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何以敦煌”为敦煌研究院、上海美术馆主办的敦煌艺术大展,于2024年9月20日至12月20日在上海展出。</p><p class="ql-block">其亮点,那就是:“6-6-6-168-195”</p><p class="ql-block">即第285窟、第45窟、第320窟、第158窟、第17窟、第3窟这6座莫高窟经典洞窟复制窟;北凉石塔、莫高窟六字真言碑、圣历碑等6件在上海首次展出展品;6件价值珍贵的“藏经洞遗书”原件及其复制品;168件/套展品;以及195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的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昨天获悉此展,将于本月20日结束,今天必须赶末班车(因为明天回甬)。</p> <p class="ql-block"> 大家喜闻乐见的飞天形象</p><p class="ql-block">(在敦煌石窟中共有4500多个,飞天茅台商标上的“飞天”图案灵感也来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中国古人花了一千多年开凿出南北长1680米的敦煌石窟群。时至今日,敦煌不仅成了中国璀璨文明的活化石,更是“一带一路”上的绚烂明珠,难怪有人说,“世间有几处地方,有生之年总觉应该一到,敦煌便是其一。”多少年来,无数人曾跋涉千里,只为一睹敦煌莫高窟千年佛像唇边微笑,感悟千年沧桑,体会人间至情。</p><p class="ql-block">《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不仅是樊锦诗个人的传记,也照应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是守望莫高窟的一份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我还没看完,这次刚好在上海有这个展,待下次去敦煌再看会更加有收效。</p> <p class="ql-block">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举世称道。</p> <p class="ql-block">证实记录莫高窟开凿时间的《圣历碑》</p> <p class="ql-block">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中体积最大的《北凉石塔》</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六字真言碑</p><p class="ql-block">是元代至正八年(1348年)由速来蛮西宁王及其家族布施刊刻的石碑,碑上刻有六字真言及多种文字,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融。</p><p class="ql-block">碑的上方刻有汉字“莫高窟”,中央是一尊四臂观音像,观音像上方有两行文字,上为梵文,下为藏文;观音像的左方为西夏文和汉文,右方为八思巴文和蒙文。这六种语言中的汉文字为“唵、嘛、呢、叭、咪、吽”六个字,其余五种文字也与汉文同义,即六字真言。</p> <p class="ql-block">石窟是本次大展的重头戏。原窟复刻的6座敦煌石窟被“搬”进了现场。</p><p class="ql-block">这6座石窟在敦煌石窟中极具代表性。包括被称为“融汇多元的万神殿”的西魏第285窟、“精美塑像馆”盛唐第45窟、被常书鸿先生称为“最美飞天”的盛唐第320窟、“最美的涅槃佛”中唐第158窟、“描绘入微的千手千眼观音”元代第3窟和“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的第17窟。身处其中,仿佛身临敦煌莫高窟,带来沉浸式的观感。</p><p class="ql-block">现场,不乏观众疑惑:比起直接去敦煌实地观看这些石窟,“复制”石窟有何看头?</p><p class="ql-block">实际上,这些复制石窟大有看头。敦煌艺术大展相关工作人员透露“玄机”:即便到了敦煌,这6个石窟也很难一次看齐、看够。</p><p class="ql-block">其中,西魏第285窟在敦煌并不对外开放。保存完好的该石窟,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对于研究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285窟内容丰富,既有佛、菩萨、飞天、力士等,又有伏羲、女娲、雷神、雨神、婆罗门教诸神、西方的日月神等中西方不同的神灵,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段文杰把285窟称作“万神殿”。</p> <p class="ql-block">敦煌的古代文明遗存可以概括为三宝:敦煌石窟,敦煌壁画和彩塑,敦煌藏经洞遗书。</p> <p class="ql-block">事实上,敦煌与上海,始终有着密切的关联。上海成长的“敦煌女儿”樊锦诗,在异常艰苦的戈壁大漠一待就是数十年。她致力于敦煌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敦煌学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