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思辨类议论文范文)<br>“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中国古人的观点,已经流传久远。它的意思是,作为个体的人,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或者说,作为个体的人,肯定会受到关系密切的人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同向的,而不是反向的。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分析作文材料,表明个人观点)<br>作为个体的人,在长期的相处中,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是不是一定(必然)变得跟他人一样,这是不能断然下结论的。可能变“红”变“黑”,也可能不会变“红”变“黑”。因为人不是一张白纸,不是只能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人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喜好或厌恶,人会选择自己能接受的“同类项”。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说理分析)<br> 我的学校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学校,高中录取分数线超乎寻常的低。这样的学校里还有“贫困”班,贫困班的学生彻夜上网看手机的有之、满嘴脏话的有之、抽烟的有之、化妆的有之、谈恋爱的有之,上课睡觉那更是见惯不怪。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二分之一多的学生没有被“黑”。他们不拿手机、不说脏话、不抽烟、不谈恋爱、衣装整洁、发型自然、素面朝天,他们在闹嚷嚷的这个教室里专注学习,一心精进。在全班的平均成绩垫底的情况下,我班有4个全年级单科第一,一个单科第二;在某项知识竞赛中,全年级(16个班)前10名中我班有3名;某作文竞赛中,我班推选的3篇作文都获得了一等奖。高三的多次模拟考试中,我班有两三个同学一直稳居年级个人总分前十之内。我班这些优秀同学的例子,不正说明“近墨者未必黑”吗?(举例论证)<br> 哲学家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是的,哪怕是长在同一棵树上的树叶,也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相比于树叶,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可变性就大多了,所以同一个家庭、同一个单位、同一个街区、同一个村落的内部成员是不是都“红”或者都“黑”呢?不是的。在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化范围内,既有优秀的,也有不肖的,这也正说明环境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比喻论证)<br> 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很有道理;但是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很有道理呀,也是事实呀。<br>老百姓的谚语说“跟好人,学好艺,跟上骨碌子摇碗子。”这很有道理;但是老百姓也说“鹤立鸡群”、“独善其身”,这也很有道理。(引用论证)<br>“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并不否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而是认为环境对个体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情况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在承认环境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不能把个体的成长简单地归结为环境的作用,不要再制造和追随“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上不了好学校就完了”等论调。(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