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祠|海南第一人文景观

阳光依旧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说走咱就走》(144)</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多次踏足海口,却未曾造访五公祠。直至2024年12月12日上午,终得以弥补这一遗憾。五公祠,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b></p> <p class="ql-block">广义而言,五公祠是“一代文宗”苏东坡被贬至琼州,寓居金粟庵并“指凿双泉”后,宋、元、明、清及民国近千年间,不断在其遗迹周围增建、重建而成的一组古建筑群。这些建筑群以五公祠为核心,见证了海南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狭义而言,五公祠是清朝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为纪念唐代和宋代时期被贬谪至海南岛的五位历史人物而建造的“海南第一楼”及其附属设施。“五公”指的是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大臣李纲、赵鼎、胡铨以及南宋时期的李光。这些建筑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海南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五公祠位于海口市琼山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景区。占地70余亩,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保存完整,深受岭南文化影响,具有鲜明的海南地域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踏入五公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公祠陈列馆。</b>古色古香的建筑,红色圆柱,黄色琉璃瓦,精美的花纹装饰,尽显高雅华贵。</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由十个固定展厅和其他临时展厅组成,“五公史迹珍藏文物展”“海南历史文化名人展”等展览,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出陈列馆下台阶,左侧有一处名为“济泉”的泉水。据记载,民国四年(1915年)琼崖道尹朱为潮在修建五公祠道路时,偶然掘得此泉,与浮粟泉“天然相对,淄绳交济”,因此命名为“济泉”。济泉井的西坡上,石碑刻有朱为潮题写的草书“济泉”二字,笔力遒劲,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与济泉相对的东面,有一座名为聚贤亭的亭子。亭子飞檐翘角,古朴典雅,是文人雅士聚会之所。</p> <p class="ql-block">站在聚贤亭前向北望去,一座门楼上书“琼台胜境”四个大字,气势恢宏。穿过门楼,便进入了古迹区。</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数百米,东侧有一座牌坊。牌坊呈一门三洞牌楼式,飞檐挑角,檐下立一周白色方石,酷似外伸的斗拱。额坊上镶嵌有一块横长的石匾,匾正中横刻隶书“以景以娱”四字,可见这里的景色多么迷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牌坊对面是“苏公祠”。</b>苏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是明学使戴嬉为纪念苏轼而建。光绪十五年(1889年)朱采督建五公祠时重建,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苏公祠由山门、庭院和祠堂组成。山门也是整个五公祠古迹区的主入口,庭院宽阔,院中有清代至民国时期栽种的鸡蛋花树、罗汉松等古树,绿意盎然,古韵犹存。</p> <p class="ql-block">苏公祠的南侧有门,从这里拾阶而上,眼前豁然开朗,高高且宽敞的台地上便是著名的“五公祠”。</p> <p class="ql-block">五公祠,又名“海南第一楼”,为纪念唐代的李德裕、宋代的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五位历史名臣而建。雷琼道台朱采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主持重修苏公祠的同时督建五公祠,使之成为海南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该楼坐西朝东,宽17米,深13米,通高11.5米,是一座木质结构、单式斗拱的古建筑,共二层。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铁,其梁柱、椽、檀等交接部位,全都用榫卯扣合,互相牵拉,非常牢固,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此楼之所以被称为“海南第一楼”,不仅是因为它的建筑工艺精湛,更因为它奉祀的五位先贤心怀家国,忧国忧民,正气凛然。尽管身处逆境,他们仍不失志,为海南人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促进了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功德无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海南第一楼”的南侧有座“学圃堂”,北侧有“观稼轩”,三者呈“品”形布局,均是清朝光绪十五年雷琼道台朱采督建。</b>学圃堂曾是海南选拔优秀学生学习经史词章的地方,聘请浙江名士郭晚香讲学,力图振兴海南的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观稼轩,原名观稼亭,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琼州知府贾棠重修明代建筑食源亭时改称。光绪十五年雷琼道台朱采移建观稼亭于五公祠右侧现址,改称观稼轩。民国四年(1915年)初夏,雷琼道台朱为潮重修时改为今名。这里不仅是纪念苏东坡的场所,也是海南文人学子品茶赋诗与进行学术交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海南第一楼”的前面和左右两侧分别立有“五公”的塑像,个个气宇轩昂,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苏公祠的北侧也有个门,从这里向北分别是两伏波祠和洞酌亭。</b></p><p class="ql-block"><b>两伏波祠</b>是为纪念西汉的路博德和东汉的马援两位伏波将军而建。他们在平定岭南、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祠内供奉有两位将军的雕像,展示了他们的英勇形象和历史功绩。</p> <p class="ql-block"><b>洞酌亭</b>是纪念苏东坡的一处景观。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海南前往儋州时,曾借寓此地,并“指凿双泉”。三年后他奉诏北还又过此地时,应陆太守之邀为泉上小亭命名“洞酌亭”,并赋诗一首,留下了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里就是苏东坡当年“指凿”的“双泉”之一——浮粟泉。</b>当时苏东坡看到附近居民饮用护城河水,感到不卫生,经过勘察后,他指出此地可开凿双泉。居民依言而行,果然挖出两口井。其中一口泉水浊,名为“洗心”(已湮没);另一口泉水清,因常浮小泡,状似粟粒,故名“浮粟”。自浮粟泉开凿以来,泉水清冽甘美,泉源旺盛,历经九百多年,泉水不溢不竭,被誉为“海南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自苏轼“指凿双泉”留存遗迹以来,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历代不断在其周围增加建筑,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五公祠古建筑群。五公祠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海南历史文化的象征,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五公祠融古建筑、古遗址、园林于一体,素有“琼台胜境”、“瀛海人文”和“海南第一人文景观”的美誉。它记载了海南近千年的历史沧桑,是海南文化遗产最集中、文化内涵最丰富、历史底蕴最厚重的名胜古迹,是全面了解海南历史、政治、文化、民俗变迁和发展的窗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