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基督城是新西兰南岛第一大城市,也是除了奥克兰之外来往世界各地的第二大门户,它位于南岛东岸,有 “花园之城” 的称号,绝大部分来新西兰南岛的游客都从基督城开始南岛之旅,我们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3日下午13:00,包车司机田师傅载着我和三位女友从罗托鲁瓦出发,驾车前往奥克兰机场,我们正常应该在16:00左右到达,完全能赶上18:30飞往到基督城的航班。然而,刚离开罗托鲁瓦市区,田师傅突然发现车子轮胎不对劲,他停下车一检查,左前方的轮胎瘪了,我们的车罢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田师傅费了很大的劲儿,也没换成备用轮胎,联系道路救援又因为保险的问题对方也不来了,导致我们在路上耽误了一个多小时,眼看要错过我们的航班了,大家却束手无策。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最终田师傅联系上了一个在当地的中国朋友,他愿意开自己的商务车送我们去奥克兰机场(当然田师傅的旅游公司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有了车,我们赶紧上路。途中又遇到毛利人在组织游行,高速路行驶缓慢。我们的航班18:00停止办理登机手续,而我们17:58才终于赶到新西兰航空的值机柜台!工作人员也很给力,迅速地为我们办理了值机手续,我们才赶上了18:30从奥克兰起飞的航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航班准时到达基督城,下了飞机,我给租车公司打了电话,对方让我们在候机楼外等,过了几分钟摆渡车过来把我们接到租车行。因为第一次在新西兰自驾,我们都没有右舵左行的经验,我们就买了全险,办理了租车手续,大致检查了我们要租的三菱SUV车,在车行旁边一条无人的小路上试驾了一会儿,觉得车子还比较顺手,就开上车前往我们当晚要入住的酒店。 </p> 为了这次自驾游,我们四个人做了充分的准备,提前办理了国内驾照的国际翻译件,认真学习了新西兰右舵左行的交通规则,跟着田师傅在北岛旅行的两天中,也让田师傅给我们讲解驾驶规则,逐渐熟悉了新西兰的道路交通系统。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真正开车上路还是免不了紧张。四个人中,马姐的驾驶经验最丰富,她也胆大心细,因此,从车行到酒店的第一段路由马姐驾驶,我在副驾座上协助导航。 我们上路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街上的车很少,而且从车行到酒店也就大约二十分钟的路程,我们安全抵达酒店,顺利开启了南岛自驾的行程。 我们在基督城入住的酒店叫兰道夫公寓酒店,是一个两卧室的公寓,有客厅,有厨房,有全套的厨具和餐具,还有洗衣机和烘干机, 宽敞干净,大家都对这个酒店很满意。酒店位于基督城植物园旁边,十分钟就可以走到公园,离城市中心也很近,步行也就二十多分钟的距离。 兰道夫公寓酒店是一个只有两层楼的建筑,院内方便停车,我们租的灰色三菱SUV车就停在门前。 兰道夫酒店的公寓式套房宽敞整洁,窗外景色怡人。 因为担心城内交通复杂,不方便停车,我们决定在基督城体验复古小火车,乘坐小火车游览这座城。11月14日早晨,吃过简单的早餐,我们就开始了在基督城的city walk。 当天是个阴天,偶尔还飘几滴雨,虽然是春末夏初,我们却都不约而同地穿着冬天的衣服。 路过维多利亚街,我们在1860年建造的维多利亚钟楼前打个卡。 2011年2月,基督城发生了里氏6.3级的大地震,这次地震对整个城市造成了巨大破坏,摧毁了城里标志性的基督教大教堂的尖顶,城市众多建筑被毁。震后,在维多利亚广场附近留下了一片废墟,当地人在废墟上建起了一座简易的木结构拱形框架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次惨烈的地震。 维多利亚广场附近拱形的框架。 1840 年,英国迫使毛利人族长签订《怀唐伊条约》,新西兰成为英国殖民地。1907 年,新西兰独立,成为英国自治领,但政治、经济、外交仍受英国控制。1947 年,新西兰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案》,成为主权国家,但仍选择留在英联内。英国国王仍然是新西兰名义上元首,因此,新西兰有许多地方都以英国女王命名,尤以维多利亚女王居多。<div> 1840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后来就成了毛利人不断抗争的重要原因,至今他们还经常为这个条约组织游行示威。</div> 继续向市区方向走,我们来到了维多利亚广场。 广场里鲜花盛开,树木葱茏,景色优美。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君主,她1837年正式继位,在位长达64年,她在位时期,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 “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全球。为了庆祝她在位60年,基督城将原来的一个市场改为维多利亚广场,成为基督城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如今,这里树立着维多利亚女王的塑像。 维多利亚广场的维多利亚女王雕像。 广场上还有一位著名人物的雕像,他就是库克船长,他是 18 世纪英国著名的皇家海军军官、航海家、探险家和制图师,是他带领欧洲船只首先发现了新西兰,为新西兰后来成为英联邦打下了基础。 和库克船长合个影。 全长约14公里的雅芳河贯穿了基督城的中心,河岸两旁绿草如茵,植被茂盛,经过了维多利亚广场、植物园、海格利公园等知名景点,是基督城的母亲河。 维多利亚广场旁边的雅芳河桥建于19世纪,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老桥,桥头还保留着古老的欧式桥墩。 草坪中有一块介绍维多利亚广场历史的展板。 维多利亚广场上五颜六色的鲜花争相怒放。 沿着雅芳河边走,河边的草地上红嘴鸥在悠闲地散步。 看着这些欢快的鸟儿,我们的心情也像鸟儿一样欢快。 我们根据谷歌导航的指引,来到了基督城复古小火车的起点站,在这里买了票,开始了一天优哉游哉的基督城一日游。 三位女友正聚精会神地研究浏览路线。 这就是我们乘坐的轨道小火车,火车司机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一边慢悠悠地驾驶的火车,一边不紧不慢地讲解沿途的景点。 小火车内部是木质的老式座椅,火车经过基督城几乎所有知名的景点,车里的游客来自于世界各地,大家随着火车一路的叮当声欣赏沿途的美景,遇到喜欢的景点就下车看看,看完了再回到下车的地方等下一辆小火车的到来。 大教堂广场是基督城最核心的地方,也是我们乘坐小火车经停的第一站。广场中间坐落着建于1864年的大教堂,这是一座雄伟的哥特式建筑,也是基督城这个城市名字的来源, 可惜在2011年的大地震中遭到毁坏,目前正在维修中。 正在维修中的基督城大教堂。 广场正中的公民战争纪念碑,既纪念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勇士,也表达了这座城市人民对自由、正义的信仰。 这些装在铁框里的石头每一块上都写有祝福和纪念的文字,纪念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们,也展示了这座城市在废墟中重新崛起、浴火重生的勇气和决心。 2011 年基督城最大的教堂因为地震而遭受重创, 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损毁,人们失去了重要的集体祈祷场所。为了慰藉逝去的生命,给市民提供一个宗教活动和精神寄托的场所,同时也作为城市重建的重要象征,日本设计师坂茂受邀设计并建造了纸板教堂。如今,这里也成了新的地标性建筑。 纸板教堂整体呈A字形,采用环保的硬纸卷建成,并采用集装箱支撑墙面,内部布置简洁而肃穆。 教堂大门的墙上镶嵌着彩色玻璃,高大的拱顶和柔和的自然光线营造出神圣而宁静的氛围。 新摄政街是一条极具特色与魅力的街道, 街道两旁的建筑色调淡雅柔, 建筑典雅,充满了浓郁的西班牙风情,被视为新西兰最美的街道之一,所有建筑都被新西兰遗产组织列为一级遗产。 新摄政街最吸引人的还是它两侧林立的商铺和各种风味的餐饮店。 摄政街中心的长椅上有一座大猩猩的雕塑,有个小男孩儿在雕塑前玩耍,真是一幅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画面。 逛到这里,我们又冷又饿,看到一家泰国风味餐馆还不错,就进去点了四份餐,都很适合我们亚洲人的胃口,很快就被消灭光了。 吃饱了,也暖和多了,我们继续乘坐小火车在基督城里逛。下一站我们参观坎特伯雷博物馆。 在街边的一棵大树下坐着等小火车的到来。 坎特伯雷博物馆开放于1870年,有一系列对新西兰独具意义的杰出藏品。包括毛利人艺术馆,绝妙的普纳姆(一种绿玉)艺术品;南极展厅等,可惜我们去的时候博物馆正在重建,只能在附近的一座艺术馆中参观博物馆精心挑选出来的部分展品。 新西兰特有的普纳姆(绿玉)雕刻出的动物图腾。 早期毛利人在海上捕猎的工具。 羊毛做的潜水服。 极地探险家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的雕像,他于1901-1904年间进行 第一次南极探险,取得了巨大成果,然而在1910-1912年的第二次探险南极中,却在返途中永远长眠于南太平洋。 这是毛利人最经典的艺术图案,被广泛应用,连新西兰航空的标志中也有这个图案,乘务员的衣裙上也有这样的图案。 这是南太平洋很普遍的一种饮料卡瓦(kava),我们后来在斐济还尝试过这个饮料。人们把卡瓦树根磨成粉,在这个浅浅的圆盘中放入卡瓦粉,再加入水,就混合成了卡瓦酒,是当地人用于放松和接待宾客的饮料。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蒙古铁头盔,内部曾经用金和银装饰过,顶部有羽毛装饰,只有高等级的蒙古族士官才能佩戴。13世纪,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军队统治了从亚洲到欧洲的广大区域,在新西兰这个历史不算悠久的国度能看到这样的文物确实很不容易。 新西兰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里保留了众多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动植物,这是一些动物标本。 难得一见的琥珀。 各种保存完好的动物标本。 这是一件鲸鱼的牙齿上雕刻的艺术品,海员们在辽阔的大海上无所事事,就把捕猎到的鲸鱼牙齿作为原材料,在上面精雕细琢地描述出大海上航行的壮观场面。 带着蓝色穿孔花边的珍珠装饰盘,上面有精美的花瓶和花卉图案,来自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 这一对骨瓷花瓶是为1851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界国际博览会制作的,伦敦的银行家爱德华·司各特花了一大笔购买了它们,并把它们送给坎特伯雷博物馆,这是博物馆的第一批藏品。 这是一件1851年制作的盔甲,模仿了15世纪的盔甲,在第一界国际博览会中也有一件类似的展品在水晶宫展出。 物馆还有一个临时展览,有众多设计新颖的当地陶瓷工艺制品,令人眼界大开。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决定去基督城植物园。当你浏览基督城的地图时,你会发现城西约三分之一的地方都是绿色,这就是广义上的基督城植物园,它面积有30公顷,始建于1863年。植物园分为北海格利公园和南海格利公园,而在北海格利公园中,又有一个园中园——狭义上的基督城植物园, 基督城也因为这一片巨大的花园而被称为花园城市。 一走进北海格利公园,大面积的绿色草坪和高大树木让我们想起了伦敦的海德公园,基督植物园的主体景观树种大多是 1870-1880 年代从英国运来,种类丰富,树冠巨大,仅仅看看这树形就觉得很美。 公园里布局随意自然,少有亭台楼阁点缀,但园内林荫浓郁,一眼望去是无尽的绿色,空气清新,是个放松心情的好地方。 北海格利公园有两个湖泊,一个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命名,另一个以维多利亚女王最挚爱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名字命名。维多利亚女王对阿尔伯特亲王的情深似海,亲王去世后,女王陷入了长期的悲痛中,后来为亲王修建了很多标志性的建筑,或以亲王的名字命名,或者以他们两人共同的名字命名。 朋友们坐在湖边的长椅上,享受着这里的幽静与清雅。 雅芳河从植物园中穿过,河两岸绿草成荫,鲜花盛开。雅芳河泛舟也是基督城的一个重要旅游项目,但我们去的那天天气阴冷,我们没有去坐船。 这是园中园——基督城植物园的地图,图中蓝色的雅芳河贯穿了植物园的全境。 跨过雅芳河上的小桥,我们就进入了园中园,这里拥有 10 座风格各异的附属花园,如玫瑰园、药草花园、石楠花园、岩石花园、杜鹃花园等,园内种有超过 1万种本土和引进的植物。 植物园里看到了很多我们没有见到的植物,像这个植物,叫高袋鼠爪,还真像袋鼠的爪子。 植物园里最核心的地方是玫瑰园,这里种植了超过250种玫瑰,春天里正是各种玫瑰争奇斗妍的季节,各种美丽的花儿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拍个不停! 除了玫瑰,这里还有荷兰鸢尾花等我没见过的花儿。 玫瑰园成了游人最集中的地方。 喜爱花花的我跟美丽的花儿也来一张合影。 在植物园转了两个多小时,还有更多美丽的花花草草,可惜我们都走不动了。 植物园东门外的喷泉水池对面是基督城艺术中心,这个中心是基督城内最具哥德式特色的建筑, 尖塔、角楼及回廊是这种建筑风格的特色。这里原是坎特伯雷大学,早期为纽西兰孕育了不少学术界的知名人物,也为这个区域奠立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后来大学迁走后,这里成了艺术中心。我们在艺术中心大概转了一圈。 在艺术中心北门前,意外地看到了一座路易艾黎的塑像,基座上除了英文,还用中文写着:“谨以此纪念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路易艾黎”。经过查资料,才了解到他曾经在中国发起工合运动,组织生产支援抗战,创办培黎学校培养实用人才,还积极促进中新友好、向世界宣传中国,为中国的抗战、教育和对外交流等诸多领域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确实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以前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还真不知道原来他是新西兰人。 路易艾黎的半身像 一天的基督城游览,让我们看到了许多美景,也初步了解了这座新西兰南岛最大的城市,当然还有诸如追忆桥和河畔集市等我们还没有去,却也没有时间了,等下次南岛自驾游回到基督城时再去游览。<div> 傍晚,我们开着车到附近最大的超市购买了牛奶、面包、鸡蛋、蔬菜和水果等,为后面几天的自驾储备了食物。11月15日早晨,我们将驾车离开基督城,前往南岛东部的小城——奥马鲁。</div><div><br></div><div> 敬请期待更多新西兰美景!<br><div>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