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1月26日。上午离开新四军红色纪念园之后,前往藏于四明山深处,有着“浙东第一古树村”美誉的茅镬古村。茅镬古村,位于周公宅水库北面龙尖头到镬盖顶之间的台地上,离赤水村很近。村庄背后的龙尖头山顶,圆圆的山头像一只倒扣的锅,四周茅草丛生(现在是大树林立),故名茅镬。龙尖头山向溪边延伸,逐渐降低,状如龙头饮水,故名龙尖头山。因此,茅镬是个依山临水的小山村,风景优美。</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有上百户村民,村民都姓严,据载是汉代著名隐士严子陵后裔,从余姚迁居杖锡化桃村,400多年前再分迁至茅镬。但是在2011年度本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茅镬村被列为当年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灾害类型主要为山体滑坡)。因此2012年,茅镬村整体搬迁,村民大多安置于洞桥镇茅镬新村。于是现在茅镬就改为“茅镬古树公园”了。不过,人们仍然习惯性地称茅镬村。茅镬是四明山区的一颗明珠,虽然游览四明山的线路千差万别,但茅镬几乎是必“打卡”之地,特别是来赏秋的游客。所以,今天虽然不是双休日,这里的游客依然不少。</p> <p class="ql-block">来到茅镬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参天古树群。小小山村自然资源丰富,参天古树遍布全村,树高均可达到四五十米左右,好多树都需要三四名成年人才能抱拢。有的树干都已经中空,可树冠依旧枝繁叶茂、生命力还很旺盛。</p> <p class="ql-block">而且树种丰富,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树种金钱松、有“活化石”银杏树、被称为“寿星树”的香榧树,还有叶红如火的枫树……该村挂牌保护树的数量达90棵,包括40棵一级古树、46棵二级古树和4棵三级古树。园内古树中有52棵树龄超过600年,更有一些古树树龄超过千年,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其中有树龄800年以上的银杏3棵,遗憾的是,此时古银杏树的叶子已经落光了。</p> <p class="ql-block">村中最引人瞩目的“明星”当属一棵被称为“万木之冠”的金钱松,树高51米,树围4.3米,胸径1.35米,树龄逾1000年,其胸径、立木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金钱松王”,被称为“中华第一松”。</p> <p class="ql-block">此时“金钱松王”叶子已经黄了,正当最佳观赏时。“金钱松王”的位置并不高,甚至地势偏低。但是似乎在村中各个角落一抬头都能看到它傲然挺立的英姿,让人无法忽略它的王者气派。我们没有走到“金钱松王”的树底下去,因为它是那样的高大,真到了它的脚下,可能反而看不清它的全貌了。</p> <p class="ql-block">有个似乎是作为露营地的平台,上面立了“四明茅镬”四个大字标牌,那里是观赏“金钱松王”的最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在停车场入口处也有几株的高大的金钱松,只是叶子已经掉了大半,“颜值”打了折扣。</p> <p class="ql-block">一个小山村何以坐拥如此众多的古树名木,若是老天爷赏饭吃,为何周边其它村庄不是如此呢?应该是茅镬村的先人保护意识强!据传,乾隆15年,村里有个名叫严子良的族人,由于家庭变故,想砍树卖钱,另一族人为了保护树木,就出钱买下了古树的所有权。99年后,又有人想砍树换钱,“正表、道性伯侄合买”。公元1849年,村里立了“禁伐碑”。这个石碑上对古树的保护办法,对违规者的处理写得清清楚楚。禁伐碑,以及族谱中的“禁伐令”,就是茅镬村传下来的不能改变的规矩。我看网上有个去过茅镬村二十多次的博主说,原来茅镬村还没有搬迁时,他在村里(室内)见过这块禁伐碑,后来搬迁之后他听村里老人说,禁伐碑已经搬到洞桥镇的茅镬新村去了,于是他后来又去了洞桥镇的茅镬新村,在村委办公室,看到了已经在搬迁过程中断为三截的禁伐碑,甚感遗憾。</p> <p class="ql-block">现在茅镬古村里已经没有常住居民了,但在露营台下方依山建有一栋三层楼的驿站。透过驿站顶楼的落地窗,可以俯瞰山下的周公宅水库和茅镬大桥以及盘山公路,尽管隔着窗玻璃,蓝天白云下对面赤橙黄绿的山色仍是鲜艳夺目,十分养眼。</p> <p class="ql-block">驿站二楼售卖咖啡和点心,很多游客在此休息、拍照,十分热闹。</p> <p class="ql-block">底层是一个露天大平台,摆了不少喝茶的桌椅。今天降温了,已是初冬的体感,不过此刻在这露台上晒着太阳,赏着美景,人舒服得懒洋洋的都不想走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茅镬古村里已经不见村舍,只偶尔还可见一两处残垣断壁和一些屋基,没有了人家和烟火气,时光仿佛在此凝滞。人去树留,树还是那些树,它们见证了沧海桑田、历史的变迁和村民生息发展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茅镬现在是公园了,所以还打造了一条抵达周公宅水库的亲水木栈道。不过我们没有去。因为四明山的“景点”太多了,如果处处都“穷尽”的话,估计十天半个月也未必能出山。我们离开茅镬前往李家坑村,车子开上茅镬大桥的时候发现从这里看茅镬村,整个山坡上树叶层次丰富特别美,可惜桥上不方便停车,也就没有拍照。</p> <p class="ql-block"> 四明山一带的古村落四面环山,中间海拔较低,多以“坑”或“岙”命名。李家坑村也如此,李家坑隶属于章水镇,处于四明山腹地一处宽阔的谷底,离茅镬只有几公里,离昨天我们去过的丹山赤水也很近。榧树潭水库拦坝于此,飞流直下,一条宽阔的大溪自西向东环村而过,下游是周公宅水库和皎口水库。这条溪应该就是樟溪,但看村里自己的导览图上他们把这段溪流叫“大溪坑”。</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航拍图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 李家坑村原名徐家畅村。相传村中原有李、夏、徐三大姓氏。距夏、徐建村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李姓始祖李龚荐自清初于永康长恬迁入定居。因见李家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随即披荆斩棘,垦地开荒,建舍发族,因为李姓家族的繁衍、壮大,逐渐改称为李家坑村,迄今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2004年5月李家坑、百步阶两个自然村合并为李家坑村。</p> <p class="ql-block">在村南尚存一座李氏家庙,宗庙庄严肃穆,碑匾高悬,根据村庄保存的《四明李氏族谱》,李姓村民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李氏家庙始建于300多年前,其实只是家族的祠堂,但因为先祖李世民的缘故,才有了称为“家庙”的资格。</p> <p class="ql-block">走进李家坑,民居多是一座座用块石垒成墙基的石头老屋,屋与屋之间高耸着尖翘的马头墙,马头墙下是一座座清代风格的四合院或三合院。</p> <p class="ql-block">穿梭于纵横交错的巷道弄堂之间,漫步在细细长长的鹅卵石小路上,抬头便见青山巍巍铺展在眼前,仿佛正在穿越苍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村口不远的溪流上建有一座四明廊桥,南侧有一棵近600年历史的香榧树,几乎与这个古村落同龄。香榧树的主干需要两个人合抱,根部在路边,树干树枝却向路中央倾斜,虽值深秋,仍树叶婆娑。李家坑最早的祖先姓夏,李姓祖先是后来才过来的。相传这棵树是开村的夏姓祖先所种,等到李姓族人在这里建起一座座宅院,香榧树正好挡在了路口。但李姓族人没有把它砍伐或移位,反而把它保护起来了。之后,这棵香榧树就成了村里的风景树,每年秋去冬来它还有果实奉献。</p> <p class="ql-block">村里老院落的台门上镶嵌的砖雕门匾,字迹清晰:“环溪楼”、“奠厥攸居”、“与鹿游”、“千祥云集”等。村内务本堂、善教初等学堂等遗迹旧址,依然稳稳地守护着这个村落“唯耕唯读”的勤勉族风和诗书气质,据说解放初扫盲时发现,这个村没有文盲。但是李家坑古代似乎没出过什么大官,只在清代出过秀才。“与鹿游”曾是李家坑第一秀才李怀科故居。“与鹿游”出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咏留别》中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游即骑访名山”的诗意。距今150余年 ,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共九间房屋,平面呈曲尺形,与村前面的桃树横山和大溪坑相互迎合。半敞开式的布局使之充满野逸之趣。大门以丹石作框,四角上嵌有暗八仙雕刻,分别为宝剑、阴阳板、花篮、笛子。门头造型质朴大方,犀头上的对联“溪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正是小院环境的最佳写照。</p> <p class="ql-block">在布局上,村里四合院或三合院大多彼此相连、内外贯通,形成了独特的“通转”形式。</p> <p class="ql-block">“奠厥攸居”——下通转四合院始建于清乾隆后期,占地面积830平方米,房屋17间,是由山门屋、正楼、两厢组成的最大四合院,四个单体各自独立,用高墙连为一体,大门正上方题款为“奠厥攸居”,北侧门为“得月楼”,正楼中间堂屋为“守经堂”,堂门上方题有“福备齐美”匾额。原来此地参差不平,祖先将地面垫平后才立基建屋,因此借用《尚书盘庚》“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的典故。意思是盘庚迁殿以后,建立了适宜居住的地方,人口渐渐兴旺,由此得名。也因地势低于上通转,村民俗称下通转。</p> <p class="ql-block">“千祥云集”——里通转三合院,始建于康熙年间,为李家坑最早的院落,占地面积510平方米,房屋15间。“千祥云集,百福齐臻”。用于佛教规劝世人行善积德所得福报的形容。只要多做善事,广积德,就有百福。《诗·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墨子·鲁问》:“”今以一豚祭,而求百福于鬼神”。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殃消祸散百福并,从此直至耇与鲐。”李家人也用来自勉。这些解释院落名称的文字乃村里在屋前的介绍牌上所写,并非我的杜撰。</p> <p class="ql-block">网上说,专家认为,这些建于清朝中晚期及民国的建筑,四合院民居,布局讲究,层次分明。这样的房屋结构和村落风貌,如今在江南地区已经十分罕见。我觉得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因为“江南地区”太大了。说在江南地区十分罕见就太夸张了吧。且不论皖南、徽州的那些古村落,单是在浙江省内,比李家坑村更古老、古建规模更大更精美的村镇恐怕也不在少数吧。当然,在浙东这个经济发达地区,有这样规模古建筑的村落可能的确很少了。所以说,李家坑村这样的房屋结构和村落风貌,如今在浙东地区已经十分罕见是可能的,说李家坑是四明山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村落还比较可信。</p> <p class="ql-block">这个村里的古建筑里多数还有村民在居住或做仓库,里面杂乱无序。有的改成了名宿或饭店,好多里面都不大方便拍照,不过这也许是生活本真的样子。这些年我也游历过不少古村镇,以我这个外行的观感,按理说有人居住对老房子的保护更好,但感觉这里实际保护并不到位,虽然已经看出政府是在保护了,很多家的堂屋都修缮过(只修一间)。而且也许是这个村古时并没有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所以这里的古建筑的规模和精美程度与皖南、徽州的那些古村落、与江浙地区的许多著名古镇相比还是逊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李家坑村里的农家乐饭店不少,但今天游客也不少(团队多),饭店里都人满为患,我们懒得挤,找到一家小面馆,以年糕和炒面简单对付了事。</p> <p class="ql-block">然后继续往村后逛,村子不但外围有樟溪绕村,内部房前屋后也开渠引溪进村。</p> <p class="ql-block">村里有一眼古井,唤做“龙眼井”。据说从空中俯瞰,李家坑村后两条山脉形似两条神龙,村后两处泉眼泉恰如龙的眼睛“泽被苍生”,涓涓细流汇聚于此形成一汪古泉滋养着古村,故名“龙眼井”。历经百年沧桑,井水依旧甘美澄香、福泽绵长。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些牵强附会。</p> <p class="ql-block">不过李家坑村屋宇依山,溪水绕屋,青山环抱,植被丰茂倒是真的。它的属性是绿色的,是负氧离子常年保持在1000以上的天然氧吧。清新的空气、清冽的水质,让李家坑成为宁波首批十大长寿村之一。</p> <p class="ql-block">村后有一条“蟹坑岭古道”,全长3公里,宽约2米,它是抗战时期的重要通道之一,沿着古道行走,可以欣赏到四周的山水和田园风光,感受历史的沉淀,是徒步爱好者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李家坑村和我们昨天游览的鹿亭中村一样,都是一条大溪绕村过。但是这里溪水两岸没有中村那么多树,所以如果单论溪水两岸风光,李家坑村似乎不及鹿亭中村养眼。</p> <p class="ql-block">但是李家坑村的大溪坑也有独特之处,就是它有“龙鳞岩”。大溪中有一段遍布岩石,由于地壳运动和自然风化的作用,再加经年累月的流水冲刷,岩石慢慢变得光滑圆润,层层圆岩相扣,在溪水映衬下波光粼粼,远远望去就像神龙身上的鳞片金光闪闪,因此当地村民称为“龙鳞岩”。“山中借酒数龙鳞”也是李家坑旅游的一桩趣事。也难怪,人家李家老祖宗是唐皇,凡事往龙身上联想也正常。</p> <p class="ql-block">村里还有一块“龙心石”,也就是平地隆起的一块岩石。我们路过时,见石头上铺满了村民晒的干菜,就没拍照。可见,关于“龙”的传说和故事,主要是讲给游客听的(李家坑现在是3A景区),当地村民并不以为意。</p> <p class="ql-block">看过了龙鳞岩,准备撤退的时候,我抬头看溪对面山坡上似乎有一片柿林,山腰上好像还有观光栈道。便决定过去看看。爬上山坡一看,哈哈!昨天在柿林村遍寻不得的“吊红”,现在得来全不费工夫。</p> <p class="ql-block">而回头一望,还有更大的惊喜,在这个位置几乎能俯瞰李家坑村全貌。</p> <p class="ql-block">“青山捧出李家坑”,李家坑村的周围都被大山拥抱着,成为群峰争相护围的宠儿:东面的溪对涯是桃树横,南面是后龙岙,西面是八穴坪与百步街接壤,北面燕崖岭与余姚大岚山相连。这个山村好像是从四明山心底自然生长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周边群峦连绵,古树参天,一条溪水自西向东环村而过,似玉带缠绕,镜头拉近,还看看见村中一些人家屋顶升起了缕缕炊烟。</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由蓝天、绿树、枫叶、红柿、修竹、碧水、古村构成的天然美图。</p> <p class="ql-block">就像昨天看柿林村一样,刚才不识李家坑村的美,只缘身在此村中啊。感谢这些“吊红”柿树的“召唤”,否则,差点错过了李家坑最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离开李家坑,我们沿着细北线向四明山镇前进。行约十公里左右,路过北溪村,停下来打个卡,不料竟遇到堵车。之前就听说四明山区节假日或双休日经常大堵车,没想到今天这个平常日也会堵。可能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交通要道,北溪村属四明山镇,地处南北纵贯和东西横穿四明山脉的中心位置,是深入四明山腹地的常经之地,可谓四明山心。细北线公路、蜜北线和浒溪线公路都在此相汇。</p> <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也与北溪村的“镇村神树”:北溪村的三棵银杏树就在村口路边有关。其中两棵古老的银杏树,树龄六百年,一雌一雄,称为夫妻树。再往西侧还有一棵小银杏树,树龄大约五十年,村民说是雌树的果实落在地上生出来的小树,因此是银杏夫妻的孩子。此时正是银杏叶黄如金的季节,北风吹过,金黄叶子铺满一地。还好,树叶还没掉光。</p> <p class="ql-block">村口不仅有古银杏,还有古枫树和古枫杨,均具有500年以上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与我们前面游览过的鹿亭中村和李家坑村一样,北溪村也有一条溪流穿村而过。溪流称为北溪,村以溪名。北溪之名与源于杖锡方向的南溪相对应。北溪之水发源于四明山镇唐田村后的乌岩岭、白岩头、南培岭一带(明天我们大概会去的地方),与南溪相汇后,水量增大,流经北溪村,润育了美丽的北溪村。</p> <p class="ql-block">溪水在北溪村来了个大转弯,人们将这个弯叫作月亮湾。S型的溪水穿村而过,山环水绕,红枫嫣红,红黄绿相间,村民沿溪而居,住在画里。溪里飘着些竹排,供游客体验拍照。</p> <p class="ql-block"> 北溪也是个古村,村民以卢姓为主,原居山东,南宋年间,卢氏从北方避乱南迁,分支到奉化、余姚、东阳等地。后裔卢谷良出任奉化州判,“至北溪,见豁然开朗,环峰带涧,山明水秀”,自此就携家人隐居于此。到了明清年代,北溪已形成了如今的村落格局。另据清代《卢氏宗谱》考证,六百多年前,其祖先生活在山东范阳县青州府境内,村里人相信有可能是《水浒传》中的卢俊义一脉。还有一种说法是,四明山区曾发生过村民石明三杀虎为母亲报仇的故事。施耐庵在写作《水浒传》过程中,获悉了这个故事,就把石明三连杀五虎移植到了《水浒传》中,后来就有了“黑旋风”李逵杀虎的经典情节。北溪村利用这一资源打造了一个以“喝大碗酒、吃大块肉”为特色的水浒系列农家乐,农家乐经营户统一挂上了具有“水浒”特色的牌子,现在村内有“景阳岗”店、“聚义堂”店、“清风寨”店、“浔阳楼”店和“快活林”店等。不过,《水浒传》是小说啊,卢俊义不是虚构人物吗?只能说北溪人真有商业头脑。当地村民趁着网红打卡点的热潮,在村道边摆摊售卖小吃、农产品、气球等,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光顾。古银杏树下一辆名为“溪上咖啡”的白色咖啡车也是出名的“网红”,现在已经是北溪村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北溪村还有许多红枫,村口、山坡上到处都是,灿若红霞。</p> <p class="ql-block">据说还有一条8公里多的徒步线路:“丹枫古道”,可以一直通到四明山镇。但是今天寒潮来了,下午气温下降更快,越来越冷。所以我们决定早点“收工”,于是我们就在村口转了一圈,没有深入村庄里面,也没去看“丹枫古道”。因为,四明山的“古道”太多,明天还有“古道”等着我们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17.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