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女士在她86岁之时,毅然终结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生命旅程。她一生创作的小说据说有一百多部,堪称言情小说的一代大师。当代的小说家,知名度可以与金庸相提并论的可能也只有琼瑶了。琼瑶的小说足足影响了台湾、大陆半个世纪的少男少女,完全可以在未来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兴趣和性格的使然,我虽然没有读过琼瑶的小说,但不影响我对琼瑶的敬重;更令我对她肃然起敬的还有她告别尘世的与众不同的方式。就像传说中的李白摸月一样的浪漫,现实版的琼瑶以“‘翩然’的化为雪花飞去”的方式为自己唯美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为世人留下了无穷想象和叹息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传统习惯,世人喜欢谈“生”,忌讳论“死”,鲁迅先生的《立论》对此有过生动的描写:有一家人生了一个儿子,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有的人说这孩子将来会发财,有的人说会当官,自然得到了一番主人的感谢;但有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尽管鲁迅的《立论》还有着更深层的意思,但它却形象地说明了“死”是人们谈虎色变的字眼。明明“死”与人形影相随,但却要装作视而不见。人从懂得生死以后,一生的努力都是在奋力逃避死亡,但从来没有人能羽化升天。中国历史上最高天花板级人物秦皇汉武,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寻找海上的仙山,结果是“一片汪洋都不见”,仍然只能含恨魂寄皇陵。</p><p class="ql-block"> 尽管人人忌讳死,但哲学家与文学家却喜爱探讨死亡,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伟大的史学家太史公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但衡量“泰山”和“鸿毛”的秤杆是什么,却是莫衷一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秤杆也在不断演变。盖世英雄项羽的自刎,是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津津乐道的素材。项羽被困乌江,本来可以逃回江东,但他却断然拒绝了乌江亭长的恳求,自刎于乌江。对此,唐代的大诗人杜牧认为,项羽不应该自刎,因为还有“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可能;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却认为,“中原一败势难回”,项羽的生死已经无关大局,没有任何意义了;而南宋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却高度赞扬项羽的壮举,认为“死亦为鬼雄”,能博取天下英雄泪,死得其所。仁智互见,难分伯仲。</p><p class="ql-block"> 又如春秋时期息国君夫人息妫,风华绝代,人称“桃花夫人”。楚王灭息国时,将息妫据为己有。息妫虽为楚王生了两个孩子,但难忘息国君的旧情,所以一直寡欢少言。还是那个自诩“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才子杜牧,在《题桃花夫人庙》诗里批评息妫:“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认为息妫没有为息国君殉难而苟活是不对的,她应该像晋朝石崇宠妾绿珠一样为石崇坠楼而殉身。项羽作为号令八方的最高统帅,竟然将一手好牌打得乱七八糟可以不死,而息妫作为后宫弱女子,却要承担息国亡国之巨责,这样的双标如何令人信服!还好清朝邓汉仪说了公道话,认为“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生死大事,并非一个“义”字就可以简单了得!历史正如王安石的《读史》所吟唱的那样,“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真相未必如青史褒贬的那样泾渭分明,像文天祥那样能经得住云磨雨洗的民族英雄毕竟是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 人生最无奈的事是不但无法选择自己的生,还在于要做到寿终正寝都艰难。不要说战火连天的乱世,多少人夭折于长矛铁蹄之下;即使在和平时代,除了无法避免的飞来横祸,还有一些十恶不赦的亡命之徒,肆意剥夺他人的性命,最后也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能够按照上天为人类设计的轨道走完全程的都是幸运者。古人明确,既然“帝乡不可期”,那么能够“寿终正寝”已经就是人生的一种圆满的结局,因此将“善终”列为与“长寿”“富贵”“康宁”“好德”相提并论的“五福”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平民百姓要比秦皇汉武聪明得多,也超脱得多。所以,我们要敬畏死亡,尊重死亡。琼瑶女士享年86,因不愿经历病床上鼻喉插管的痛苦,选择了轻生,也可以称得上“善终”,何况这是她理智选择的结果,与厌世无关,也不逾越普世道德的底线。我们无权指责和非议,除了惋惜,只有尊重。这里,有必要补充一句,我虽然没有读过琼瑶的小说,但当年也算是一个电视剧《还珠格格》的粉丝。愿琼瑶女士一路走好,愿天堂没有插管!</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