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55启程,原本只是随性的计划,因高速临时改道,提前下高速,不经意间,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未及午时,车辆驶离章丘高速出口,沿着经十路向市区方向行进,途经朱家峪,临时决定拐进去,吃个午饭,顺便游览一下朱家峪。</p> <p class="ql-block">朱家峪,一个镶嵌在群山怀抱中的古老村落,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临广袤平原,仿佛置身于一把巨大的太师椅之中。村北的峪口大门,被称为礼门,如今已修缮一新,成为景区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虽不高大,却透出一种古朴的韵味。两位年长的保安守候于此,似乎游客并不多,或许是因为天气寒冷的缘故。然而,步入其中,却发现里面别有洞天,游人络绎不绝,几家餐馆门前更是宾客满座。这些餐馆的招牌菜皆为柴火鸡,或炖汤,或炒鸡,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价格亲民,45元一斤。我们选择了“古村第一家”,点了半只炒鸡,等待了半个小时,终于品尝到了这道美味。鸡肉紧实鲜美,远胜市场上的养殖鸡,物超所值。</p> <p class="ql-block">享用完美食,我们沿着村内的道路一路前行,直至尽头再折返回来。整个过程中,古村的保护状况令人赞叹。这里不仅有女校、山阴小学,还有进士第,每一处建筑都修缮得十分完好。这些古老的建筑见证了朱家峪的历史,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朱家峪的历史源远流长,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明初,朱良盛家族自河北枣强迁至此地,因与朱元璋同宗一脉,遂将村名改为朱家峪。朱家峪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格局,依山就势、梯形分布,石块砌墙、青石铺路,展现出古朴的魅力。作为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和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朱家峪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p> <p class="ql-block"> 这座礼门和寨墙,相传是为了抵御匪患、保护村民安全而建。19世纪中期,村民们在村西北的雁落山和村东北的东山之间,筑起了一道长达1公里、高3至5米的石圩,中间设有东西两个圩门,门楼上建有瞭望台和箭垛口。石圩内还有第二道防线,墙体用青石筑成,设有东、中、西三座哨门,戒备森严,彰显出村民的智慧与勇气。</p> <p class="ql-block">穿过礼门,沿着泛着幽光的山石古道和石桥,可以漫步于一座座石砌老屋之间。推开一扇扇斑驳的黑漆大门,仿佛走进了一个个久远的故事。从房前屋后沉睡已久的石碾、石磨、石臼、石缸、古井,到墙上镶嵌的拴马石,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朱家峪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与江南那些富豪云集、雕梁画栋的古镇和古宅相比,朱家峪显得更为朴素而天然。这里没有奢华的气息,也没有过多的脂粉气。作为典型的北方山乡,村民们自古生活简朴,建筑多以石料为主,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朴之美。尽管朱家峪曾出过一些名门望族和书香世家,但他们并不追求排场,院落布局巧妙,充满了书卷气。村中的祠堂、楼阁、圩门等建筑体量不大,巧妙地掩映在绿树和山石之中,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逍遥之感。</p> <p class="ql-block">与江北其他村庄不同,朱家峪的房屋布局并非传统的坐北朝南、方方正正,街巷也不横平竖直,而是顺应地形、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一条条蜿蜒起伏的山径和古道,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从第一道礼门开始,便是明代始建、清代复修的约300米长的进村古道。当年,朱秉忠、朱秉刚等人带领村民,历经艰辛,整修道路。山石铺就的古道中央,嵌有两排大块青石,形似铁路,村民们形象地称之为“双轨”古道。</p> <p class="ql-block">朱家峪自明代建村以来,历经六百余年的风雨,至今仍完整保存着明清风格的建筑。这里有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古祠、古校、古桥、古道、古泉等近两百处古建筑,上百座古民宅,99座石桥,66处井泉,10余座庙宇。其中,被誉为“世界立交桥原型”的康熙双桥和“古代交通先驱”的双轨古道尤为著名。此外,文昌阁、关帝庙、朱氏家祠、坛桥七折等景点也各具特色。因此,朱家峪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