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烛光未灭,师魂永存</p><p class="ql-block">——缅怀三位英年早逝的科学老师</p><p class="ql-block"> 江南一楼</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如同夜空中流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美丽的瞬间,让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在我心中,曾有这样三位曾经与我共事的科学老师,他们中的两位姓楼,一高一矮,还有一位姓俞,中等个子。高个子的楼老师名叫楼顺良,是2005年我刚调到歌山一中工作第一年的同事。本来我们之间并无交往,除了知道对方姓楼之外,互相之间并不认识。</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36岁,经人介绍调入歌山一中工作,被安排当班主任并教两个班的语文。而教科学的楼顺良老师大概比我大了十来年,兄长一样的年纪。然而命运对我来说,几乎每一步都充满坎坷。因为那年开学不久,我在一个周末骑摩托车回家的路上,不慎被一辆过往的大货车刮蹭了一下,结果导致我的摩托车翻倒,人也摔出去老远。后来在过往行人的帮助下,把我送到了医院。至于那辆肇事车早已经离开了现场,而那时路上还没有安装监控,所以只能不了了之,自认倒霉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来,或许那个货车司机可能根本没有想到快速行驶中会刮蹭到路边的行人或者车辆。又或许知道刮蹭到了行人或者车辆,但是因为害怕,就一踩油门逃走了。不管怎么样,这件事就只能自己解决。</p><p class="ql-block"> 我被送到医院后,经过检查,发现除了手臂有擦伤外,还发现右侧膝盖骨骨折。医生建议至少住院休息一个月。然而在那个以事业为重的年纪,由于担心自己摔伤影响学生学习进度的我,只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星期,就迫不及待的在亲人的搀扶下,回到了学校。</p><p class="ql-block"> 为了照顾我的饮食起居,我那当时在外省工作的爸妈特意拜托一个叫春香的阿姨,到学校照顾我的生活。后来我觉得阿姨年纪大了,让她来照顾我不太好,所以,爸妈又特意打电话给原本跟姐夫在外地谋生的姐姐,让她来我们学校照顾我。</p><p class="ql-block"> 所以,那段时间,基本上就是阿姨和姐姐轮流照顾我的生活,帮我买菜做饭洗衣服等等。有时候还搀扶我去教室上课或者去办公室批改作业。</p><p class="ql-block"> 或许正因为看到我需要有人搀扶着走路,所以被楼老师看到后,就特意让同样住在我们学校的他夫人给我送来了一副拐杖。说是以前他住院时用过的,现在已经用不到,就拿来给我使用。而我本也打算托人去买一根,就问他要多少钱,卖给我。但是楼老师夫妻都说不用钱,用着就好。盛情难却,我在后来的日子,便拄着这位楼姓本家同事的拐杖,自己走路去教室或者办公室了。直到第二个学期临近结束,我才摆脱了拐杖,开始慢慢独立行走。而那拐杖也被我送回给了楼老师。我本来想买点水果送个红包表示感谢,但是楼老师夫妻都坚决不收红包,甚至一点表示我感谢和小小心意的水果,也是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才肯收下。</p><p class="ql-block"> 慢慢的发现,这位高个子大嗓门的楼顺良老师,总是带着憨憨的笑容。我曾听过他的课。我觉得他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而且我发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他常常与我一样熬夜备课,只不过我熬夜是为了备课和写文章,而他熬夜是为了寻找最生动有趣的实验案例。因此,每当夜深人静,办公室里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那份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不能不让人心生敬意。</p><p class="ql-block"> 然而,楼顺良老师并未因此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他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于是,他创造性地实施了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成长。对于那些跟不上进度的学生,楼老师总是耐心地进行个别辅导,用温暖的话语和鼓励的眼神,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样的付出,无疑加重了他的工作负担,但楼顺良老师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因为他深知,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希望,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可惜的是我们只仅仅共事了一年,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对方了。等我打听到他的消息时,我们已经天人永隔。</p><p class="ql-block"> 这是因为2006年下半年,我突然被调到位于歌山村与象塘村之间的当时被称为歌山二中的原歌山镇中工作,并且给我安排了政治课与美术课。</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一直想不通我被调离歌山一中的原因,还以为是当时歌山一中的那个姓俞的校长故意为难我。这疑问一直到前几年,因无意中看到几份近二十年前的学生成绩单,才终于想到了当年被突然调离歌山一中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原来受当时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要求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每个学期结束时,在发给学生的成绩单上,填写的是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而不是现在这样使用优良合格这样的等级。</p><p class="ql-block"> 然而,与近二十年后的现在一样,真实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往往不会很理想。所以,当时,很多老师给学生成绩单上填写的,其实都不是学生期末考试的真实成绩,而是一个学期的整体评价性的成绩,包括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做作业的态度等等。这本来也无可厚非。然而,那时的我并没有这么想,反而认为那是弄虚作假。</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觉得既然学校教务处领导要求我们老师填写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就应该填写学生真实的期末考试成绩。所以,我就让学生班干部按照真实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填写到了要让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看的成绩单上。我几乎全程都是按照学校要求进行的操作,并且还按学校要求,让学生把成绩单带回家让家长签字后又带回来交给我这个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然而,很明显的是学生家长看到自己子女辛辛苦苦在学校读了一个学期后,成绩单上的语文成绩竟然只有几十分的时候,他们不会想到这只是一次期末考试成绩而已,事实上根本无法从中看出他们子女平时的努力,以及在语文学习方面取得的进步,更看不到我们老师平时为了教学而起早贪黑付出的努力。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子女的语文期末考试真实成绩,看上去似乎都不是很高,因此,他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会觉得不是自己的子女不行,肯定是语文老师不行。</span></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那样做的结果,就是在第二个学期结束后,突然的被调离了所在的学校,调到了比城区又远了五公里的当时已经面临撤并的歌山二中(原歌山镇中)工作。而且学校不再给我安排语文教学。</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来,当时应该是有不少家长给当时让调入歌山一中的校长以及有关学校领导施加了压力。估计这些家长并不了解我是一位浙师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已经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整整十五年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他们也一定不知道我以前连续几年教初三语文时,学生中考成绩中语文分数最高的总是在我当班主任教语文的班级,他们肯定更不知道我在罗屏中学(现已经并入吴宁二中)当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时,不但自己与学生一样,要动手写文章,而且也要求其他语文老师都跟着写下水作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我认为一个真正称职的语文老师,必须是一个会写文章的语文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 我猜当时歌山一中的家长,肯定也不知道我当年在罗屏中学当了三年语文教研组长后,不但创办了校园文学社和广播站,而且我们学校的语文教研组,还被评为当时包括吴宁一中、二中、三中在内的吴宁镇管辖的十所初中中的三个优秀教研组之一。</p><p class="ql-block"> 他们一定是误把当时几乎把全部工作时间都用在教学上的一位好老师,当成了当时教育系统并不少见的除了打牌还是打牌无所事事吊儿郎当的老师了。从而也使自己的子女,错过了可以更多的接受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教育指导的机会。而我也因此错过了在歌山一中继续从事语文教学的机会,更糟糕的是从那以后,有各种针对我的小道消息。甚至有个别领导与我谈话时,还说楼老师本身的语文素质很好,言下之意就是不能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p><p class="ql-block"> 显然这又是一种不了解情况的误解。因为在刚到歌山一中的第一年,当时东阳报上,不但发表了我的个人的诗歌散文和通讯报道,而且也发表了多篇我推荐的学生作文。这在我调到歌山一中之前,歌山一中几乎没有过这种学生作文上报的情况。所以,也难怪有人了解我的情况后,认为我其实有可能是被别有用心的人设计了。</p><p class="ql-block"> 而莫名其妙被调离的我,显然与当年的岳飞、窦娥、袁崇焕,以及十年动乱期间的被批斗的“刘邓陶”和彭德怀、贺龙、陈毅等人物的遭遇有点相似,所不同的是他们中除了极个别以外,多数人都含冤而死了。而我还能幸运的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并且在近二十年后,能够发现当年被调离的真相。</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我当时被调离歌山一中,除了当时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背景下,各所学校领导往往只看重学生分数、总是要求老师们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考试成绩,以引起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等因素之外,也与我那过于耿直、不知变通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当时也让学生填写一个既能突出期末考试又能突出学生平时表现,同时也符合家长预期的学生期末成绩的话,估计我的人生之路也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p><p class="ql-block"> 好在当时歌山二中的学校领导知道我是浙师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语文专业课老师,而且当时已经教了十五六年的语文,写作水平也不错,而且指导学生写作文也是轻车熟路,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在我的要求下,从三个年级中挑选了一些有希望考普高的学习成绩好一点的学生,成立了歌山文学社,专门让我指导这些学生的作文写作。</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指导推荐下,有不少学生像我一样,在当时的东阳日报上发表了诗歌和散文。</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创办的歌山文学社,还定期印刷出版了作为校园刊物的《歌山文学》报,并且在我联系下,从第二期开始,由东阳日报社负责印刷出版。有关印刷费用,也由我个人筹集。</p><p class="ql-block"> 为了扩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写作水平,除了邀请当时任歌山镇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心校校长的唐利民先生担任顾问以外,我还特意邀请了曾任金华市作家协会会长的原浙师大校长蒋风先生、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先生、全国著名童诗作家圣野先生,以及原东阳市文联主席东方涛先生、当时的东阳市文联主席韦定民先生、原东阳市教育局领导徐洪泰先生、曾任东阳二中校长的当时的东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沈兵先生等有关领导担任我主编的《歌山文学》报顾问。</p><p class="ql-block"> 蒋风先生、东方涛先生、徐洪泰先生等顾问还曾应邀为《歌山文学》报题词。</p><p class="ql-block"> 同时,原浙师大教授苇苇先生,方卫平教授、以及当时的金华市文联主席王晓明先生、原东阳市作家协会名誉会长金循华先生、以及当时的东阳文化馆副馆长郑和新先生、当时的东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刘浪先生、当时的东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杜伟中先生等有关专家和领导,也曾先后应邀为我主编的《歌山文学》题词。</p><p class="ql-block"> 2007年,已经从事教育工作整整十七年的我,终于被评为金华市中学一级语文教师。同年,经东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刘浪先生、以及曾任金华市作家协会主席的蒋风先生的推荐,我加入了金华市作家协会。</p><p class="ql-block"> 其实,也正是这次工作调动,在我从歌山一中调到歌山二中工作期间,不但让我知道了除我老家所在地罗屏以及我曾经工作过千祥秀溪、楼西宅、上周等地有楼姓村落,而且属于老歌山镇的象塘村和夏楼村村民也都以姓楼为主。并且夏楼村不远,还有一个东楼村。从而使我能够成为了解东阳楼氏居住情况最多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正因为我的这次工作调动,也才让我认识了本文要提到的第二位曾经与我在同个学校共事过的英年早逝的科学老师俞金桥老师。</p><p class="ql-block"> 而且,我被调到歌山二中后的2008年,经过自荐和推荐,以及公开的投票选举,我被评为东阳市十大创业创新优秀青年,并且参加了在东阳市南马花园集团总部召开的颁奖大会。当时分管教育的东阳市副市长虞乐生、花园集团董事长邵钦祥等领导,参加了颁奖仪式。东阳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p><p class="ql-block"> 古人曾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觉得古人通过文章揭示的“祸福相依”,是有一定道理的。有时候表面上看是祸,实际上是福,有时候表面上看是福,实际上可能是祸。当我们无法改变时,凡事顺其自然,也未尝不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明智方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俞金桥老师,中等个子,面容和善,总是带着亲切的微笑。他的课堂,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倍感温暖。俞老师擅长通过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波动,并适时地找学生谈话,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与指导。在他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被珍视的宝藏,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有教无类”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俞老师经常牺牲休息时间,为学生们开设辅导班,一对一地解决他们的疑惑。这样的奉献精神,让无数学生受益匪浅,也让他的身体逐渐透支。</p><p class="ql-block"> 他的为人和楼顺良老师一样,朴实无华,一副老实厚道的模样。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教学,有学生放学后或者午睡课等空闲时间,偶尔也会在当时学校东南角的一口池塘边垂钓。我曾去看过几次他的钓鱼,只是总也无法静不心来等着鱼儿上钩。</p><p class="ql-block"> 然而,某一天,突然觉得很久没有看到俞老师的身影,一问之下,才知俞老师请了病假,正在医院化疗。而仅仅三个月后,作为同事的我们,就永远的送别了这位老师。后来得知俞金桥老师去世时还不到五十岁,不能不让人唏嘘感慨。</p><p class="ql-block"> 最后要提到的这位老师也姓楼,叫楼宝龙,<span style="font-size:18px;">矮个子,却拥有着不凡的毅力与决心。</span></p><p class="ql-block"> 与前面提到的两位老师不同的是,他是一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小个子。虽然他个子属于学校男老师中最瘦小的,但是与他认识交往过人,都会感受到他很乐观,而且也很健谈。</p><p class="ql-block"> 他的课堂严谨而生动,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楼宝龙老师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的过程。因此,他除了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格外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努力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对于那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他总是耐心倾听,细心指导,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 闲暇有空时,楼宝龙老师还喜欢种点花花草草。那一年我种的三角梅开花,他觉得很漂亮。说由于温差关系,这种花在我们江浙一带很难种,所以特来问我怎么养得这么好。我就告诉他冬天要把花移到室内种植,以免被冻坏。特别是冬至以后那一段时间,往往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都姓楼,所以,交谈的内容除了种花这个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外,也谈我们楼氏家族的来历和渊源。因为他对我们楼氏家族和楼氏文化,与曾经同校工作的楼晓良老师一样,也很感兴趣。所以,作为中华楼氏文化研究会的成员和曾发起成立中华楼氏宗亲联谊会总会并曾参与组织楼氏文化高端论坛的负责人,我就抽空跟他说了我们楼姓的来历和渊源。</p><p class="ql-block"> 我告诉他我们楼姓是大禹后裔。本姓姒,夏朝灭亡后,大禹的皇室后裔为了生存,就隐姓埋名,易姒为娄,隐居在当时属于越国的位于东南沿海的现浙江境内会稽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后来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武王为了借鉴治国理政的经验,派了很多人寻找大禹后裔,最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东南沿海的原越国境内找到了隐居的大禹后裔娄云衢,就请他入朝为官。</p><p class="ql-block"> 因为娄云衢向周武王提出了一些诸如“勤政为民”“天下为公”“朴实无华”等历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安邦定国之策,而被封为谏议齐侯。又因为娄云衢的封地在杞国(大致范围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地区的杞县境内),由于从商朝开始,大禹的皇室后裔都散居各地,其中娄云衢这支,则一直隐居在东南沿海的“会稽”(当时的“会稽”基本上应该包括现在的浙江大部分地区)境内,所以,周武王为了让娄云衢记住他的封地在杞国,所以,又赐“木”为楼,让他把娄姓改为楼姓。因此,到封地居住的娄云衢,就成了第一个姓楼的楼姓始祖。而楼云衢为了纪念自己祖祖辈辈曾经生活过的东南沿海之地,就又自号“东楼公”。因此,“杞国东楼”就成了现在所有楼姓子孙的堂号。</p><p class="ql-block"> 楼宝龙老师听我讲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本来我们还可以深入交流,比如东阳的楼姓分居地以及各自的祖先等等。但是,不幸的是,在临近第二年就可以退休时,竟然意外传来一个消息,说是这位小个子的楼宝龙老师,在暑期的某一天早上,因为不慎摔倒在地后,突发脑溢血,送医院抢救后,最终不治身亡。 </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命运似乎并没有眷顾这些默默奉献的园丁。两位楼老师和一位俞老师,都因过度劳累,早早地离开了我们。他们的离去,无疑是当地教育界的一大损失,更是学生们心中难以填补的空白。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教师职业的艰辛与伟大,也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追求事业的同时,更要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因为健康是支撑我们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当然,由于这三位英年早逝的都是科学老师,因此,也难免让人想到当前由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合并而成的科学,给老师们的压力是不是太大?毕竟老师们在大学期间学的都只是物理化学生物中的一门学科。所以,对于浙江省教育部门把物化生三科合并为所谓的“科学”一门学科,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值得探讨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另外,这三位科学老师之所以英年早逝,还有一个值得一提和关注的原因,那就是这三位科学老师,在指导学生做化学试验时,有没有接触到放射性物质的问题。毕竟,与医院一样,你经常接受放射性的化疗,不但会脸色苍白,而且头发也会掉光。</p><p class="ql-block"> 本文缅怀的这三位老师,都曾是我的同事,是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教师,然而更是学生们心中不灭的灯塔。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教育的真谛,用汗水浇灌了知识的花朵,但是,却都在退休之前,突然就英年早逝,实在让人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故事,如同一曲悲壮的赞歌,提醒着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虽苦,但责任重大,更需懂得爱惜身体,劳逸结合,方能对得起家人,对得起孩子,更好地为这个社会做贡献。 </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这三位普通老师,想起他们那忙碌而坚定的身影,想起他们生前曾经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付出。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铭记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灵魂,继续传承他们的教育理念,用爱与责任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让教育的花园更加绚烂多彩。同时,也让我们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劳逸结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健康的体魄,更好的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谢谢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