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之旅-16】探访“生命之泉”坎儿井

焦点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称 : 焦点</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美篇编号 : 75199492</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图/文/编辑:焦点</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古代水利灌溉工程,是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拥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和优良的环境保护遗产。2024年9月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笫75届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吐鲁番坎儿井成功入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坎儿井有“地下运诃”之称,是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修建的伟大水利工程,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它就像一道道血管,遍布吐鲁番“全身”,冰雪融水经由此灌溉出甜美的葡萄、润育着吐鲁番各族儿女。此次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标志着吐鲁番坎儿井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盛夏新疆,骄阳似火,“绿洲”拥抱“火洲”,一场冰与火的交融,润泽着天山脚下的沃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疆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夏季高温令人燥热难耐,然而在火焰山之下,源自天山博格达峰的冰山融水静谧深流,经由一条蜿蜒的人工暗渠,源源不断流向绿洲深处的农舍、田园。这就是分布于吐鲁番-哈密盆地的地下灌溉水利工程——坎儿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提到吐鲁番,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千百年来,吐鲁番能够种植葡萄,能够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坎儿井的功劳不可没。作为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活的文化遗产”,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被誉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一样凝结着古代各族人民的辛勤与智慧,坎儿井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有“地下水长城”之称。2024年8月16日我们随团一起到骄阳似火的“火洲”吐鲁番,去感受坎儿井带来的清凉和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正值吐鲁番葡萄成熟的季节,行走在整齐的葡萄架下,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葡萄散发着阵阵“果香”。而走出葡萄架,迎接我们的是四五十度的高温酷署。作为中国最炎热干旱的地方,吐鲁番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利于发展农业。但这里都被誉为沙漠中的绿洲,中国的“瓜果之乡”,造就这一奇迹的是一种适应极度干旱地区的特殊灌溉系统——坎儿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被誉为绿洲生命家园的原始古老的坎儿井,近距离了解古老的坎儿井的奥秘。来到吐鲁番,就会听到这样一首歌,“坎儿井的流水清,葡萄园里歌儿多……”如今来到流淌清澈坎儿井的地下,清凉、舒适的感觉格外满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坎儿井的来源,现在有很多说法,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生存于高温、干旱环境下的一种智慧创造。它无须动力提灌,又不高温蒸发,四季长流,冬暖夏凉。可以说,有了坎儿井,才有了吐鲁番瓜甜果香,棉海麦浪美丽的绿洲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尤其是吐鲁番盆地夏季酷热难耐,年均降水量仅约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自古便被称为“火洲”。尽管这里河流匮乏,地下水却十分丰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片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看上去毫无生机,但实际上它的地下就是一个重要的水源地。来自天山的雪融水,在山脚渗入地下,经过漫长的路程,流到这里,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用于灌溉绿洲农田和人们日常生活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坎儿井属于人工开凿的地下暗河,是建造在荒漠干旱地区的大型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这四部分组成。它虽然叫做井,实际上都是一条水渠。其中暗渠就是地下渠道,明渠是地面渠道,涝坝是蓄水池,而竖井就是修建坎儿井时的施工井和通风管道。在公路旁和村庄可以看到,这一串串竖井宛如洒在茫茫戈壁上珍珠项链。而在井下,涓涓泉水流向村庄和农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科学测定,吐鲁番地区现存的坎儿井中,最古老的修建600多年前明代初年。而据部分专家推测,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吐鲁番就已经有了坎儿井的“身影”。吐鲁番坎儿井在清代迎来了第一修建的高潮。林则徐赴南疆勘地,途经吐鲁番,“目睹吐属水利之因难达于极点,良田美壤弃之如遗,于是酌古准今,悉心研究,开挖坎井之法,得以进改良,因而逐渐推广”。左宗棠与吐鲁番地方官员一道开展坎儿井恢复与维修工作,派遣官兵协助当地民众修复旧井、开挖新井。此后,新疆巡抚多次划拨经费、下拨粮食,坎儿井的掏挖工程再度掀起高潮。在林则徐、左宗棠等人的带领下,各族人民在吐鲁番开挖了大量坎儿井。至今,为纪念林则徐的庆献,部分吐鲁番人还亲切地称呼坎儿井为“林公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目前吐鲁番地区有坎儿井1108条,暗渠总长3200多公里,年径统量1.14亿立方米,滋润了绿洲人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的博物馆,坎儿井展厅里,陈列着丰富生动的书画、图片、模型、实物等,还有当年参观坎儿井时,邓小平、王震、赛福鼎-艾则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图片,题词特别引人瞩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走进了地下暗井,去近距离接触了解体验坎儿井地下构造与原理。沿着梯子缓缓下降,就像一个迷宫,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竖井深邃而幽暗,周围是坚硬的井壁,感受到的是历史的厚重和劳动的艰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暗渠内,深蓝的水在石壁水槽和土块间静静流淌,不受太阳的暴晒,清凉水质纯净,非常适合饮用和灌溉。在这里,可以直观地了解坎儿井的运行机制,感受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看得我们直呼奇观,地下水长城太厉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坎儿井是巧妙利用地形地势开凿的地下水取水工程,对绿洲的农业和生态灌溉非常重要。吐鲁番好多村名,后缀都有“坎儿孜”,就是坎儿井的意思。坎儿井修到哪里,哪儿就是绿洲,哪儿就是美好生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凝结着各族群众智慧的坎儿井,已然成为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热门“打卡”地。许多游客在葡萄架下吃瓜果,深入地下看坎儿井,当地村民则会向游人们讲起与坎儿井世世代代相依相伴的故事。坎儿井清冽的甘泉,滋润着这片古老而新生的大地,也流进了各族群众的心田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丝路千年,相交万里。古往今来,生活在吐鲁番的各族人民,共同修建和保护坎儿井,共同饮用坎儿井水,共同传承坎儿井文化。吐鲁番坎儿井已经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美丽新疆的历史见证。如今的坎儿井已经不仅仅是水利工程,也不仅仅是流动的文物,更是展示当地历史的重要场所。在保护与利用中,坎儿井正在焕发新的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探秘新疆坎儿井,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受益匪浅,感慨万千。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的结晶,领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坎儿井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神秘的地下水长城,伟大的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新疆坎儿井景区是一处集历史文化、科普教育、生态体验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值得每一位游客前来探访和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本文部分解说源于景区宣传栏与网络。特此致谢原创者。完稿于:2024年12月17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感谢您的光临 !</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