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中医院王常绮老师

文旭

<p class="ql-block">杏林苑 | 齐鲁赤子爱无疆 仁术丹心泽高原——记全国名中医王常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三九寒天,耄耋之年的王常绮如常在青海省中医院名老中医工作室出门诊,为慕名而来的患者们把脉开方。还有一年个年头,王老行医就一甲子,数十载寒来暑往、数十载为民服务,行医路上王常绮从未忘记过成为一名为民服务的“好先生”的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志誓为“好先生”</p><p class="ql-block">1938年,王常绮出生在山东泗水。王常绮的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重视教育的家风使王常绮开蒙于《弟子规》《论语》,此后,从泗水赴四十公里外的平邑继续求学,完成了初中和一半高中的学业。</p><p class="ql-block">少年王常绮亲历山河支离破碎,家国颠沛流离之苦,目睹乡邻四野缺医少药,久病缠身之痛。约是在他十三四岁的时候,远房亲戚家的一位婶子突发便血,村里的先生给了些药,婶子吃了也不见好。他眼见着原本身体硬朗的婶子一病不起,没多久便撒手人寰。“在今天看来,那位婶子就是肠胃上的毛病,如果当时能有个好先生,或许就能保住她的命。”王常绮回忆说。也正是那时,投身医学之路,苦学岐黄之术,立志成为一名“好先生”的念头便在王常绮的内心播下了坚韧的种子。</p><p class="ql-block">如愿步入“岐黄界”</p><p class="ql-block">1959年秋,王常绮家里也如那时众多山东人家一样,生活拮据,家人决定让他随兄长到青海看看。到了西宁,当王常绮听说可以有机会进入青海省卫生学校学习时喜出望外。</p><p class="ql-block">进校后,同一届的学生完成了随机编班分班,王常绮被分到了中医班。兄长从业西医,略有不悦,王常绮却说:“我喜欢中医,能为兴趣而努力学习,我感到很幸运。”他婉拒了兄长替他调换专业的“美意”,如愿开始了中医学专业的学习。</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学习的课本是南京中医学院编纂的,药性赋与汤头歌诀带着我入了中医学的大门。”王常绮回忆说。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和理论基础,王常绮登堂入室,进一步深入学习研读中医四部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学习中医一定要有较强古文理解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读懂参透博大精深的中医经典。”王常绮深有感触地说。</p><p class="ql-block">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整四载,作为班长的王常绮通过刻苦学习,不懈努力以优异成绩圆满完成中医学专科学习,为今后从事中医学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1963年,王常绮分配至青海省中医院工作,如愿成为一名中医师、好先生,从此实现少年梦想,开启医学生涯,涉足灵兰玉室,也正是从那时起他便始终坚信:“把人民的疾病这个痛苦给解决了,这是个好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勇挑重担传佳话</p><p class="ql-block">1965年,由于当时青海省牧业区布鲁氏杆菌病患者较多,为尽快遏制疾病传播,青海省卫生防疫站在全省范围内发出了“英雄帖”。王常绮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由于基础扎实、勤奋敬业,被省卫生厅选拔调动至省卫生防疫站从事地方病防治工作。</p><p class="ql-block">尽管牧区生活困难重重,但当他目睹众多布氏杆菌病牧民患者忍受关节痛、低烧病痛时,心急如焚,全然忘记了困难,一头扎进患者中,为患者精心辨证施治,苦苦思索,寻求良方。在海南州和卡羊场,王常绮诊治了大量病人后发现,独活寄生汤加减对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有明显效果。由于牧区条件不便,熬制汤药不现实,于是,他和同事们得到了省防疫站和省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制作了独活寄生丸剂,免费发放给当地的牧民患者服用,并将这种丸药命名为“布病丸”,积极应用于治疗布氏杆菌病,有效解除了众多患者的病痛,受到当地患者广泛赞誉和肯定。“布病丸”虽然不能根治这类疾病,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中西结合治疗布病做出了的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p><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王常绮和同事代表省卫生厅去慰问驻扎在果洛州久治县的医疗队。他们先从西宁出发到宝鸡转车再到成都。从成都出发,翻越岷山,辗转汶川、理县、阿坝,搭乘过路的久治县医院的救护车才到达久治。仅从成都到久治508公里路,就走了整整三天。“上学时,生活不好,我们挖甜菜根、大头菜根吃,却也苦中作乐;参加工作初期,生活工作条件艰苦,可心里有股子干劲儿,就是给患者看病,我心里就不觉得苦。”彼时的艰苦岁月,淬炼了王常绮乐观、坚韧的性格。</p><p class="ql-block">上世纪90年代初,王常绮担任青海省中医院内科主任期间,曾经遇到一位肺心病合并慢性心衰的住院患者,当时患者双下肢水肿明显,血压显著降低,难以回升,西药治疗虽然有效,但疗效难以维持,停药后血压又很快下降,水肿持续不退,心衰难以纠正。当时科室的一名老中医曾为患者开方治疗,但服药后患者病情非但没有缓解,反而逐渐加重,生命危在旦夕。身为当时的科室主任,王常绮闻讯后非常焦急,在完成一白天繁重的门诊工作后,不顾劳累,没有休息片刻,下班后便径直急忙赶往病房为患者诊治。在仔细诊察患者病情后,当机立断,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应用参附汤回阳救逆,以挽救患者垂危生命。此时已暮色降临,医院煎药室工作人员已经下班回家,没有办法为患者煎药,王常绮让人找来已经下班的中药房药师,破例为患者紧急抓药,取好药后便立即带领科室医护人员临时在办公室用电炉子为患者紧急煎药,用红丽参、附片浓煎后令患者频频服用。当时大家都疑心重重,非常担心西药升压药的疗效都难以为继,中药能有神奇之效吗?王常绮一边紧盯着熬制中药,一边片刻不离地守在患者身边,亲眼看着患者分次频频服下熬好的中药。患者服完一剂中药后当天深夜便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效,血压竟然神奇般地提升稳定,尿量明显增多,水肿开始消退。直到这时一直坚守在患者身旁的王常绮才将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大家也都不由地松了一口气,并由衷地敬佩王老挑战危难的勇气。此后王常绮连续三天为患者精心调整中药治疗处方,经过积极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水肿消退,心衰逐渐好转。经历这件事后,王常绮更加坚定了中医药治疗急症的信心和决心,同时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临床治疗经验,他曾多次坚定地说“谁说中医不能治急病?我就坚信中医可以。”此后王常绮用此法治疗类似患者多有疗效。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续探索和完善治疗方法,在用参附汤治疗心衰患者时,加用一定剂量的琥珀粉与中药汤药冲服,取琥珀安神同时又有利尿之功,可有效增强利尿效果,以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p><p class="ql-block">深耕临床六十载</p><p class="ql-block">1971年11月,由于全省中医院临床医生紧缺,时炳魁、刘钧和王常绮先后从省防疫站回到了医院。王常绮始终没有忘记“好先生”的初心,在中医内科的浩瀚海洋中徜徉。师从青海名医王慕康,王慕康从医生涯肇始于上海,在青海省中医院建院之初从繁华都市来到西北边陲,成为青海省中医院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氏医底深厚,精通《脾胃论》,其学术思想既秉承了南方中医学派的学术特色,又融合了青海当地的地域特点,自成一派。王常绮跟随王慕康临证三载,伺诊左右,受益匪浅。王常绮得名师真传,并参编王慕康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专著—《中医临证撮要》。出师后,不忘奋勉,亳不懈息,勤求古训,研读经典,重温《脾胃论》,自修西医,以求融汇古今,贯通中西。</p><p class="ql-block">1977年,王常绮赴广西中医学院进修一年,学成归来,多年实践,将脾胃病的中医诊治确立为医疗生涯的主攻方向,经反复锤炼,多方摸索,逐步形成诊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独特临床经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癫痫等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亦颇有建树。</p><p class="ql-block">王常绮认为《黄帝内经》为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基础,尊崇《脾胃论》重要思想精髓,提倡久病多瘀论,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中升降相因,寒热并用,补泻兼施,重视顾护胃气,从饮食、情志、精神方面加以综合调理。对于脾胃病的治疗认为应审证求因,虚是本质,滞是核心,补虚祛瘀是大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调祛瘀活血,勿忘益气养血,搜风剔络,活血破瘀,正气尚可宜大剂祛邪,注重固养肾气及矫正寒温偏盛。治疗癫痫时务必镇肝疏风,豁痰开窍,重镇安神,补益肝肾,标本兼施,以达邪去正安,在临床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深受广大患者的信任。</p><p class="ql-block">1984年,王常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成为“好先生”的初衷同频共振。1988年被省卫生厅评为“全省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省卫生厅评为“人民的好医生”,1998年,荣获“青海省人民的好医生”“青海名老中医”等称号,2002年7月被省卫生厅授予青海省名医称号,2014年批准成立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2017年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百名名中医”称号。</p><p class="ql-block">倾囊相授重传承</p><p class="ql-block">王常绮医术精湛,宽厚诚恳,精通管理,善理人事,曾先后担任青海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务科科长、业务副院长,作为全国第四批、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通过心传口授,临证指导,先后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继承人,目前都已成为临床上优秀的骨干人才。2016年王常绮带领继承人将其临床经验精华整理、编辑成《王常绮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一书出版发行,以广播其临床经验,供后学者学习继承。</p><p class="ql-block">王常绮非常重视继承经典理论,强调只有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而使中医学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指出学习经典著作不仅要熟读熟忆,还要深刻领悟经典的精神实质和内涵。王常绮主张,作为当代中医,要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在继承经典理论的同时,还要努力吸收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把现代科技的优秀成果融入传统中医理论,不断加以创新,才能焕发出生机活力。青海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齐洪军、湟中县中医院韩有吉、西宁市中医院艾军毅等王老的得意门生,如今都成为了各自医院的中流砥柱,为更多的患者解决病痛,送去健康。</p><p class="ql-block">成长于齐鲁大地、梦想实现于青藏高原的王常绮,骨血里的乐观豁达总能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微笑的暖意。立志成为一名“好先生”的志向一直指引着他坚定地为青海中医事业发展奉献青春年华;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长年坚守,谱写了一曲六十载如一日为民服务的赞歌。如今耳聪目明的王常绮仍然卷不离手,不仅“饱学”,而且对患者心存“敬畏”,以《大医精诚》为行医准则,始终践行和秉持医者仁心医乃仁术的职业操守,传道授业而诲人不倦,立足高原而无怨无悔,坚守初心而痴心不改,为青海高原中医药事业发展继续贡献更大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