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云锦博物馆始建于1982年,是由国家轻工部拨专款筹建而成,当时命名为“中国织锦工艺陈列馆”,后改名为“南京云锦博物馆”,与“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同属一套班子管理。馆内荟萃了从战国到明清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云锦精品实物资料及南京云锦研究所近年来精心复制的我国历代珍贵丝织文物,是一处独具文化内涵和古代科技知识的民族文化遗产。曾先后受北京定陵博物馆、湖南长沙博物馆、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等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委托,复制完成了数百年前甚至更早的古丝织文物,并通过研究复制,进一步挖掘、整理了传统的织造技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京云锦博物馆自2014年12月15日起进行了4个月闭馆改造。目前,南京云锦博物馆新馆内部所有的设计均来自于史籍之中,以“灿若云霞”为形象设计元素主线,并贯穿始终。整个云锦艺术陈列展厅分为序厅、源远流长、天工织就、辉映世界等四大部分,着重于对云锦大花楼木织机的生产展示以及历代丝绸文物复制精品和云锦妆花各类花色品种的展示。其时间跨度从战国至明清直到现代,既有宫廷的,也有民间的,既有匹料,也有衣冠等实物。现有可供展出的云锦专业实物资料千余件,云锦图稿等资料2000余份,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南京云锦博物馆以专业性、趣味性、互动性让更多的游客认识中国的瑰宝、丝绸的传奇、文化的璀璨,肩负起南京云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2009年,南京云锦博物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京云锦博物馆每年接待海内外数百万游客及专家学者,并代表国家、文化部等,多次参与各项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足迹遍布意大利、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挪威、韩国、日本、香港、台湾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民众的追捧与好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南京云锦博物馆今已入选“新金陵48景”。2009年9月,南京云锦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科技内涵也已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中国三大名锦,成都的蜀锦以产地命名,苏州的宋锦以朝代命名,惟有南京的云锦,以其锦面灿若云霞而得名!<div><br>云锦是真正的“锦”。《说文解字》:锦,“从帛,金声”,云锦作为含金的织物,真是名符其实!</div><div><br>云锦是昂贵的锦。金丝、银线、孔雀羽绒的用料,两名织工一天只能织成五到六厘米,这样的云锦,可谓“寸锦寸金”!</div><div><br>云锦是神奇的锦。挑花结本、通经断纬,表达着人类的自由与灵巧;挖花盘织、逐花异色,精妙绝伦的手工技艺,至今现代机器无法代劳。</div><div><br>云锦还是文学的锦。没有南京云锦,就没有江宁织造;没有江宁织造,也就没有曹雪芹与他的《红楼梦》!</div><div><br>过去,云锦是皇室贵族的象征、中华传统的符号;现在,云锦也是时尚的霓裳、人类的遗产。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南京云锦,都是人类智慧的天才创造!</div><div><br>让我们以敬畏文化的心情、敬佩技艺的眼睛、敬服先人的脚步,体味、回望、摩挲这已经1600岁而又历久弥新的云锦的生命……</div><div><br><b>第一部分:源远流长</b></div><div><br>南京的丝织业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西晋末年大乱,黄河流域汉人大量南迁,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使得南方的丝织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东晋末年,刘裕灭后秦,后秦百工迁到南京,建立斗场锦署,此为南京织锦业的源头。南朝时期,南京织锦业持续发展,文献中首次出现了“云锦”一词。两宋时期,南京织锦又有恢复和发展。元代开始迎来辉煌时期,从至元十七年起至清光绪三十年,前后625年间,南京一直都是全国织造业的中心,官办织造和民间织锦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南京云锦业逐渐衰微。建国后,在各方重视下,南京云锦这一奇葩又焕发了青春。</div> <b>云锦天衣</b><div><b><br></b>“云锦”一词于六朝时期出现,南朝文献《殷芸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杉劳役织成云锦天衣”。西晋木华《海赋》、东晋葛玄《汉武帝内传》等文献中亦有“云锦”之词出现,且专指绫罗织锦。</div> <b>斗场锦署</b><div><b><br></b>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北征攻陷长安,徙百工技巧等民到建康(南京),在城南秦淮河畔斗场寺(亦名斗场市)附近设置“锦署”,制作宫廷衣物,此为云锦的发端。</div> <b>金陵织宗</b><div><b><br></b>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官办织锦机构“斗场锦署”。</div><div><br>对于金陵织锦最具历史意义的是在东晋末年,刘裕迁汉魏以来集中于长安的包括织锦工匠在内的中原地区百工前来建康,今南京,并于义熙十三年(417)在建康设置了“锦署”,史称“斗场锦署”,这对金陵丝织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div> <b>织业南迁</b><div><b><br></b>南京丝织业的成长从三国时丝织南移开始,在吴国政府的倡导下,南京地区的农桑蚕织稳步发展,至南齐时织成锦工已闻名天下。<div><br><b>繁荣兴盛</b></div><div><br>宋朝廷南渡后,南京苏州,杭州三地逐渐成为高级锦缎的生产中心。南京倾城上下,街头巷尾,“百室机房,机杼相和”,织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div><div><br><b>官办织造</b></div><div><br>南京云锦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快速发展,成为皇家御用品。其生产主要是在官办织造机构的主持、管理下进行的。元代在南京设立的官办织造机构名叫“东织染局”、“西织染局”;“明代设神帛堂”、“供应机房”;“清代设江宁织造局”,均属内廷管辖。</div><div><br><b>崇尚金饰</b></div><div><br>元代统治者崇尚用金,喜爱使用金锦,云锦中的“库金”、“织金锦、缎”等,就是从元代金锦延续发展下来的品种,并影响至明、清两代,成为南京云锦的一个重要特征。</div><div><br><b>妆花织物</b></div><div><br>妆花织物是南京云锦艺人于明代发明的一种妆金、妆彩、妆孔雀羽的织造技法,可以在纱、罗、绸、绢、绒等不同质地、不同组织的织物上,娴熟地运用,达到了逐花异色和无施不巧的地步,把中国彩织锦缎的配色和织造艺术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直到现在,这种技艺还无法完全用现代机器完成,是南京丝织艺人的一项重大创造。</div><div><br><b>江宁织造</b></div><div><br>清代的织造,只在京城北京和江南的江宁、苏州杭州四处设局。《清会典》记载:“凡上用缎匹,内织染局及江宁局织造;赏赐缎匹,苏杭织造。”</div><div><br>清代的江宁织造,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织造衙署”是督理织造官吏驻扎及管理织造行政事务的官署,“织局”是织造生产的官局作场。江宁织局分为三个生产部分,分别为“供应机房”、“倭缎机房”、“诰帛机房”。</div><div><br><b>鼎盛时期</b></div><div><br>清代前期,民间丝织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至清康熙、嘉庆年间(公元1662~1820年)达到鼎盛,南京城的云锦织机达到3万多台,20余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年产锦缎上百万匹,是当时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div></div> <b>南都繁会图</b><div><b><br></b>《南都繁会图》,全称《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为明代宫廷美术作品,绢本设色,描绘了明永乐年间南京秦淮河两岸的情况,街市纵横,店铺林立,标牌广告林林总总,两岸建筑、佛寺、店面、观台、民宅、水榭、城门、钱庄、饭店、药店、云锦布庄,应有尽有,展现出一幅繁华、富裕、闲适的市井生活画面。因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明朝留都南京的市井场景,一直享有“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图》”之盛誉。云锦博物馆所制的《南都繁会图》模型仅仅展现了这幅精美画卷中的一角,再现了当时南京秦淮河两岸繁忙的手工业。</div><div><br>其中,大多数手工作坊都与云锦生产息息相关,在清代前期,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1662—1820)将近二百年间,南京丝织业发展到拥有织机三万多台,男女工人五万人左右,依靠丝织业为生的市民达二十万人,年产值白银一千二百万两以上。</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树下对鸟对羊锦(复制品)</b><div><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在看到的这件展品就是来自于1959年,新疆民丰北大沙漠一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纹样主体花纹装饰性的塔形树纹,树下为对称的长角卧羊,树梢两侧为对鸟,塔形树纹之上,又有一对嘴衔冬叶的鸟纹,其旁为葡萄树,这种对称纹样在唐代经锦中广泛应用。</span></div></b></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 绿地八则织金多彩夔龙锦</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宁织造与曹雪芹的《红楼梦》</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南京古称建康、建邺、江宁,气候温暖,特别适宜种桑养蚕,成为丝绸重要产地。清政府在此设立了江宁织造局和织造署衙——江宁织造府。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在云锦世家,祖上三代四人继任江宁织造臣。曹雪芹从小耳濡目染,对云锦颇为熟悉,描写服饰用料辞藻丰富华丽。云锦世家的兴衰也成了《红楼梦》的故事原型。<div><br>清代的江宁织造不仅创造了中国云锦鼎盛的辉煌,而且造就了一位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家曹雪芹(公元1711~1763年)。曹家三代四人任江宁织造58年,可以说,没有南京云锦,就没有江宁织造,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明·黄串枝葫芦纹地织金妆花云肩通袖龙襕缎袍料(复制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这件作品又被称为三色金龙袍料,锦上金龙为三色金织造而成。轮廓部分以含金量98%的赤金线织造,龙鳞部分是以含金量88%的青金线织造,而龙角和水纹部分是用银线织造而成,银线在中国的古代被称为白金,故称三金线。它的底纹为串枝葫芦底纹,即中间一个大葫芦带旁边两个小葫芦,大葫芦有两种图案,一种上方是寿字下方是江崖海水;另外一种上方为蝙蝠纹下方为海螺纹,小葫芦只有一种形状,上方为梅花,下方为火珠,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 织金樗蒲纹妆花纱(复制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 织金蟒妆花缎(传世品)</h3> <b>云锦官补</b><div><b><br></b>所谓补服,是指明、清凡装饰有“补子”的官服,称为补服,也称为“补褂”。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形式比袍短又类似褂,但是比褂还要长,其袖端平,对襟,所以又名“外褂”、“外套”,在清代官服中是穿用场合最多,时间最长的一种,而表示官阶差异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文官织有文禽、武将织有猛兽纹饰的“补子”。明代和清代“补子”的差别,除了部分动物不同外,就是明代的“补子”前后都一样,而清代的“补”前面的部分是将其图案分成两半。</div><div><br><b>清代文官补系列</b></div><div><br>一品 仙鹤<br>三品 孔雀<br>四品 云雁<br>五品 白鹇</div> <b>明代武官补系列</b><div><b><br></b>一品 狮<br>三品 虎<br>四品 豹<br>八品 犀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