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期520天的《论语大学》第62天</p><p class="ql-block">【原典】</p><p class="ql-block">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事:侍奉。2.君:君上。3.尽礼:尽其为臣之礼。4.以:认为。5.谄:谄媚。</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侍奉君上尽其礼,别人却认为这是谄媚。”</p> <p class="ql-block">《“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读后感与育儿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出自《论语》,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当一个人遵循礼仪、全心全意地对待上级或权威时,却可能被他人误解为谄媚奉承。这让我深刻反思在育儿过程中,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外界评价与秉持自身原则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成人世界里,我们常常会面临类似的困境。比如在职场中,努力工作、尊重领导决策、积极配合团队的人,有时会被同事贴上“讨好上级”的标签。这种误解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困扰,使其在坚持正确行为和避免非议之间纠结。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逐渐遭遇类似的人际情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育儿方面,首先要教导孩子明辨是非,让他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与礼貌,什么是虚伪的谄媚。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举例,如在家庭聚会中,孩子对长辈礼貌问候、主动帮忙,这是基于对长辈的敬爱与良好家教的体现,而非为了获取某种利益的谄媚之举。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即使自己的正确行为可能被误解,也不能因此放弃原则。就像历史上诸多坚守正道的人物,虽一时被世人误解,但最终他们的品德与功绩被认可和铭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孩子面临被误解的情况时,我们要鼓励他们保持内心的强大与自信。告诉孩子不要因为他人的错误评判而过度焦虑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比如在学校里,如果孩子因为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被同学说“爱表现”,家长要引导孩子看到自己行为的积极意义——是为了自身成长与知识积累,而非在意那些不实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明白误解他人的行为有时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在评价他人时要慎重。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能坚守自身的良好品德与行为规范,又能以健康的心态应对外界可能出现的误解,在遵循社会礼仪和秉持自身原则的道路上稳步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