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红尘半生佛 ,一世精彩两界游

日出江花 17412122

<p class="ql-block">昵 称:日出江花</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412122</p><p class="ql-block">图 文:日出江花</p> <p class="ql-block">题记:这几天,我一直沉浸在参观“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的思绪之中,不仅是对这位大师的旷世奇才所敬仰,更是为他通透卓越的一生而震撼!粗略的整理一下参观的资料,为卑微的我以心灵上的自慰。</p> <p class="ql-block">整个故居分八个展室,围绕他的足迹,分别记录了李叔同前半生的红尘经历以及后半生的佛门精彩。</p> <p class="ql-block">“进士第”是悬挂于李叔同故居门楼上的一块牌匾,记载了李氏家族曾经拥有过的显赫地位和富贵荣耀。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字筱楼)系同治四年(1865)进士,曾任吏部主事。李叔同3岁时,李世珍举家搬迁至此,并在宅院的门楼上悬挂了这块"进士第"牌匾。</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1880-1942),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先驱、一代佛学宗师。在云蒸霞蔚的近代百年文化发展史中,他奇峰崛起,被世人公认为艺术奇才和通才。他一生笃行凡事认真,追求卓越,擅书法、精篆刻、工诗词、达音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传播西方美术、音乐、话剧艺术的先行者,是多种艺术的集大成者和美育教育的实践者。</p><p class="ql-block">天津是李叔同生命的起点。他的传奇经历、杰出成就与优秀品德,丰富了津沽大地的多彩画卷,创造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不朽丰碑。</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这位桐达李家的三少爷,在踏入佛门之前,曾是富贵丛中的风流才子,是当时整个文学艺术界闪耀的明星,更是引领时代的教育先锋。</p><p class="ql-block">而当他成为了"弘一法师"后,却也能将一切繁华抛之脑后,六艺皆弃,唯有苦行与持戒相伴,最终成为了一代高僧。</p><p class="ql-block">然而"半生红尘,半生佛门"的李叔同,却以一己之身,体验了世间百态,活出了别人几辈子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于天津。这座中西文化交汇、开中国近代文明风气之先的城市,不仅涵育了李叔同非凡的生命,奠定了他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厚植了他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同时也赋予其宽广而独特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魄。</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自幼勤勉聪慧,在接受科举教育的同时,醉心于传统艺术的研习。优裕的家庭环境,使其得与众多津门名流交游往还,博采众长,为日后取得卓越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为人师表,是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艺术教育的开拓者和践行者。1911年日本留学归国后,他先后在多地任教,历时八年,将自己独到的艺术见地融入到教学及实践中,培养出一批杰出的文艺、教育人才。</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的书法造诣为世人瞩目。他的书法前期脱胎于魏碑,后期自成一体,冲淡朴逸,温婉清拔。他独创“弘体”,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没有道德,纵能写得很好的字,这种人也是无足轻重的。『人以字传』是一桩可耻的事。</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谈写字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文化艺术领域的全才。在篆刻方面,他继承传统,兼容并蓄,形成独特的风格,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做为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李叔同率先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理论、思想和技法等,同时创作了一批富有影响力的"学堂乐歌"。</p> <p class="ql-block">1898年的上海,可以说是佳人才子的聚集地,也是在这里,他遇到自己一生的好友许幻园。后来许幻园家中出现变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许幻园站在李叔同的门外喊道:“叔同兄,我家破产了,我们后会有期!”说完头也不回的向茫茫白雪中走去。</p><p class="ql-block">李叔同怔怔的看着好友离去的方向,在雪里整整站了一个小时,回去后,他挥笔写下了一首传世佳作《送别》:</p><p class="ql-block">"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p> <p class="ql-block">《送别》歌词中充满了离别的情感,长亭和古道是常见的送别场所,在李叔同出家后,人们回看他的歌词,可能会感慨天意的安排。对于这位看破红尘、悟出人生真理的智者来说,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而家和母亲可能是他对红尘最后的留恋和牵挂。</p><p class="ql-block">《送别》这首歌已被世人传唱不衰。</p> <p class="ql-block">1905年,他为黄炎培的"沪学会"创作了激昂人心的《祖国歌》,用歌声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p><p class="ql-block">"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这铿锵有力的歌词,不仅在当时广为传唱,更激励着无数青年学子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p><p class="ql-block">丰子恺曾深情地回忆:"我的故乡石门湾,是个很偏僻的小镇,我们一大群小学生,举着龙旗,吹喇叭,敲铜鼓,挺起喉咙唱着《祖国歌》。"</p> <p class="ql-block">天津是中国北方戏曲重镇,也是近代中国较早接触西方戏剧的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培养了李叔同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浓厚兴趣和对西方戏剧文化的超强感知。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这里正在播放西方传统剧“茶花女”,剧中是李叔同扮演的女主角玛格丽特。</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自幼受中国传统书画的浸染和熏陶。留学日本后,他吸收西方美术的艺术思想和技法,将中西画法融会贯通,独辟蹊径引介西方美术,是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在日本修学期的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叔同在上海时创造的广告画,成中国广告画的奠基者。</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博采众长,其艺术成就斐然。他天资卓然、勤勉不懈,开创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诸多第一,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可谓"无数奇珍供世眼",才华璀璨令世人瞩目。</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李叔同在天津的故居寝室。</p> <p class="ql-block">这里位于李叔同故居前院,早先是李叔同父亲李世珍的书房,后来李叔同和他的兄长李文熙在此学习。在这里,李叔同饱览儒学经典,挥写恣意汪洋诗文,沉浸于金石篆刻、琴棋书画乐趣中,为其日后在诸多艺术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故居内的一个小花园,环境优雅,意趣盎然。这里曾是李叔同"家居嬉戏"、托付闲情之所,记录了他青少年时期最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书法作品:“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p><p class="ql-block">“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成为北方重要的通商口岸。民族危亡和新思潮的涌入,使李叔同逐渐产生对新学的渴望,激发了他改革社会、报效国家的满腔热情。</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遁入空门后,被赐法号"弘一",他断绝了与俗世的任何来往,开始认真专注的修习佛法,他每天仅吃一餐,身边除了经书,就只是少量的衣物和一把雨伞。而在之后的修行路上,他一双僧鞋穿了15年,一把雨伞用了13年,两件单衣上打了224个补丁,蚊帐上也用纸糊了二百多个洞。</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这样评价他的老师:</p><p class="ql-block">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p><p class="ql-block">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p><p class="ql-block">他做一样,完成一样,他放下一样,便永不回顾。</p><p class="ql-block">确如丰子恺所言,李叔同的一生,可以说是对"专注"二字最生动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正如他自己所言:念佛,难在一心不乱。</p><p class="ql-block">而他无论做什么,都能达到这种"一心不乱"的境界。这种专注,正是他人生最宝贵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厦门在炮火的轰炸下即将沦陷,然而此时的弘一却不避他在战争烽火中坚持授法,在他的身后挂着这样的标语:"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2年秋,弘一预感到自己即将圆寂,于是提前写好遗嘱,并开始断食,最终他在写下"吾今去也,悲欣交集"这样的绝笔后安详圆寂,他死后为世人留下了1800多颗舍利子和600多舍利块。</p><p class="ql-block">他的悲是对人间和故人的留恋,对众生愚昧的悲悯;他的欣是脱离红尘,永登极乐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重复,而李叔同的一生却是在不断的和过去告别,而且还十分洒脱,挥手后便不再回头。他前半生是富贵乡里的风流公子,是闻名遐迩的艺术家、教育家,后半生他舍弃荣华,苦行持戒,是万人敬仰的一代高僧。</p><p class="ql-block">但无论他是哪种身份,他都做的十分专注,做的十分用心,也都做到了众人难以到达的高度。这便是传奇人物李叔同:半世红尘半世佛,半载浮华半载僧。</p> <p class="ql-block">因河而兴,因海而盛,海河造就了天津博大而宽广的气质与个性。生于斯、长于斯的李叔同,带着这座城市特有的基因,走向华枝春满的远方。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诚信、包容等特质,是天津精神的最佳诠释;他卓越的艺术成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真挚的爱国情怀,激励着后人拼搏奋进、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斯人去也,流芳千古!</p><p class="ql-block">李叔同,天津永远的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