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撷珍 46:“大夫”、“郎中”都是官职名

龙行天下

<p class="ql-block"><b>国学撷珍系列题记:</b></p><p class="ql-block"><br></p>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br>1906年,国粹派邓实撰文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br><p class="ql-block">1923年,胡适给“国学”下了定义:“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p><p class="ql-block">这里系统整理了国学里一些重要的文史图文资料,简要整理了这个“国学撷珍”系列,作为大家学习参考的必要资料。是为记。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卧龙山人 黄剑君 于书剑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壬寅年夏月</p> <div><b><br></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夫”、“郎中”都是官职名,</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什么拿来称呼医生?</b></h1><div><b><font color="#b06fbb"><br></font></b></div><div><b>2024年作者按:</b><br>中医有很多别称,古代有“岐黄”、“杏林”等称呼,宋代以后人们又用“大夫”、“郎中”称呼医生。“大夫”、“郎中”本义指官名,为何用来称呼医生呢?</div> <div>中国古代的医生就叫中医,中医的四大别称有——<b>岐黄、青囊、杏林、悬壶</b>。在宋代之前医生根本不叫大夫、郎中。</div> <h1><p><b>★ 大夫</b><br></p><p> “大夫”,中国古代的一种官阶名称,而且已是不小的官位了。</p><p>它开始于西周,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的官员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大夫能够世袭且有自己的封地。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殷周有大夫、乡大夫、遂大夫、朝大夫、冢大夫等。</p><p> 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级别稍低的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一直延续到明清才废掉这一职位。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文官官阶之称号。<br></p><div> 明清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校尉。“大夫”作为散官官衔时指六品及以上官员,但作为实职时则无品级规定,六品以下官职亦可称大夫,如汉朝礼官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品秩均为六百石,与级别最低的县令同级(县令品秩为千石至六百石)。</div><p></p></h1> <h1>品级:<br>奉政大夫,正六品;奉议大夫,正六品<br>奉直大夫,从六品;奉训大夫,从六品<br>纪和大夫,正六品;司玄大夫,正六品<br>保合大夫,正六品;保冲大夫,正六品<br>中良大夫,正六品;中涓大夫,正六品<br>庆喜大夫,正六品;嘉成大夫,正六品</h1> 大夫一称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有(《礼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div>后周成王制周礼,亦设有公、卿、大夫、士等官。到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士大夫”。 </div><div>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战国典籍中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士”。《荀子·礼论》载:“大夫士有常宗。”《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div> <h1><b>★ 郎中</b><br></h1><h1>“郎中”,也是高级官员。最初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时期开始设立,主要担任保卫、建议等职能。隋唐以后,国家实行三省六部制,各部下设司,各司长官即为“郎中”。其职能与战国秦汉有很大区别。据《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载:工部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从六品)”。</h1> <h1><br>可见,这两个名称本来指官职,产生时间很早。那什么时候开始用“大夫”和“郎中”称呼医生的呢?医生最初的含义又是什么?<br></h1> <h1>医生现泛指一切以行医为业的人,但最初却是指医科的学生,始见于《唐六典》:“医生四十人。”唐朝学堂始开医科,招收学生。</h1><h1>其实用“大夫”和“郎中”称呼医生在宋朝就开始了。因为宋朝经济发展迅速,所以使得宋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高度发展,掌管医疗事务的官员不断增多。当时,国家将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定为七级二十二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由此,人们开始把医生称为“大夫”。五代以后,官职逐渐泛滥。人们为了表示对医生职业的尊敬,便称医生为“郎中”、“大夫”。</h1><div><br></div><div><br></div><h1>在使用地域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大夫”一般在北方地区使用,“郎中”在南方使用得更普遍些。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医生这个职业在古代地位是比较高的。</h1>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