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踏上探寻幽秘的征程,走进甘肃省兰州市地震博物馆。这座在我国率先创立的专业地震博物馆,悄然坐落于兰州交通大学的后山之中。其展厅乃是巧妙借助人防山洞精心构筑而成,别具一格的展馆风貌令人拍案叫绝。尤为令人震撼的是,展馆的门顶之上居然横卧着一条古老的地震断裂带,那雄浑壮阔的景象使人热血沸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馆内划分有地震知识壁画、甘肃地震、国外地震、文物史料、抗震设防、地震仪器六大分馆。这里藏品丰富,实物资料极为珍稀,满溢着知识的芬芳、科学的魅力和趣味的因子,将地震预报、防震减灾的科普宣传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筑成一个综合性的地震研究、观测与宣传的胜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 1989 年向社会敞开大门以来,这座博物馆充分利用人防工事蜿蜒连续的特点,通过壁画、图片、实物陈列等多种形式,向人们展现了大自然那令人敬畏的神奇伟力,如实记录并重现了省内、国内乃至世界各国震级较大的地震,以及地震所引发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惨状。其馆藏丰富且无比珍贵,众多藏品在国内外都极为罕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我们深入兰州地震博物馆探寻时,便会发现它建于 400 多米长的人防山洞里,那蜿蜒曲折的通道显得幽静深邃、神秘莫测。踏入展厅,一幅长达 104 米的地震壁画首先映入眼帘,80 多幅古今中外有关地震的故事依次展开,为我们阐释了众多关于地震的成因、观测,还有防震抗震的基础知识,令每一位参观者都收获颇丰、难以忘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地震知识壁画分馆,描绘了从古至今 83 个与地震相关的真实故事,涉及人物多达 1000 余人。它们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地震成因、地震前兆、地震观测、地震预报、防震抗震以及如何辨别地震谣言等重要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甘肃地震分馆向人们诉说着从古至今甘肃各地的地震往事。《皋兰县志记》中记载着兰州地震的状况:“汉顺帝永和三年春三月地震山崩,晋惠帝元康五年夏六月地震,宣和七年秋七月地震仓库皆没……明成化十年春三月皋兰山麓地陷坑没人畜甚多”。古浪地震记中亦有记载:“公元 1927 年 5 月 23 日,甘肃古浪发生 8 级地震,地震时天地变色,日月无光,城郭庐舍化为废墟;山河改貌,闾巷难辨,嚎哭之声远传数里。号称三百之县城,压死男女七八百口,全城房屋坍塌无存。这次地震波及甘肃兰州、陕西西安、青海都兰,造成死亡人数多达七万,仅武威一县就有 35495 人在地震中丧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外地震分馆巧妙地以七大洲为脉络进行布局和展示。它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引领着参观者穿越七大洲的广袤土地,深入了解不同地域地震的独特情况。通过丰富多样的展示手段,包括详实的图片、精确的文字描述以及生动的多媒体演示,分馆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各大洲地震活动的特点、规律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在这里,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各大洲地震带的分布,了解到不同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的差异,还能知晓地震给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震设防分馆从抗震设防知识、我国抗震设防政策的演变进程、古代抗震设防的典范、各类建筑与抗震设防及活断层的概念这五个方面展开,使民众深切体会到抗震设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增强民众的抗震设防意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物史料分馆陈列着 300 余件实物、史料,其中有不少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例如我国第一张地震烈度区划原始手稿、第一块地震破坏程度分布图石碑、因 1920 年宁夏海原地震而制造的全国唯一的地震货币、一万年前的地震生成物--固化沙柱及世界罕见的碳化断层泥珍品。还有我国第一张速报唐山地震的“测震图”和在佛像肚里记录历史上大地震的铜牌、牌题记等。其中四个小分馆分别为观众展示了海原地震、邢台地震、汶川“5·12”地震及西藏玛尼地震的相关信息和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西应县佛宫寺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阁式楼塔。经考证,在近千年的时光长河中,这座塔曾多次遭受地震冲击,五级以上的地震就有十余次之多,然而它至今依然昂首屹立、高耸入云。这座坚不可摧的木塔表明,早在 950 年前,木塔的设计者就已然通晓并践行了建筑的抗震原则,足以给当今的建筑提供珍贵的借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地震的探索和研究从未停歇,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张衡地动仪便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璀璨结晶。在博物馆中,除了展示甘肃依照原型仿制的张衡地动仪外,地震仪器分馆还陈列着我国建国以来已经退役和正在使用的地震仪器。这些仪器为地震科学研究和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了关键数据,在一些重大地震研究中功勋赫赫。</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正在使用的 DSQ 水管倾斜仪,必须安装在幽深的山洞之中,通常依照东西、北南方向进行布设。观测精度高达 10-8—10-9,能够清晰地记录地球固体潮汐的变化,观测资料主要用于地震预测的趋势判定和短临跟踪,还能服务于监测地壳的长期缓慢倾斜变化以及从事固体潮汐水平分量的研究。</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震博物馆中还矗立着张衡像。张衡(78—139 年),这位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所处的时代地震频发。据《后汉书》记载,从公元 92 年至公元 125 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 26 次重大的地震。于是,张衡研究制作出了候风地动仪(公元 132 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 138 年 2 月的某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预示着西部发生了地震。然而,当时的京都洛阳毫无动静,也未听闻附近有地震发生。数日后,有快马向朝廷禀报,距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今兰州)、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张衡地动仪率先侦测到了这场地震。可惜如今张衡地动仪的原始模样已无从知晓,现存的都是依据文献复制而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藏品当中,有着众多国内外罕见的地震文物和史料,例如万年以前地震生成物—固化沙柱和碳化断层泥珍品,固原大地震铜币“沙板”,我国第一张地震烈度图—清代山西平陆大地震后钦差大臣手绘地震烈度御览图,宋代“天下地震第一碑”文献碑刻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更是了解到了海源大地震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其发生于民国九年(1920)12 月 16 日,在甘肃固原、海原(今宁夏固原、海原),震级达到里氏 8.5 级,震中烈度 12 度,四座城池瞬间化为废墟,数十座县城遭受重创。地震共造成 28.82 万人死亡,约 30 万人受伤,余震持续了三年之久。世界上有 96 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故而被称作 “环球大震”。海原大地震断层还出现了一万年前的地震生成物—碳化断层泥(珍稀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依据展馆的介绍,兰州地区位于新构造活动剧烈的青藏块体东北边缘,处于祁连山地震带和南北地震带的复合部位,防震减灾的形势极为严峻。正因如此,在强化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提高自救互救技能方面,兰州地震博物馆发挥了显著的警示和教育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出兰州地震博物馆,我的心情许久都难以平复。这次探寻幽秘的旅程让我对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同时,我也从博物馆的展示中领略到了科技的力量和人类的智慧,坚信在未来,我们必定能够更加精准地预测地震,更出色地应对地震灾害,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过参观兰州地震博物馆,所写内容虽多,但仍感笔力不逮、才疏学浅……兰州地震博物馆,这座隐匿于城市之中的科学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位游客的造访。它不单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座科普的灯塔,照亮了我们探索自然、敬畏自然的前行之路。我深信,每一个来过这里的人都会在心中播下一颗防震减灾的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颗种子将会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为我们的生命安全筑起坚固的屏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