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山矶楼一瞥~宁镇休闲行2

老耶

<p class="ql-block">到了南京,作为南京名片的钟山风景区是必须要去的,钟山风景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史载东汉建安末年,诸葛亮出使江东路过秣陵(今南京),作出“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的评价 。自东吴大帝孙权开始,钟山即成为帝王陵寝及功臣勋戚的葬地所在 。该风景区由中山陵景区、明孝陵景区、灵谷景区三大核心景区组成,主要景点有明孝陵、中山陵、音乐台、美龄宫等 。钟山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降水丰富,四季变化分明 。钟山山势东西长7千米、南北宽3千米,周长30千米,为江苏南部茅山山脉余脉宁镇山脉最高峰 。其主峰北高峰高448.9米,还有小茅山、天堡山等山峰 。该风景区包含众多历史遗迹与文化景点,如明孝陵的神道、石像生、陵寝建筑等,展示了古代帝王陵寝的规制和建筑艺术;中山陵的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等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理念的结合,庄严肃穆 。几十年前曾来过明孝陵,但因当时条件所限,只留下依稀的印象。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从此图中可以看到明孝陵的神道是有90度拐弯的,如直接设计通过梅花山,则会遇到三国东吴王孙权的墓。手下人曾向朱元璋建议迁走孙权的墓,朱元璋大度地让孙权墓留下,让孙权作为一个守墓人,宁可神道拐个弯,成大事者须有气度</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神圣功德碑位于四方城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碑楼建筑平面为正方形,俗称四方城,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碑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碑刻,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功德。此碑开创了明清两代立记功碑的先例,对于研究明初历史和皇家陵寝制度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神道体现皇家陵寝礼仪要求,各有寓意,展示明朝时期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是研究古代皇家陵寝制度和石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明孝陵神道(长度为600米)上的麒麟是重要的石刻艺术珍品,位于神道石象路,在狮子、獬豸之后,骆驼、象之前 。12 对石兽中,麒麟为其中一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麒麟外观融虎、狮、牛、鹿等动物形态于一体,长着两个角,还有一头飞起的鬃毛,或体型修长,或威武雄壮,身上面有雕工精致的鳞片。麒麟是仁兽,被视为祥瑞,代表着太平盛世,只有在开明君主在位时才会出现</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神道边古树参天,深秋的银杏及其他黄叶的树种,届时都是金黄一片,尤其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透着金光闪闪,煞是好看,该神道也是金陵欣赏秋色的网红点,我们是幸运的,能领略到阳光下的神道景色</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神道东段的骆驼石像,位于狮子、獬豸和麒麟之后,骆驼石像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骆驼在神道中象征着沙漠与热带,寓意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骆驼在皇陵的神道中设置,明孝陵为首创</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石象位于南京明孝陵神道的石象路,是神道上的重要石刻之一 。沿途依次布置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共24只 。其中石象体量巨大,单个石雕大象重达80吨。石象的雕刻工艺精湛,注重写实,线条圆润流畅,既展现出大象的庄重与威严,又体现了明初石雕艺术的高超水平。不能免俗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翁仲路神道位于明孝陵景区,是明孝陵神道的东段,在石像路尽头,路旁两侧松柏掩映,有八尊翁仲石像肃立而得名。该神道长约250米,神道中间有一对高6.6米呈六棱柱形、顶置圆柱形冠、柱身满雕云龙纹的望柱。翁仲原是秦始皇时大力士阮翁仲,因其英勇,秦始皇令其驻守临洮威震匈奴,死后将其形象塑成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统治者将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 </p> <p class="ql-block">望柱两侧依次排列着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的石像。武将石像有两对,一对有须一对无须,分别代表老年和青年宿卫将军。头戴兜鍪,身着盔甲,腰佩剑,手执骨朵,服饰雕琢精细 。文臣石像也是两对,身穿宽袖大袍,手执笏板,足穿云头靴,头戴朝冠,形态端庄肃穆</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景区因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景区管理方用鲜花在金水桥前拼组成世界遗产标志,匠心独具。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达二十余年。它是明代兴建的第一座帝王陵寝,规模宏大,建筑布局十分考究,可称是南方帝王陵之首。明孝陵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并一直规范着此后明清两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规制。明孝陵与其他陵墓不同,看不到墓葬,只是看陵墓的地上建筑物,该建筑物仿照皇宫规制建设</p> <p class="ql-block">过了金水桥,就是明孝陵的中轴线,从金水桥至最后的玄宫距离约700米,整个明孝陵景区从下马坊至玄宫所在地约3000米,途中有多处景点</p> <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是明孝陵陵寝的第一道门,位于石象路7号明孝陵风景区内。1999年按明代规制恢复原貌,有三大两小五个门洞,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高8.90米,面阔24.57米 中间三个门洞是拱券顶半圆门,中央门洞叫神道门,走棺椁;东侧门洞叫御道门,皇帝专用;西侧门洞叫王道门,王公通行。东西两侧的两个门洞是平顶随墙琉璃角门,即方门,供三品以上文武官员使用,这就是“文武方门”中“方门”的由来 。原门在清军围攻天京时被摧毁,晚清同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中央门洞上方镶嵌着曾国荃题写的“明孝陵”青石匾额,现陈列在明孝陵博物馆 。第一次来是八十年代初,那时的感觉是较破败陈旧,现在整修得较规整</p> <p class="ql-block">方武方门正门东墙下保存一方清宣统元年(1909年)地方官员所立的“特别告示”碑,碑文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注意事项。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洋人大举入侵,在中国可以为所欲为,包括损害中国历史文物,地方官员为了保护国宝,不得已私下立了这么块告示碑,不经意间却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碑殿位于文武方门和享殿之间,原为“享殿前门”。明代时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有5个门洞,后毁 。清代改建:清朝在中门基础上改建碑殿,为歇山顶,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风格古朴: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红墙小瓦,歇山顶,三开间,南北正中各开一门 。现殿内空间有限,但因碑刻的存在而显得庄严肃穆 。“治隆唐宋”系康熙38年玄烨南巡时所书,赞扬朱元璋治国手段超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原碑身断,碑额遗失,现碑为同治年间所刻。碑额浮雕二龙戏珠图案,边饰云龙纹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近现代修缮:2023年,南京明孝陵“治隆唐宋”碑殿完成首次全面修缮 。大部分游客都会在此打个卡</span></p> <p class="ql-block">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现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 。原殿仿皇宫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寓意皇帝九五至尊。现殿为三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陈工夫妇对享殿的残垣断壁感兴趣,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的内红门俗称阴阳门,位于明孝陵享殿正北,是一道过门,将陵宫建筑分为前后两区,是通往陵寝之地。内红门原为三洞对开的双扉红门,门顶覆黄色琉璃瓦,现在的内红门是2016年按历史形制重建的 。它是明孝陵建筑中的首创,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帝王陵寝制度,确立了“前朝后寝”的陵宫格局和三进院落的陵宫规制。此门平时关闭,祭祀大臣无资格进入,只有后嗣皇帝及其直系子孙可进出</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方城是明孝陵的重要建筑,其结构为下部是条石砌筑、带须弥座的方形城台,正面通高16.25米,面阔60米,进深34.22米。上部是殿堂式的木结构明楼,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南面开三个门洞,北、东、西三面各开一个门洞。方城中间的门洞高3.86米,门洞内有通向陵宫宝顶的拱券顶隧道,由54级台阶构成。方城基部须弥座上的石雕和壁身四角的砖雕精美,虽有所残缺,但代表着明初砖石雕刻的最高水平。东西两侧连着一对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红色壁心的撇山影壁,俗称“八字影壁墙” </p> <p class="ql-block">此为方城门洞内通向陵宫宝顶的拱券顶隧道</p> <p class="ql-block">出了隧道就见前面一堵墙,该墙就是朱元璋与皇后的陵墓围墙。陵墓就是一座山,称宝顶,山体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如此一来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非也,是民国年间管理墓地人员为减少不胜之烦而为之。朱元璋与马皇后就安葬在此陵墓中。陵墓就是山墙后面位于宝城中央的圆形大土丘,直径约325-400米。其土丘周围环绕着砖墙,墙基由条石构成,高约7米,墙顶宽2.1米。宝顶利用独龙阜山岗原有山体筑造,表面至少60%经过人工填补,宝顶上覆盖着茂密树林,下方安放着朱元璋及其配偶马皇后的遗骸</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的明楼位于南京东郊的明孝陵方城之上,是明孝陵遗址内现存体量最大的建筑。明楼砌筑于方城城台上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9.6米,南北宽18.6米。下部是砖石砌筑成的方形墩台即方城,上部是重檐歇山的碑楼即明楼 。明楼为六百多年前朱元璋所建,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明楼屋顶毁于兵火。2008年明楼保护设计方案获批复,同年6月15日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开工,2009年7月3日竣工。明楼屋顶为重檐歇山顶,约十万片琉璃瓦全部从北京琉璃厂定制,天花藻井上两千多平方米彩绘沿袭明代风格,顶部天花采用和玺彩绘的画法,顶外部的斗拱和额方采用以花草为主的旋子彩绘法。明楼有六道红门,东、西、北面各一道门,南面三道门,每扇门上的门钉为九行,每行九颗,体现九五之尊。图为明楼南门</p> <p class="ql-block">明楼中间立帝庙谥石碑 </p> <p class="ql-block">经询问结合脑海中的印象,觉得明孝陵的维护保养工作做得很好,尽可能地恢复了明孝陵的历史原貌,且整修到位,显示了江南最大皇陵的气派。而四十年前来时,文武方门、碑殿、内红门、明楼等建筑物都没有的,怪不得显得破败不堪,南京在这方面做得不错</p> <p class="ql-block">孙权蒋陵位于明孝陵景区梅花岗,东吴大帝孙权,其夫人步氏和后妻潘氏也葬于此,宣明太子孙登葬在附近。孙权为避先祖孙钟讳,将钟山改名为蒋山,故孙权的陵墓也称为蒋陵。明代朱元璋建孝陵时,保留蒋陵,仅迁走墓前的一对石麒麟,2003年和2004年,相关调查组在梅花山进行了两次勘探,在梅花山博爱阁西侧山坡上发现一处可能是大型墓室的地下空间。蒋陵在历史上几乎未被挖掘过,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观地面仅遗存有一块石碑、一座石桥、一个注释牌、一座石像,未有珍贵文物。此孔权石像是现代所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赵大哥在介绍经典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美龄宫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四方城以东,其正式名称为“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有着“远东第一别墅”的美誉,1929年6月,宋美龄随蒋介石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后,喜欢上小红山一带,蒋介石于1930年10月申请在此建造别墅。1931年春开始督建,1932年竣工,原定为国民政府主席寓所,后改为中山陵谒陵高级官员休息室 。 后因蒋介石夫妇居住被称为美龄宫。美龄宫主体为三层重檐山式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2680平方米, 美龄宫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体现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特色,同时融入西方建筑元素,如欧式大方格天花、白色墙面、玻璃和瓷砖等,室内陈设也兼具中西风格。称得上远东第一别墅</p> <p class="ql-block">停在美龄宫门旁的宋美龄之别克座驾,是罗斯福总统送给蒋宋夫妇的</p> <p class="ql-block">利用别墅内走廊,作为展馆展出宋美龄的书画作品,据悉宋美龄对书画有较高的造诣,本人是门外汉,对此不够评论</p> <p class="ql-block">美龄宫室内的红木家具都是原物,这些红木家具能逃过多种磨难,真是造化弄人</p> <p class="ql-block">别墅中建有锅炉房,整幢别墅建有隐弊的供暖系统,将近百年前就有如此供暖设施,应该称得上奢华了</p> <p class="ql-block">大宴会厅</p> <p class="ql-block">为了便于宋美龄做礼拜,在美龄宫内特设有基督教礼拜堂,蒋介石亲书“基督凯歌堂”匾额</p> <p class="ql-block">美龄宫的顶层有一蒋宋夫妇用膳的小餐厅</p> <p class="ql-block">参观者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由于钟山风景区很大,步行有所不便,景区还设有景交车,车辆设计也有民国风</p> <p class="ql-block">此为截图,我团驴友准备放飞无人机拍摄此画面时,被管理人员喝止严禁无人机拍照,也是一种垄断</p> <p class="ql-block">钟山风景区内的转黄树叶大部已成金黄色,收获的季节到了</p> <p class="ql-block">南京因公因私来过多次,也曾几次来过中山陵。此次与驴友再来南京,当然少不了再上中山陵,权当是再一次拜谒伟大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和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亦称钟山)南麓。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南京国民政府决定遵从他生前欲归南京钟山的意愿,选择在钟山南麓建造中山陵园。中山陵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的元素,<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山陵的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等建筑,</span>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陵墓设计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主导,<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以孙中山先生遗嘱的思想作为设计构思,结合陵墓的功能要求,将陵墓设计成“自由钟形平面” ,</span>建筑整体呈对称布局,充分展现了庄严和宏伟。</p><p class="ql-block">现在参观中山陵还得进行预约,我们虽然没有预约,但允许当场扫码进入,虚惊一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博爱牌坊位于南京中山陵,为四柱三门冲天式花岗石牌坊,由福建花岗岩建造 。柱脚基石为八角形,每个角都雕刻着精致的花纹,柱顶有云板和蹲兽 。牌坊上方博爱二字为孙中山手书</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陵门位于墓道最北端,通过博爱坊大门,登上墓道平台便可看到 。正面为长方形,宽27米,高16.5米,进深8.8米,由福建花岗岩建造,屋顶为歇山式,上铺宝蓝色琉璃瓦。有三个拱门,各装有对开的镂花铜门,中门横额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字</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的碑位于天下为公陵门后面第二层平台上,碑亭以花岗石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为仿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墓碑高9米,重达几十吨,是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琢而成。碑文内容:正面自右至左竖刻三行鎏金碑文“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字为颜体,由国民党元老谭延闿书写 。碑帽为云纹,碑座为海浪,象征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比天更高、比海更深</p> <p class="ql-block">奉安纪念铜鼎位于南京中山陵第6级平台上,是1929年民国上海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而敬献的一对大型仿古铜铸器物,其鼎高1.5米,直径1.3米,鼎壁上铸有“奉安大典”篆字,古朴持重 。西侧铜鼎腹壁上留有两个弹孔,是1937年12月侵华日军炮弹所击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牢记历史,将遭破坏之鼎供游客参观,感触是五味杂陈</span></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不仅仅是孙中山的陵墓,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理念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山陵作为纪念碑和历史遗址,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中山陵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重要纪念建筑,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缅怀孙中山先生。惜乎中山陵最主要的墓室又在整修,无法一探室内布置,过去是可以看到墓室内情景的</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从山下至最顶层的墓室,肯392级台阶,分为8段分布,每段的台阶数并不相同,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反过来从上结下看,却只见平台而不见台阶,设计精妙</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音乐台位于中山陵广场东南部,1932年秋动工兴建,1933年8月建成,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主要用于纪念孙中山先生仪式时的音乐表演及集会演讲。音乐台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建筑融合中西式风格,兼具古希腊建筑特点与中国江南古典园林表现形式。我们那天去,虽未遇上音乐表演,但看到了成群鸽子此起彼伏地飞翔,场面一下子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牛首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是中国4A级旅游景区 。牛首山主峰海拔242.9米,面积近5平方公里,因山顶东西双峰相对峙恰似牛头双角而得名,民间又称“牛头山”,岳飞抗金故事里的牛头山即是此山。其属于宁镇丘陵西段南支,岩石由距今一亿四千万年前的晚侏罗世时火山喷发所形成。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植被丰富,四季都有美景。牛首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是佛教牛头禅宗的开教处与发祥地。南朝梁代佛教盛行,与清凉山、峨眉山并为圣道场地,唐代也是三大道场之一。这里还长期安奉着世界佛教最高圣物~佛顶骨舍利。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牛首山独占三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诗词400多首</p> <p class="ql-block">为了将牛首山打造成南京的又一张名片,南京政府投资约40亿元打造了牛首山佛顶宫等核心景区项目,气魄不可谓不大。对名声渐渐外扬的牛首山,觉得应该去看一下,乘坐景区内的大巴车直达佛项宫脚下</p> <p class="ql-block">换乘露天的自动扶梯上佛顶宫,省却了登山的苦恼</p> <p class="ql-block">自动扶梯分两段,上了一平台后可浏览一下平台处的风景,然后乘自动扶梯再上一平台,就到达了佛顶宫</p> <p class="ql-block">这些花草为佛顶塔前广场增添了美感与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到此一游式地打卡</p> <p class="ql-block">佛顶宫是中国首个建在废弃矿坑内的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克服了矿坑地形的限制,实现了在特殊场地上的独特建造。佛顶宫在设计上借鉴了传统佛教建筑的元素,如大穹顶像佛祖的袈裟,小穹顶犹如佛祖发髻 ,整体造型似莲花托起佛顶发髻的摩尼穹顶,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佛顶宫的设计体现了佛教文化以供养为主题,分为大小穹顶两部分,寓意外供养与内供养,大穹顶代表“戒定慧”三学中的“戒”,小穹顶代表“慧”,内部共九层,由禅境大观、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构成。建筑内部的禅境大观、舍利大殿等空间布局和装饰,体现了中式建筑注重意境营造和对称美学的特点,如千佛殿以红色、黄色和暗金色为主色调,空间呈穹窿状,平面为椭圆形,依照华藏世界的五方五佛来布局 。从远处眺望,佛顶宫的金色圆顶在一片绿色中闪闪发光,外观上具有一定的欧式华丽感</p> <p class="ql-block">此为舍利大殿的顶部,既展示了佛致文化元素,又扫除了一般佛教场所顶部较暗淡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从佛顶宫内观看佛顶塔,也是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佛顶宫的圆形走廊,设计精美</p> <p class="ql-block">佛顶宫地面层禅境福海中心有一尊全长7.5米的释迦牟尼卧像,这尊卧佛并非玉佛,是用青铜仿汉白玉质地打造。其周围是巨大莲花舞台,无演出时,莲花片收起,舞台变为公共空间;有演出时,莲花叶从地下升起,卧佛徐徐下降,呈现声光影电效果。该佛设置为自动360度缓慢转动状态,以利游客无死角地瞻仰</p> <p class="ql-block">佛顶宫内部展示了200多幅经文、楹联,110幅大幅面美术作品,还有大量木雕、石雕、铜雕和漆画等佛教艺术珍品,全面展示了佛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都是珍品,有的是仿制其他地方有名的佛教文化作品</p> <p class="ql-block">佛顶塔在牛首山东门附近,高近88米,九级四面,唐代风格建筑,第八层有全铜佛顶金刚钟,第九层如来殿供奉毗卢遮那佛坐佛</p> <p class="ql-block">平心而论,原以为牛首山是新造的景点,来后才知此地早在唐代以前已是佛教著名道场之一,绵延一千几百年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原因</p> <p class="ql-block">仪凤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南麓与绣球山之间,仪凤门北面即是阅江楼景区的南门。仪凤门坐东朝西。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因取有凤来仪之意得名,与钟阜门相对,呈龙凤呈祥形胜。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仪凤门曾一度被封堵达200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梁化凤为化解南明抗清名将郑成功围城之势,出其不意开通此门,1958年至1959年,仪凤门被拆除,2006年复建,两侧城墙重新连接 。独特位置与山势结合:是南京内城13门中唯一架两山而建的城门,北侧包狮子山南侧围绣球山,取尽地利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以地道炸塌仪凤门附近城墙,攻克南京</p> <p class="ql-block">南京阅江楼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明长城仪凤门旁的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现号称与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与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设想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欲修未成,仅打了地基并让宋濂写下《阅江楼记》后因多种原因停建,此地虽没楼,却明初大文学家宋濂所撰《阅江楼记》而名扬天下。直到2001年9月阅江楼才竣工,结束了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51米,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阅江楼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碧瓦朱楹、彤扉彩盈,屋顶采用黄色琉璃瓦,以绿色琉璃瓦剪边,廊柱、门窗呈土红色。它见证了南京的兴衰荣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朱元璋在此指挥伏兵击败陈友谅,为建立大明王朝奠定基础。众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相关的诗文歌赋,丰富了其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高52米,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外观4层,暗3层,共7层。平面成“L”型,主翼朝北,次翼面西,形成独特的犄角造型。屋顶犬牙交错,高低起伏,屋面采用黄色琉璃瓦,以绿色琉璃瓦剪边 。</p> <p class="ql-block">这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正反两面刻有朱元璋和宋濂撰写的《阅江楼记》</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北面,凭栏远眺,能看到远处的南京长江大桥(南京的第一座跨江双层大桥)</p> <p class="ql-block">在阅江楼记碑刻的后面,是明史金陵碑廊,用碑刻记载明史</p> <p class="ql-block">图为孙中山阅江亭,孙中山于1912年元旦,在总统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此期间上狮子山于此亭阅长江,因维修不开放,但未见动工</p> <p class="ql-block">图为古炮台,估计是后来所设,一个炮台怎么会仅有一门炮,哈</p> <p class="ql-block">燕子矶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临江街3号,与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和湖南岳阳的城陵矶合称为长江三大名矶,燕子矶世称万里长江第一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巡蹬道位于南京燕子矶公园内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登燕子矶,均由此台阶登顶,故而得名 。它是一条弯曲的小路,由石头砌成台阶,共181级,没有扶手,台阶两边种植了青草。古代帝王身体还是可以的,蹬道虽有点陡,但仍坚持自已蹬步,没有乘滑杆或其他物品上矶</p> <p class="ql-block">燕子矶的枫叶🍁红了,登矶心情舒畅</p> <p class="ql-block">燕子矶御碑位于南京燕子矶公园的矶顶御碑亭中。御碑正面是乾隆御书的“燕子矶”三个行书大字,背面及两侧是乾隆于辛未年(1751 年)、丁丑年(1757 年)、壬午年(1762 年)三次游燕子矶所赋之诗 </p> <p class="ql-block">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燕子矶因其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得名燕子矶,燕子矶在古代是重要的渡口 。清初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时,均在此泊舟。现在历史古迹有南巡蹬道、乾隆御笔燕子矶碑、陶行知劝诫碑、酒樽石等 。矶下惊涛拍石,汹涌澎湃,是观赏江景的好地方,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此次因时间所限,四十年前来时曾到达矶之上方,看到矶下长江水流湍急</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劝诫碑位于南京燕子矶景区内,当年陶行知在燕子矶附近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时,听闻很多年轻人因生活困苦、看不到希望而到此跳江轻生,于是在木牌上写下“想一想”“死不得”等字,并附上劝诫话语,竖立在燕子矶头。两块木牌上的文字,一块写着“人生为一大事来,应当做一大事去。你年富力强,有国当报,有民当爱,岂可轻死”;另一块写着“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与其为个人的事投江而死,何不从事乡村教育,<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中国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努力而死呢”。</span>后燕子矶公园于1993年以陶行知生前手迹集字新刻了“想一想死不得”石碑,作为对陶行知先生这一善举的纪念,石碑正反两面,一为警句,另一为说理。石碑经久耐用,若干年后也可成为文物</p> <p class="ql-block">看了警句有收获,哈</p> <p class="ql-block">酒樽石位于南京燕子矶公园内御碑亭旁,其形状似古代饮酒器具酒樽,故而得名。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官场失意,漂流至燕子矶,登上矶顶后,欲以石为樽,长江为酒,痛饮长江,并挥毫醉书“吞江醉石” 后人将李白所题字刻于巨石上,便成就了这一景观。李白也可算个旅游达人,在其那个时代,交通工具还很原始,然很多地方都留下李白的是跡。不知是李白听闻该地有一游的需求,还是该些地方(现称景点)因李白的到来而传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燕子矶江滩遇难同胞纪念碑,位于南京燕子矶公园内东首,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此将5万多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和难民围禁并用机枪射杀,当时5万多尸体堆积如山,血染江水成红色,惨不忍睹,国难世仇不敢忘</p> <p class="ql-block">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面栖霞山中峰西麓,是汉传佛教重点寺庙。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 年)南齐时由明僧绍捐宅为寺,最初名为“栖霞精舍”。隋朝时吉藏在此创立中国佛教三论宗,梁朝时僧朗在此弘扬三论教义,被尊为江南三论宗初祖。唐代与灵岩寺、玉泉寺、国清寺被并称中国佛教“四大丛林” 多处文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明征君碑、舍利石塔和千佛崖。栖霞寺于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成立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1988年栖霞寺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明征君碑及千佛崖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明征君碑位于山门前碑亭内,为纪念明僧绍所建,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碑立于唐朝上元三年(676 年),全名“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碑高 2.74 米宽 1.31 米,厚 0.36 米。由唐高宗李治撰文,通篇四六韵文,后用十首铭词结束,记载了栖霞古寺的来历,称赞了明僧绍舍宅成寺的义举。唐代书法家高正臣书写,笔法俊逸清秀,刚柔有致,字体结构与《圣教序》相似。碑材为距今 2.8 亿年的海百合茎和中国孔珊瑚等浅海动物化石,表面有 22000 多个梅花状斑纹化石。该碑文、事、书与材均是稀世珍宝,保护得也很好,不仅用亭子,还用围栏阻隔,化了心思</p> <p class="ql-block">明镜湖,湖水清澈,周围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湖中有湖心亭,通过九曲桥与岸边相连,造型别致,是游客休息、赏景和拍照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寺庙主体建筑东西走向,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藏经楼、舍利塔等 。寺前亭内有明征君碑,寺后有千佛岩 。山门的正中间是一座大门,两旁各有一座小门,象征着佛教的“三解脱门” 。弥勒佛殿内供奉弥勒佛和韦驮天王,两侧侍立四大天王 。毗卢宝殿正中供奉毗卢遮那佛,佛像左右分别侍立梵天、帝释两位天王 。藏经楼楼下为法堂,楼上珍藏大量佛教典籍 </p> <p class="ql-block">栖霞寺舍利塔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麓的栖霞寺东。它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 年)后于隋朝仁寿元年(601 年)复修为五层方形木塔,唐武宗时遭废,原塔倒塌,现存石塔系五代南唐(937-975 年)重建。该塔为密檐式,五级八面,通高 18 米,全用白色石灰岩石砌造 。塔座 3 层,自下而上为基座、须弥座和仰莲座,基座平面雕刻龙、凤等纹饰,须弥座转角处雕力士和立龙,柱间浮雕释伽牟尼“八相成道图” 。塔身 5 层,每层出檐深远,檐口呈曲线,第一层较高,八面转角有倚柱,东西两面浮雕文殊、普贤像,南北两面雕石门,其余四面雕天王像,二至五层各面雕两座圆拱状石龛,龛内浮雕坐佛 。塔刹 5 层,各有莲花雕饰 。其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也是中国佛塔艺术的精品之作,代表了南唐时期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1988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栖霞寺千佛崖石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承上启下:其开凿于南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逐渐形成,比龙门石窟早17年,是南朝规模最大、绵延最久的石窟寺遗存 。反映了从南朝到唐、宋、元、明等不同历史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承与演变。造像风格早期受印度犍陀罗艺术和秣菟罗艺术影响,具有秀骨清像的特点,佛像面容清瘦、体态修长;到唐代则变得丰满圆润,展现出大唐盛世的雍容华贵 。石窟中的佛像、飞天、力士等形象与自然山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画卷,在全国石窟中极为罕见 ,是中国唯一的南朝石窟,正因为古老且稀缺更显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栖霞寺地位崇高,怪不得香火特旺,是个好去处。</p><p class="ql-block">平心而论,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值得回顾,只叹时间有限,只能就此一瞥,罢了,有机会再来金陵</p> <p class="ql-block">制作本拙作时,借用了驴友的图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不再一一列明,不到之处,欢迎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驴友及美友的关注与点赞,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