依然不失阅读价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4.12.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