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

老狼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学术的繁荣都发生过重要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如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书院主管人员的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兼作皇帝的侍读,“以质史籍疑义”。此外,唐代有些私人读书讲学之所,也称为书院,如:皇书院,在江西吉水县,唐通判刘庆霖建以讲学;松州书院,在福建漳州府,唐陈与士民讲学处;义门书院,在江西德安县,唐义门陈衮即居左建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梧桐书院,在江西奉新县, 唐罗静、罗简讲学之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书院盛于宋初。唐末五代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官学废弛,教育事业多赖私人讲学维持,宋初的统治者仍在忙于军事征讨,无暇顾及兴学设教,于是私人讲学的书院遂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影响极大、特点突出的教育组织。宋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说:“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宋初最著名的书院,除公认的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之外,还有茅山、石鼓等。这些书院一般是由私人隐居读书发展为置田建屋,聚书收徒,从事讲学活动;设置地点多在山林僻静处,后世认为这是受了佛教禅林精舍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和教学经验,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珍贵遗产,其影响已遍布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至今在这些国家仍有不少书院,而且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代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为了展现中国文化教育的悠久历史,于1998年4月29日发行的,志号为1998-10的特种邮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代书院》邮票全套4枚,分别描绘了宋代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书院的外观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应天书院》(4-1)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因应天书院建于平原闹市,不断遭受兵灾战乱之祸,历尽黄河水患灾害,虽几经修整,但终难保全,现仅存月牙池、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由于书院已基本无存,设计者便依据当地有关部门的复原规划图进行再创造,以全景构图,包括牌坊、大门,形成了一种院落的感觉。为了表现环境气氛,设计者又从宋代古画《清明上河图》中“移植”了两棵树到书院大门外,营造出了春天树木朦胧发芽、中原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景。整个图案突出表现了应天书院闹中取静,古朴沧桑,有浓重的历史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嵩阳书院》(4-2)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设计者只选取了嵩阳书院大门的局部,采用特写手法,突出展现出了门楣上的“嵩阳书院”匾额。从大门向里望去,隐约可见傲然挺立的汉柏和一层白白的积雪,既表现出了北方书院的特色,也能够让人联想起程门立雪、十年寒窗的苦读故事,使书院显得古色古香,隐秘幽深,富有一种力度和英武之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岳麓书院》(4-3)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设计者采用中景手法,以岳麓山为背景,突出展现了书院大门,画面中带上了书院精巧的屋檐、花窗,那白墙灰瓦、绿竹远山,既表现出了岳麓书院风景秀丽的特色,又富有一种兴盛之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白鹿书院》(4-4)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设计者采用近景手法,围绕着“白鹿书院”的大门,有松树,有南方的芭蕉,有庐山的杉树,既点明了南方的地理环境,又具有幽静秀丽之美。透过敞开的大门望去,有碑右,有紫藤,院子里幽深、安宁,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施教活泼的氛围,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9年11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名为《古代书院(二)》的特种邮票,共包含四枚邮票。石鼓书院、安定书院、鹅湖书院和东坡书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石鼓书院》(4-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石鼓的蒸水和湘江汇合处的石鼓山,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约1200年的历史,比岳麓书院的历史还要悠久。时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书院屡经扩建修葺[qì],韩愈、周敦颐、朱熹、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经过多次扩建重修,石鼓书院成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6年4月,衡阳市正式决定重修石鼓书院。重修石鼓书院工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石鼓山上的仿古建筑群,主要有唐宋时的大观楼、合江亭、武侯祠、李忠节公祠、书舍、石鼓书院山门;二是石鼓山下的桥亭和广场等附属建筑、禹碑亭、石拱桥、石鼓碑廊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安定书院》(4-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位于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内。南宋宝庆二年(1226),由知州陈垓在北宋教育家胡瑗讲学旧址创建,也称胡公书院、安定讲堂,为江苏省内最古老的书院之一,也是江苏省泰州中学的根基。主建筑为蝴蝶厅(外形似蝴蝶,故名)。书院西侧有960多年的古银杏一株,枝繁叶茂,传为胡瑗[yuàn]手植。高远而博大,精深而亲切,古老而鲜活,泰州诸多遗存中,安定书院最为厚重,最有智性,又最具怀古追圣的震撼。高远而博大,精深而亲切,古老而鲜活,泰州诸多的遗存中,安定书院最为厚重,最有智性,又最具怀古追圣的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鹅湖书院》(4-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鹅湖山北麓,原鹅湖寺西侧,与吉安白鹭洲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齐名,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在此聚会讲学,因此有旧名“四贤祠”。淳祜[hù]十年(1250),朝廷命名为“文宗书院”。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时,称“鹅湖书院”。鹅湖胜迹,名闻天下,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诗人墨客、一代名流前来寻踪探胜。宋代的陆游、辛弃疾,明代的杨廷麟,清代的蒋土铨[quán]等,都曾有鹅湖之行,并留下了他们的文词和诗篇。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对,门额题为“穷理居敬”,联语为“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书院建筑背山面畈[fàn],占地约五千四百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坡书院》(4-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离现儋州市政府所在地那大镇四十多公里,是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谪[zhé]臣苏东坡而建于北宋(1098年),后经重修,明代(1549年)更为现名,古时候是儋州府所在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南历史文化资源的一颗明珠。东坡书院为历代儋州最高学府,培养了不少人才,成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书院大门轩昂宏阔,院里古林幽茂,群芳竞秀。载酒亭、载酒堂等建筑古色古香。东坡书院坐北朝南,院门轩昂宏阔古雅别致。门上横书“东坡书院”四字,为清代举人张绩所题。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檐州州守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一座房屋,既可作苏东坡及其少子苏过的栖身之处,也可作为以文会友的地方,苏东坡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堂”。清代,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书院旧址虽已经历了九百年的风雨侵蚀,但当地人民出于对苏东坡的怀念仰慕之情,几番修建、扩建,现在东坡书院已完全恢复了当年风貌,成为颇具规模的旅游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