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梅花诗意图 宋 岩叟(待考)<h3>历史上,梅兰竹菊画法是所有画中国画的人必须掌握的,哪怕是山水、人物画家,都会画<strong>梅兰竹菊</strong>。例如“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对梅兰竹菊的画法都非常熟练,其中倪瓒的竹子画的非常轻松、飘逸,吴镇笔下竹枝挺近。后来“吴门四家”的沈周、仇英、唐寅、文征明都有着极强的功力。文征明的兰竹文气十足,堪称此类题材中的高手。</h3></br> 元 倪瓒 春雨新篁图这说明,<strong>中国画家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对梅兰竹菊的训练,尤其是文人画兴起后,此类题材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strong>潘天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很深、很透,所以他在中国画教学处境艰难时,非常强调梅兰竹菊的训练。 <h3> 陈半丁 月夜梅花</h3></br>中国画家进行梅兰竹菊训练,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成为专门的梅兰竹菊画家。<strong>梅兰竹菊四种题材,基本上涵盖了中国画所需要的笔墨类型的基本的结构形式,其笔墨技巧也能够集中代表各种画法。</strong>画兰,在中国画里最难,其次是竹,李苦禅常说“<strong>一世兰,半世竹</strong>”。兰竹训练不是简单要求会画兰竹这一题材,而是借此深入理解中国画笔墨组合中空间布白关系,其目的就是过笔墨功夫这一关。怎样能说明笔墨基本功过关了呢? <strong>要求一下笔,笔法的“起、行、收”都完成的很好,哪怕画一片竹叶、一根兰叶都要求有“起、行、收”的运笔过程。</strong>兰竹创作中,不只孤立的看某一笔画的好坏,还要看整体的笔势结构和大势,但是一笔的质量最为重要,它关系到作品质量的高低。 潘天寿 湘江风竹画兰,一笔一叶,一笔成形,兰叶的交织也就是笔线的交叉组合。为避免交错混乱无序,聪明的中国画家,在长叶的交错中找了交叉规律,创造了写兰的基本程式,即交凤眼、破凤眼和鲫鱼头的基本笔墨结构,然后把这些结构再加形成比较复杂的画面了。 兰花的笔墨结构或比竹子还要简,却更难。破凤眼结构两边还可以加两笔辅助笔,即短兰叶。辅助笔可加可不加,比如画一个破凤眼,旁边再加一个鲫鱼头,然后在两边各加一笔辅助,也就够了。可以借用“辅助笔”;画的多,还可以互借互用,辅助笔在创作中起到调节作用。以上就是大致的兰叶笔墨结构,比较简单,但难在兰叶的画法,兰叶的长短、粗细变化、方圆变化、起收笔的方向、收笔的尖与秃等,都不能相同。 郑板桥 幽兰图画兰叶时,比较难的是收锋,他既要有力度,又要有出去的势,而且要注意叶与叶之间的形要有区别。 潘天寿 空谷幽兰画兰叶线条强调书法用笔,也可以把藤类或木本类的线条质感都包括在里面,要求线条用笔的方向、力度、弹性感觉变化多,这种多变化通过画兰叶、兰花的训练可以解决。 李苦禅 兰石双鸟<strong>画兰竹的毛笔选择也有讲究。</strong>开始训练兰竹最好是用兰竹笔来画。硬毫、兼毫如“白云”等都可以,硬毫,因其坚挺,以便于掌握笔性。兰竹笔比一般的笔杆要长一点,因为要充分发挥挥洒的幅度。画兰时,要注意兰草的基本特征。叶要挺键,绰约有姿,这决定了用笔方式。中国画遵循一笔的造型观念。第一是用线,先画兰叶;第二是笔墨结构,交凤眼、破凤眼、鲫鱼头的组合形与势,包括用笔起、行、收三阶段。 吴昌硕 兰石图画兰主要看叶子,花也不能忽视。兰花结构也是破凤眼,用笔也一样,要注意藏锋。 吴昌硕 金错刀写竹,是中国画笔墨形态及结构技法最为讲究的品类之一。笔墨结构因竹而殊,笔笔见功夫,枝枝叶叶讲理法。 潘天寿 墨竹<strong>中国画中画竹之法有二:一是以线双勾法,工笔画多用,写意画亦有之,谓之“画竹”;二是以线并加没骨,以墨为主的画法,谓之“写竹”,也叫“墨竹”。</strong>竹竿,一笔成一节,节节而为之,则一竿立也。论写竹笔法,执笔要正,指握笔杆上端,利用笔杆的长度,增加挥洒幅度,发挥自由度、力度和竹竿的弹性。写竹者各具特长:吴镇竿枝圆厚挺劲;石涛刚柔并济,舞动风雨;郑板桥挺拔刚直,凌空晴姿,不禁风雨。写竹主竿用笔中锋圆挺,笔线中心的笔锋,却由于起、收的笔法,将笔画的中心线呈拉长了的“S”形,这便使一节竹竿有了动态弹性,节节连贯,竹竿就有了筋骨。 吴昌硕 竹 写竹叶,笔法如楷书一撇,所以叫“撇叶”。撇叶笔墨要饱满,用力靠臂和腕,不能用手指扒拉。入笔藏锋,按下即叶肚出,方可同时提笔,收锋回到原起点上空,一竹叶即可完成,随即往第二叶落笔。竹叶有一个核心点,起笔都在经过核心点,一般一组竹叶着笔也不能直接交在这个核心点上。第一笔是竹叶子的长势,决定主势,收锋然后回到原来的起笔点上空,第二笔即由次点出发,第二笔收锋后也如前及时回到原起点上面,依次完成这一组叶的组合为止,这就是一组叶的单元笔墨结构。 明 文徵明 墨竹图撇竹叶一定要挺劲,用笔不能打弯,竹叶的形态以健力为主。画成组的竹叶时,收锋后再回到起点,连续往复,笔势贯穿,连绵不断,空中行动如写行草书,即为“一笔书”“一笔画”之理。<h3>调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蘸水,刮去笔上多余的水分,然后蘸重墨;还有一种是洗完笔,先蘸浓墨,然后笔尖在水面作“蜻蜓点水”状,形成墨色的浓淡变化。</h3></br> 明 徐渭 竹菊图 辽宁省博物馆 石涛 兰竹图<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吴昌硕 兰花 吴昌硕 梅菊图 通过对梅、兰、竹、菊画中笔墨程式和审美内涵的研究实践,在练“技”、练“气”、练“意”的过程中得到“人格”“艺格”,由技进道又由道进技地反复提升,带动对民族文化艺术最高境界的顿悟。<strong>历代经典梅兰竹菊赏析</strong>王冕 墨梅 梅竹寒禽图 宋 林椿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墨梅图 元代 王冕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墨梅图轴 明 王谦 梅花图 清代 汪士慎 明 王谦 《卓冠群芳图》 上海博物馆藏<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清 汪士慎 《梅花图》 上海博物馆藏<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清 八大山人《梅花图》 清 石涛《梅花图》 清 恽寿平 《五清图》<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王雪涛 兰花<h3> 齐白石 兰花</h3></br> 朱自清 兰花 溥佐 兰花 俞致贞 兰花 启功 兰竹图 张大千 兰花 吴湖帆 兰花 潘天壽 兰花 陆抑非 兰花 李苦禅 兰花八哥 黎雄才 兰花 五代 徐熙 《雪竹图》上海博物馆藏 南唐 李坡 《风竹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h3> 北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h3></br><h3> 北宋·赵昌 《竹虫图》 </h3></br><h3> 南宋·梁楷 《六祖斫竹图》</h3></br> 元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h3> 元 赵孟頫 《窠木竹石图》</h3></br><h3> 元·倪瓒 《竹枝图》 </h3></br><h3> 清·郑板桥《清风疏竹图》</h3></br><h3> 明·徐渭 《菊竹图》</h3></br><h3> 菊丛飞蝶图 南宋 朱绍宗</h3></br><h3> <p class="ql-block">五色菊花图 清 恽寿平(1633-1690)</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1864-1957)</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EzNDEyNw%3D%3D&mid=2657196754&idx=7&sn=14eac86302f4c9783216614f55a4df38&chksm=80cd8bc6e15f4659083c2593d1fd40d2b963bbe6d747f8dbfa4734bef104504b824f971ba67f&scene=27&sid_for_share=99125_3"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