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袒儿”

燕风

<p class="ql-block">许慎“说文解字”中对“袒”的解释为“衣缝解也”,辞海中“袒”有两解:“1、袒露。2、庇护;拥护”。而辞海中的“老”、“袒”两字的词注中均无“老袒”一词,可见“老袒”应为方言词汇。其词义含有“没见过世面,看见什么都新鲜,或者什么都不懂”的意思,有取笑、蔑视的成分;有可能与日常用语中的“棒槌”是近义词。</p><p class="ql-block">姑且不论这一词汇产生的年代和背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词汇的广泛流行(特别是城市人经常用到),我想这可能与天津相声大师级演员高英培和范振钰的相声《老袒进城》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老袒”一词可能就是以京津地区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的方言词汇(不知道南方人那一时代是不是经常用到这个词汇)。</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中期起至今,做为农民孩子的我(这时只能称作农民的孩子还不能成为“老袒”的孩子,源于父母在我到大城市求学时还没有被称为“老袒”的机会,因为他们没有进过大城市啊!),在大城市学习、工作、生活了二十几年,经历了“老袒”一词的鼎盛及其词义转变。</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使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孩子进城求学的机会大大增加,农民进城进入了第二次高峰(第一次应该在建国后某个年代,具体时间作为未经历者不作论断),本人就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有幸成为“老袒”一族的,经历了被称作“老袒”感到不舒服、到坦然接受、再到会说“老袒”的过程(我想每个像我一样的“老袒”都会有此经历的)。</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会说“老袒”绝不是对我的农民父母兄弟姐妹说,而是同学相互之间对某一事物无知的相互戏虐的玩笑称谓,或是对自己在某些方面知识无知的自嘲,亦或对大城市的朋友们把麦苗当成韭菜等农业知识欠缺的玩笑。但仅仅是偶尔用之,因为那时我从骨子里厌恶“老袒”这个词汇。有上述情况出现,我更喜欢用“棒槌”这个词,因为“棒槌”这个词非常中性,仅含戏虐玩笑的成分,没有“老袒”这个词中蔑视的成分。</p><p class="ql-block">学习生活结束,又有幸能够留在了大城市,也就继续着被称作“老袒”的荣幸。还好单位中像我这样的“老袒”占绝对的优势(差点赶上我国人口的汉族的比例,在大城市里这样的单位少见啊)、并且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所以工作中彼此称作“老袒”时候应该用绝无仅有来形容。听到一声,就跟城市里听猫头鹰叫声一样稀罕刺耳。</p><p class="ql-block">现在,过四十而不惑,早已从当初对“老袒”一词的厌恶,变成了喜欢。尽管在自己从事的专行业里,每个人都有所擅长,但出了自己的专业,肯定是“老袒”。比如说“博客”吧,申请了好长时间,仅发过一篇日志还是引用,这片日志可是首篇,这不是“老袒”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到了今天,农村的猫头鹰叫声都少见了,城市里“老袒”声也就几乎绝迹。这偶尔听到的一声绝不仅仅是针对农民朋友,即使是针对也仅仅是“农民工”朋友们在某些方面给城市人造成了某种压力而发出的不满的又无可奈何叹息,绝无以前蔑视的、戏虐的成分。</p><p class="ql-block">现在,无论是发明了“老袒”这一词汇的人,再到说《老袒进城》的高英培和范振钰两位老先生,谁也不会想到现在这一词汇的词义的转变。在百度搜索栏里敲入“老袒”一词,搜到相关网页2000余篇。他们能够想到搜出的首篇是一篇“洋老袒”的网络日志“外国老袒儿进中国”吗?这一篇日志足以说明“老袒”词义的转变。</p><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现在“老袒”一词从那个时代特指对城市生活的新鲜无知的进城农民,正在逐渐的向着指对某些方面不了解的人或人群,已经渐无特指含义,这是中国农民的进步,更是中国社会的进步。</p><p class="ql-block">退一步讲,城市人和农村人不都有着共同的刀耕火种的祖先吗?</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不是全才,每类人群都有其无知的一面。</p><p class="ql-block">其实,每个人都是“老袒”,不论你是“圣人”,亦或是“皇帝”。(作于2007年,首发于早已消失的某博客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