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寿县古城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大寺巷,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在东经116°27'—117°04',北纬31°54'—32°40'之间。东邻长丰县、淮南市;西隔淠河与霍邱县为邻;南与肥西县和六安市毗邻;北和凤台、颖上县接壤。</p><p class="ql-block">寿县古城地层属于华北地层区,蚌埠地层小区,属南型北相地层。地处江淮间北部,地形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呈现岗地、平原和山地三种地貌特征。地处淮河流域中段南侧,为华北气候区、华中气候区的中间地带,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p> <p class="ql-block">寿县古城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春秋属楚。寿县古城为宋代重建的城池,保留了宋朝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些基本特征。古城区总共有3.6平方千米,城有东、西、南、北四门,现只有东门和北门保留了瓮城,其中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交错。古城的道路布局以四条大街为主干道,连接四个城门,把古城分成四大区域。</p> <p class="ql-block">奎光阁,又名魁星楼、奎光楼。位于棂星门东侧,其前身是清康熙间教谕丁济美所建之“奎神阁”。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州张佩芳在祠基上建楼三层,匾曰“奎光”。道光元年(1821年),知州龚式谷鉴于奎光楼“木石倾移,黝垩削落,岌岌乎旦夕不能保”,又在原址上改建为奎光阁。今之阁,大体仍保持龚建奎光阁原貌。阁为三层,木结构,台基至宝瓶高约20米,六角形平面,底层面阔4米;高度与面阔自上而下逐层减小;沿内壁设有旋梯,拾阶登临,凭窗俯瞰,极目淮山,气象万千,尽收眼底。有古联镌于阁门,曰:“栏外湖山尽氛垢,斗南人物炳英灵”</p> <p class="ql-block">楚文化在寿县古城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楚迁都至寿春城后,将楚文化的精神内核深深植入寿县古城,使其成为文化遗存丰富的胜地,像孙公祠、安丰塘、楚都遗址等都是楚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珍贵印记。汉代文化在寿县古城同样影响深远,此地多次成为汉代建都之所,迎来了古城历史上的又一巅峰时期。</p> <p class="ql-block">现存文庙为清时期建造,文庙有三进院落组成,在中轴线上有南北依次布置文明坊、泮宫、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敷教坊、和明伦堂,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仰高坊、快睹坊、东西两庑、民宦祠、乡贤祠、节孝祠等。全庙布局整齐、步步深入、开朗明畅、四通八达,是一所反映儒家观念的典型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坍塌,知州赵宗重修。嘉庆十七年(1812年)扩建成今规模。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柱间斗明间三、次间二、尽间一朵。三跳三下七朵重棋,口分段挖凹线,两基间距较进,系当时一种变形斗棋作法。殿内金柱粗壮,用包镶法制成。</p> <p class="ql-block">州署旧址位于寿县东街,明清两代寿州州署均设于此。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关于宋代寿春府府治的位置和布局不可考,已知最早的州署是明朝的。明洪武初年建于城东宣化坊,天顺年间知州在旧址重修,其布局据光绪《寿州志》载:“中有节爱堂三间,东为幕厅西为武库,后为退食堂、观我楼楼后有水台一座,左为泉布所,右为卤薄厅,节爱堂下为甬道,戒石六曹吏舍,序列东西,前为仪门三间,两旁为祠、为馆、为仓、为狱又前为大门,立谯楼,楼前为政教坊,东为旌善亭,西为申明亭”。</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寿县古城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春秋属楚。</p><p class="ql-block">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迁都于此,此后曾十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为魏地,当时已是拥有十余万人的重镇。</p><p class="ql-block">自晋到唐,寿县古城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p><p class="ql-block">五代末,寿县古城被毁。</p><p class="ql-block">宋朝,寿县古城重建。</p><p class="ql-block">据史载,明、清二代,寿州城墙直接遭受水害15次,其中先后有6次大水环城。明清时曾多次修葺,经明朝15次、清朝14次修葺和完善。</p><p class="ql-block">1987年上半年,重建了北门内檐挑檐,东门(宾阳门)城楼及部分雉堞。同年7月,加固了东线墙体。</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p><p class="ql-block">寿县古城现存的古城墙为南宋嘉定十二年(1220年)建康都统许俊为抵御金兵在原寿州城旧址重筑,古城墙的墙体是以土夯筑,外侧墙面均以青石和灰砖砌成,并均以糯米和石灰作为粘合剂进行粘合,具有极其强大的粘合和防水作用,其结构极其牢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p><p class="ql-block">古城的城墙略呈方形,夯土为墙,基础砌条石,外壁包砖。城墙起讫地点为环城,周长7147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顶高程27.32—28.50米,城内地面高程为20—23米,城内面积3.65平方千米。古城墙开四门,各有瓮城。东门称为宾阳,南门称为通淝,西门称为定湖,北门称为靖淮。有雉碟、马面、敌台、塔之附设,城外有护城河、石堤泊岸。</p> <p class="ql-block">报恩禅寺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城内东北隅。旧志说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洪武间改今名。</p><p class="ql-block">报恩禅寺,占地总面积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宋天圣间建阿育浮图(塔)。其规模“前有浮图高数丈,中为殿,殿后为阁,左右为廊,为法堂,为丈室,为钟鼓楼”。</p><p class="ql-block">报恩禅寺,座北向南,大殿为中进。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大殿遭火毁,今存大殿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由准提庵僧际清倡资重修。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复修大殿时,建毗卢阁于殿后,移山门于中,形成以佛堂、二佛殿、大殿、毗卢阁为一直线序列,三进重院,基础渐次升高,布局严谨,主次分明,为一中国传统寺院的建筑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