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洞小学简史

乡野神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波洞小学简史</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黄平县旧州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川秀美。不仅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办学校孕育着旧州古镇一代又一代的学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波洞小学”</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坐落</span>于旧州至上塘古驿道上波洞村茨岭岗的龙脉尽头处。这里鸟语花香,古木参天,环境优美。作为旧州古镇教书育人的一个文化载体,波洞小学不仅承载着旧州古镇的教育历史,更是见证着旧州这片土地的文化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波洞小学的创建,与旧州古镇悠久历史紧密相连。早在明清时期,旧州作为㵲阳河上游的经济、贸易和商业文化重镇,自古商贾云集,由此也形成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汉文化、外来文化、宗教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元文化之乡。旧州不仅经济繁盛,而且重视教育的传承。在这样的背景下,波洞小学应运而生,成为旧州古镇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支柱。</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波洞小学始建于公元1904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农历甲辰年</span>)。也就是说,波洞小学的创建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由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普及,旧州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为致力于教育事业,以<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新德、王新学、余伟</span>等旧州地方人士为创建发起人,他们积极筹措资金,会同当地名门望族、开明人士一道出谋划策、共商建校事宜。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最终选址<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旧州波洞桥圆通寺</span>创建了波洞小学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桥圆通寺旧址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04年春,学校开始动工修建,于夏季(6月)竣工。因学校建立在圆通寺上,故学校命名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圆通寺小学堂”</span>。开设<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span>等课目。学校建校之初虽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但为波洞当地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机会。</p><p class="ql-block"> 圆通寺小学堂的师资大多来源于本地,是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乡村知识分子。在教学中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如教员采取汉苗语言进行讲解课程等,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学校生源除波洞本地外,分别来自于松洞、红梅、洋码头、打米坡、寨碧、龙昌、平溪坝、何家榜、么罗、孙村、大坪、上塘、板桥、野鸭塘、登马等。</p> <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宣统退位,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学变化的需求,公元1915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圆通寺小学堂”</span>更名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初等小学堂”</span>。学制四年,设<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span>和<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裁缝》</span>9门课程。公元1937年,盛小峰担任堂长。</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40年3月,为配合新县制的推进,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国民教育实施纲领》,对初等教育实行重大变革,小学改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国民学校”</span>与<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心国民学校”</span>两类,实施“政教合一”及“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合一”的政策。每乡镇设立中心国民学校,每保设立保国民学校。国民政府在新县制下,利用保甲组织设立保国民学校,以推行国民教育。</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波洞隶属红梅乡第五保,实行保甲制度管理。所谓保甲制,就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编组,通常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实施联保连坐法(保,相当于后来的村;甲,相当于组)。公元1941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初等小学堂”</span>被更名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保国民学校”</span>。学制四年,设<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国语》、《算术》、《三字经》、《五经》、《百家姓》</span>等课目。</p><p class="ql-block"> 保国民学校是以“政教合一”为特点,为乡村儿童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旨在通过教育普及和提高国民素质,同时利用政治力量推动教育的实施。它的设立,在当时对于普及乡村教育,提高民众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波洞返乡台胞杨禄中(原名:杨光华,国民党少校军衔),于公元1988年3月28日在波洞小学操场前留影。杨禄中先生曾于公元1947年9月至1948年9月担任波洞保国民学校校长一职。</span></p> <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黄平县进行了社会治理结构的调整,取消了保甲制度,并进行了基层行政组织重构,改保为村,改甲为组。波洞保被改为红梅乡<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五新村”</span>。为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波洞保国民学校进行了相应的改建,并将学校正式更名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1951年至1952年度,波洞小学只设一年级1个班级,教师1人;1953年至1954年度,一年级和二年级各设1个班,教师共2人;1955年至1956年度,一年级设2个班,设复式班1个,学生13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95人,教师3人;1957年至1958年度,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各设1个班,学生117人,其中女生32人,少数民族学生64人,教师4人,校长为黄道明。</p><p class="ql-block"> 公元1958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普及程度,全国范围内兴起学制改革试验。贵州省对小学教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当年春季,波洞小学开始增设高小阶段(5一6年级),学校教育从<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初小四年制</span>开始向<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高小六年制</span>过渡。</p><p class="ql-block"> 至公元1959年,学校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波洞小学教师增至9人,学生增至320人共7个班级,实行全日制,基本普及了全乡教育。当年出现了波洞历史以来的首届高小毕业生(20人),19人考取中学;初小毕业生49人,46人升入高小。</p><p class="ql-block"> 该学年度,波洞小学教师队伍有党员1人,共青团员4人,初中文化程度3人,小学文化程度6人。老师有工会组织,学生有少先队组织。根据师资实际情况并结合每个老师的工作能力、兴趣及特长,对每个老师作出明确的分工:</p><p class="ql-block"> 代大恒:负责政治学习、行政事务;</p><p class="ql-block"> 潘文超:教导工作、教研组长(四至六年级);</p><p class="ql-block"> 杜兆岷:六年级班主任、保健工作、伙食团;</p><p class="ql-block"> 田中富:五年级班主任、大队辅导员;</p><p class="ql-block"> 宋光月:四年级班主任、图书管理;</p><p class="ql-block"> 杨明高:三年级班主任、事务工作;</p><p class="ql-block"> 杨光林:二年级班主任、生产管理;</p><p class="ql-block"> 黄道明:一一班主任、教研组长(一至三年级);</p><p class="ql-block"> 杨应波:一二班主任、文娱体育。</p><p class="ql-block"> 同年八月 ,代大恒、田中富两位教师在县教育工作评比大会上被评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模范教育工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在<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破四旧立四新”</span>的历史背景下,波洞小学进行了系列的改建并扩建。原有的寺庙被拆除改作他用,部份木料作扩建校之用材,在圆通寺旧址上建起了二层楼的砖木结构房屋,成为学校的主要教学场所,并对操场作了相应的拓宽改造,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学校教学设施经历了从传统庙宇到现代砖房的转变。因受到政治的影响,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阶级斗争被重点强调,教室被用作政治宣传的场所。无论《语文》或《算术》,课本变成工具书,被称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红色课本”</span>,越来越具有<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革命性”</span>。学校教学受到一定影响,但依然坚持办学。</p> <p class="ql-block">  为响应<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span>以及<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span>的伟大号召。文革期间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下放到波洞小学支教的知青分别有:<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书芳(女)、张亮帮(女)、曾凡玉(女)、吴凯(男)、杨言品(男)</span>等。</p><p class="ql-block"> 知青下放支教,无形之中改善了波洞小学的师资状况,为波洞小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在农村支教的过程中,知青不仅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深刻体验了农村生活,而且是对波洞小学教育上的重要补充,也是推动波洞地区发展和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小学首届初中(初三)三年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77.7.9)毕业师生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前排左起:杨光伦、韦光祥、郑胜才、杨朝言、李昌贵、杨力伦、王登华、杨昌荣、王成明、潘忠玉(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排左起:彭大碧(学生)、杨玉言(老师)、曾凡玉(老师)、陈光祥(老师)、彭大华(老师)、杨富昌(老师)、杨国祥(老师)、杨胜超(老师)、胡光明(老师)、吴朝胜(老师)、□□□(学生)、邓兴隆〈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排左起:杨光英、彭大祥、杨时文、杨应江、曹恩顺、杨昌元、吴寿安、杨言伦、吴金祥、曹恩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最后一排左起:罗义祥、蒲举林、□□□、王成东、罗来书、杨光应、杨德安、吴昌明、杨应春、王朝明、杨胜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小学首届初中(初二)两年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77.7.9)毕业师生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排左起:□□□(学生)、陈光祥(老师)、杨胜超(老师)、彭大华(老师)、杨富昌(老师)、杨国祥(老师)、潘忠玉(老师)、吴朝胜(老师)、胡光明(老师)、□□□(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排左2:曾凡玉(老师)、杨玉言(老师),右1:邓兴隆(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70年初,根据省、县教育系统的相关文件精神,波洞小学的学制由原来的6年制改成了5年制。这次改革是基于<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span>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一改变并未持续很久。公元1981年,县教育局根据中央及省有关文件精神,决定先在城镇恢复小学6年制,实行四、二分段,农村小学逐步改为6年制。于公元1986年,波洞小学学制又由5年制重新改成了6年制。这一变化并未带来课程内容的显著差异,各年级的课程设置基本保持稳定。</p><p class="ql-block"> 公元1974年9月,波洞小学在原有小学的基础上,利用现有设施和师资力量,开始增办三年初中教育。由学校业务稍好一点的老师担任初中课程的教学。</p><p class="ql-block"> 其中,担任初中语文老师的有:杨富昌、潘忠玉、唐文焕等;数学老师:彭大华、吴朝胜、雷国文、杨伟东等;物理老师:陈光祥、彭大华、杨昌德等;化学老师:杨伟东等;政治老师:杨富昌、杨国祥、邓兴隆、潘忠玉等;唱歌老师:杨富昌、邓兴隆、彭大华等。</p><p class="ql-block"> 自波洞小学有了初中教育后,学生再也不用到红梅小学读初中了。</p><p class="ql-block"> 公元1980年夏,黄平县对全县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决定逐步撤销小学附设的初中班。除<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七小学、上塘小学、纸房小学</span>三所完小续办初中外,其余小学一律不再招初中生,毕业一届送走一届,三年摘掉<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帽子”</span>。</p><p class="ql-block"> 公元1980年夏末,波洞小学八O届初三毕业后,学校于秋季停止了对初中的招生。剩下未毕业的初中年级按照“毕业一届送走一届,三年摘掉帽子”的文件精神,于公元1982年秋,波洞小学最终摘掉了“戴帽初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波洞小学增办“戴帽”初中的历程,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教育政策和社会需求的产物。增设初中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波洞当地学生接受中等普通教育的需求,缓解了学生升学难的问题,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使得当地农村学生不必远赴异地求学,减少了家庭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促进了教育公平。这一举措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波洞具有深远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波洞小学八O届初中(初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80.5.24)毕业师生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排左起第3:张忠成(老师)、邓兴隆(老师)、杨富昌(老师)、唐文焕(老师)、雷国文(老师)、杨正友(老师)、杨伟东(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自公元1980年秋波洞小学停止招收初中生后,公元1981年夏,波洞小学五年级毕业班27名学生赴红梅小学参加了小升初的毕业会考,考期一天,主考科目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语文</span>和<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数学</span>。这次考试全班有两人考取公立学校初中:杨昌贵、杨波。其中,杨昌贵考取旧州中学就读于初一(2)班;杨波被上塘小学初中录取(未就读)。</p><p class="ql-block"> 公元1982年夏,波洞小学五年级在主科<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副科:自然、美术、音乐、体育)</span>语文老师杨昌德,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张忠成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下,全班同学参加了在红梅小学举行的小升初毕业考试(主考语文和数学),这届毕业会考共有4人(沈桃琼、杨波、潘忠明、刘正秀)考上初中,均被旧州中学录取。其中,沈桃琼就读于初一(2)班;杨波就读于初一(3)班;潘忠明、刘正秀就读于初一(4)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波洞小学的每一刻都承载着师生们的奋进、成长与突破。荣誉的背后,无不凝聚着智慧汗水和辛勤付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小学1981年五年级毕业师生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风光旖旎的波洞小学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  波洞小学自创建到公元2000年3月搬迁到打米坡,在风云变化中走过了近百年的峥嵘岁月,始终秉持着教书育人的宗旨,致力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基础人才,学校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强调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回望百年,建校、易名、扩建、改制、易址。我们从波洞小学教育先贤那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中,读到了初心之美,信念之坚,奋斗之韧。</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岁月里,波洞小学见证了旧州的变化与发展,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梦想与希望。学校虽地处偏远山区,但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为当地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波洞片区更多的孩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为旧州、黄平乃至全省各地源源不断输送了优秀的基础人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span>。从波洞小学走出去的名人不计其数,原贵州省劳动局副局长(地厅级)杨翠光;原黔东南州医药局副局长(县处级)杨光熙;原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县处级)狄良舟等,都曾是“波洞小学”的学子。</p><p class="ql-block"> 贵州省省长王朝文,年轻时从干校毕业后,曾于1950年8月到波洞村执行农村土改的“五大”任务,在波洞村工作近四个月,期间在波洞小学成立并主持召开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村农民协会”</span>的选举工作……</p> <p class="ql-block">  波洞小学自创建以来,作为波洞当地的基础教育机构,为波洞村及周边地区的孩子提供了基础的教育服务。对提高波洞地区的人口素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对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木铎声声。一百年如一首壮丽的史诗,书写出无数先贤的执着与艰辛。一百年如一幅立体的画卷,铺陈出波洞小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 1、《黄平县档案馆藏件号56一1一72一0014》;</p><p class="ql-block"> 2、馆藏《黄平县波洞小学学校卡片》000022号资料;</p><p class="ql-block"> 3、《黄平县教育志》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乡野神笛</p><p class="ql-block"> 编辑:杨沄</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7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摄于公元1988年的波洞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摄于公元2018年的波洞小学旧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