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倒拉嘴乡炼山坪村党支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书记康占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康占裕是1986年底担任炼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的。近四年来,他不忘共产党员的光荣责任,积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为改变山村落后面貌做出了贡献,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年年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不图个人富,愿为大家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康占裕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养成吃苦耐劳、倔强内向的性格,决定了他干什么事都要干出个样子来。1972年,他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利用工余时间自学了一手无线电修理技术,家用电器、机电设备样样精通,是远近闻名的能人。1984年曾领取营业执照,在蔚县桃花镇和本县大堡乡设点营业。每月收入200多元。1986年底,为了改变炼山坪 贫穷落后面貌,倒拉嘴乡党委推荐他当了村党支部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面对组织上的推荐,康占裕思想上确实有些犯难:是当还是不当?因为当,必然影响个人的富裕;不当,自己作为党员又觉愧对乡亲。在个人富还是带领全村共同富之间,占裕想到自己是党员,想到村里的落后,想到了全村父老乡亲的期待和希望,毅然选择了后者。对他的选择,有些人不理解,“放着挣钱的买卖不做,却去一年只拿200元的补贴,当那惹人生气的‘牛毛官‘,究竟图个啥?“群众的议论没有动摇占裕的决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把全部身心扑在改变村里落后面貌上,一心带领大家致富,他退掉了租赁的修理电器摊点,放弃了个人挣钱致富的门路,挑起了带领全村致富的重担。炼山坪背靠黄土高坡,脚踩四条大沟,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十年九旱,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土里刨食,直到1985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全村欠国家贷款8.1万元,欠集体8万元,人均负债300多元。为了寻找一条致富路,康占裕和村干部一起详细考察,制定出《三年规划》的蓝图,决心修建水利工程,引水进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修建工程资金不足,由于村里穷得叮当响,没有集体积累,根本无钱修水。为了解决资金,他亲自跑贷款,还把自己准备买瓦修房的1500元交给村里。为了减少开支,他不顾自己家的活计,亲自带人外出100多天,联系购买工程所需材料,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凡是自己能解决的绝不雇人。他当书记的头一年,就让全村人吃上了自来水,这一年他自己却少收2000多元。康占裕就是这样,不图个人富,愿为全村忙。他当村干部四年,至少失了一个“五位数“。全村人公认他当干部在经济上吃了大亏。但他总是符之一笑,因为他心里装着一本使全村脱贫致富的大帐。</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不顾个人家,扑在事业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要当,就要当个像样的支部书记。”这是康占裕向党员和村民们表态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康占裕当干部以来,不知疲倦地工作,积极为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多做贡献。村里修建水利工程,他身先士卒,处处走在群众前头。87年的2月,刺骨的北风呼啸,炼山坪这个山村却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春天”。十五日这一天,康占裕开完村民动员大会就带领大家开赴工地,打眼放炮,开山凿洞,他始终奋战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他的手震裂了,条条口子汩汩流血,钻心的疼,他全然不顾,贴上胶布坚持干,经过整整45天奋战,48米长的涵洞凿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播大忙季节,妻子刚刚做了结扎手术,两个小孩尚属童稚,需要他照顾,家里的土地需要他经营,他成了里里外外一把手。当时,开渠工程十分紧张,其他干部也忙得不亦乐乎。为了集体的事业,他退掉了责任田,只留下自留地和少量口粮田。每天早出晚归,同群众一起挖渠,拉沙石,同安装工人一起商讨最佳施工方案。工人们见他这样诚心办事业,都很感动。他们说:“你和群众这样实干,我们甘愿每天多干几个小时。“他们一鼓作气,动土石方14万多方,铺设了1300米的管道,构筑了百方贮水池,建起了三级扬水站,把水送上了村北高坡,送到家家户户。为给200亩果园配水,他们又修渠1600米,构筑防渗槽450米,使老果园换了新颜,当年果品产量往年的4万多公斤干涩劣果,一跃为10万斤,远销内蒙等地,增收近10万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康占裕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为了改变地产量低而不稳的状况,他带领全村按照《三年规划》,坚持分期治理,常年施工,农闲大搞,农忙小搞,大打农田建设之仗,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乡亲们一起推车,一起打埂,成年累月战斗在第一线。爱人孩子病了,顾不上管,自己病了顾不上治。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加工土地1000亩修建水平梯田200亩,全村粮食产量由1985年前的6.5万公斤,猛增到20万公斤,人均突破千斤关。为了引导全村致富,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他又带领干部群众到下沙河村参观错季蔬菜种植, 1988年,全村栽培无公害错季蔬菜350亩,亩均收入550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副产品商品率大幅度增加,村里每年要输出土豆15万多公斤,蔬菜60万多公斤,水果10万多公斤,加上余粮,这百万多公斤的农副产品由于沟深路窄而受阻。为了改变交通不便销售难的问题,他和一班人急群众所急,干群众所盼,于1989年秋收前又带领乡亲们拦河筑坝,修公路1200多米,田间路3000多米,使坎坷曲折之路,变成坦荡的通途。生产发展了,销路打开了,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050元,村里彻底脱贫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不怕个人累,只为群众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康占裕的精神支柱是什么?那就是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献身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康占裕处处为村民着想,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密切党群关系,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他和村一班人为改变全村的落后面貌,连个安心觉都没睡过。可当群众有事找他,他却从未拒绝过。赵文魁老汉买回一台旧14吋黑白电视机,由于机件老化故障不断,每年都要找他修几次。要算修理费连机子全给了也不够,可他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1988年春天,干旱缺雨,流水沟村群众正在育苗载菜,突然电机烧了,机井不能抽水了,村里打电话找他修理,他立即放下自己的活赶到流水沟,查清故障,又赴廊坊厂家买回原料抢修好,只收了工本费,救了燃眉之急。上沙河村的扩大机在防洪季节出了故障,喊话叫人失灵,值班村干部打电话找他去修理,他不顾一天的劳累,连夜赶去修好,保证了通讯畅通。据统计,他每年义务为群众修理家用电器都在百多件以上,把一技之长无私奉献给人民。他为自己规定了“三不收费“:本村乡亲不收费,老弱病困户不收费,只修理不换件不收费。当村干部的四年来,修理家用电器成了他应尽的义务。一些好心人说:“看你那么事,家顾不上管,地顾不上锄,成天忙乎图个啥!“他总是笑笑说:“人家有困难才找咱,咱咋能见困难不帮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年来,他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乳汁。他像雷锋一样,把自己全部身心和技术默默无闻的为家乡人民做着无私的奉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文转载自中共涿鹿县委组织部《走雷锋成长之路》一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九0年七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