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穿洞”——颐和园十七孔桥落日

牧羊女

<p class="ql-block">每年冬至前后,北京颐和园的南湖岛上人头攒动,大家扎堆就是为了拍摄十七孔桥的落曰,名曰“金光穿洞”。这个落曰的奇特之处在于,落日的余晖会穿过十七个桥洞,金色的阳光洒满每个桥洞,看上去,就好像在桥洞里点燃了17盏明灯,美不胜收,难得一见,因此,十七孔桥冬至的落曰又被称为“金光穿洞”。真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如此计算精准、建造精良、毫无误差的工匠当今世人又有几个?“金光穿洞”堪称“天人合一”的典范。再过几天就是冬至了,分享大前年冬天在北京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颐和园十七孔桥落日。</span></p> <p class="ql-block">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兽偃月”,南面书“修炼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以下一组片子都是公园随拍</p> <p class="ql-block">远眺万寿山多宝琉璃塔</p><p class="ql-block">上图是位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后山的多宝琉璃塔,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称“多宝佛塔”。</span>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造的。塔高16米,八面七层,是一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整座塔身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砖镶嵌而成。塔身四面正中各设有一个拱券形佛龛,佛龛中放置有琉璃佛像,共有580尊佛像‌。这座塔是北京现存琉璃塔中造型最优美、颜色最丰富的一座,堪称清代琉璃塔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时至冬日,南湖湖面结冰的水面大约有一半,冰层不厚,薄薄一层。还有好多水面没有冻住,湖水依然在流动。</p> <p class="ql-block">在湖里抓拍到一对天鹅母子在水中游戈。</p> <p class="ql-block">还有游客正在拍照。蹭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那年的冬至前一天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去颐和园拍“金光穿洞”。为了占一个好的机位,上午九点就去了。先在公园里转了一圈,随拍了几张园景。中午来到十七孔桥对面的南湖岛。这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岛上已</span>经有好多摄影人架好机位在等待了。赶忙挤进去占了一个可以支三脚架的机位,剩下的时间就是耐心等待太阳落山。真佩服我们这些摄影人,为了拍到一张好片子,可以下这么大的功夫。就是那句话:天道酬勤,付出才有回报。也为自己点一个赞!</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出现“金光穿洞”的现象?百度得知,每年的冬至前后,是全年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据说当年十七孔桥的建造者精心设计将南回归线的落日与十七孔桥成垂直状态,因此当夕阳西下时,阳光可以最大程度的洒满颐和园十七孔桥的每个桥洞,并出现金光穿洞的奇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拍摄“金光穿洞”,还真是不易。拍摄时间大概只需要二十分钟,等待的时间加耗时大约8个小时,去晚了根本占不上好机位,吃饭想也不用想,只能吃点干粮,水也不敢多喝,原地不动,从上午9:00点进园开始,一直到下午17:00结束,没有一点吃苦受冻挨饿的精神很难完成这个任务。分享我拍的几片还算满意的“金光穿洞”片子。</p> <p class="ql-block">细看上图最前面的第一个桥洞里面已经没有光了。见好就收,不想恋战。拍到了满意的片子很知足了。毕竟在公园坚守了七八个小时,早已经浑身冻透,饥肠辘辘。</p> <p class="ql-block">这时夕阳已经落的很低了,暖暖的金光看上去非常柔和,光影倒映湖中,波光粼粼,仿佛在湖里撒了一层碎金。</p> <p class="ql-block">准备撤退了。看到十七孔桥上也站满了游客,桥上的位置是拍不到金光穿洞的,看热闹的人们也成为别人镜头中的一景。</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我返回时回眸拍的最后一张片子。我刚才站的位置(南湖岛十七孔桥对面的栏杆后面)依然是是人山人海,密密麻麻站了好几层。“金光穿洞”真是得来不易!再见了!</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赏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