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徒步北京二环,路过古观象台,遂前往参观。</p> <p class="ql-block"> 古观象台,原名观星台,为元大都城东南角楼修建而成。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裱褙胡同2号,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皇家天文台,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持续天文观测近500年,积累了大量的天文科学资料,为人类的天文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观象台为砖砌高台建筑,上窄下宽,平面呈方形,台基中部黄土夯筑,底部边长24.6米,台基高为14.25米,总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东侧连接城墙,台顶平面高出城墙约3米,看上去高大雄伟。</p> <p class="ql-block"> 劵门洞门额石刻“观象台”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古观象台文保石碑</p> <p class="ql-block"> 由台西侧和北侧两条马道登台。</p> <p class="ql-block"> 台上南、西、北三面陈列着八件古老的大型铜制观察气象的仪器。</p> <p class="ql-block">玑衡撫辰仪</p><p class="ql-block"> 制于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主要用于测定真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p> <p class="ql-block">天体仪</p><p class="ql-block"> 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出没的时间和方位,以及求任何时刻天体的地平高度和方位角。是可以演示星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的仪器。</p> <p class="ql-block">黄道经纬仪</p><p class="ql-block"> 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黄经差,黄纬和二十四节气。</p> <p class="ql-block">地平经仪</p><p class="ql-block"> 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方位角和地平经度。</p> <p class="ql-block">地平经纬仪</p><p class="ql-block"> 制于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方位角和地平高度。</p> <p class="ql-block">纪限仪</p><p class="ql-block"> 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可用来测定60度以内任意两颗天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p> <p class="ql-block">赤道经纬仪</p><p class="ql-block"> 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真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的草坪上立有一尊沈括雕像,还有几块反映天象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沈括(公元1031-1095年)</p><p class="ql-block"> 中国宋代科学家、天文学家。创作了北宋时期重要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在司天监工作期间,改制了浑仪、浮漏、圭表等天文仪器,开创了简化浑仪的方向。根据二十四节气制定了一种纯阳历,即《十二气历》,便于指导农业生产。</p> <p class="ql-block">古碑石刻</p> <p class="ql-block">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古老的天文仪器~这座世界著名的古观象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