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曾写过一首叫〈鸟笼〉的诗﹕<br> <br>打开<br>鸟笼的<br>门<br>让鸟飞<br> <br>走<br> <br>把自由<br>还给<br>鸟<br>笼<br> <br>对这首诗,读者有各种不同的诠释与理解。有一天在网络上闲逛,偶然发现有一篇题目叫做<鸟与鸟笼>的文章,写于2000年,作者陈晓峰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对鸟与鸟笼又似乎有不同的诠释,相当有趣。下面是这篇文章:<br><br> 非马先生的短诗《鸟笼》,以其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凝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br>“把自由还给鸟笼”,乍看似乎有悖常理,令人疑惑,“让鸟飞走”,当然是还自由于鸟,何来还自由于鸟笼?但仔细玩味,不禁令人击节赞赏,诗人的思维确是不同凡响,闪烁着哲理的光芒,犹如一把明亮的启迪智慧的钥匙,开启读者的心扉。<br>是啊,鸟与鸟笼,无疑是一对矛盾。人们为了一己之利把鸟抓来关进笼里,剥夺了鸟的自由,但鸟向往蓝天,必然要和鸟笼发生冲撞,鸟笼能安宁吗?其实,鸟笼亦不想整日听到鸟的呻吟与哀鸣而受到良心的谴责。一个身陷“囹圄”,整日黯然神伤;一个心力交瘁,终日身心备受煎熬,鸟与鸟笼的矛盾日显突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如斯不仅鸟自由了,也还自由于鸟笼,各得其所,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br>联系当今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短诗的深刻寓意。当今的改革开放,重头戏是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之后作出的英明决策。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对企业管得太严、太死,国有企业这个“鸟”没有自主权,缺乏生机活力,因而举步维艰,国家这个“鸟笼”也负担沉重,因此困难重重,人民日子很不好过。如今,改革开放,国家这个“鸟笼”的门打开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有了自主权,呈现勃勃生机,三年改革和脱困的目标正在实现。国家也因此减轻了负担,增加了收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鸟”和“鸟笼”都能自由地同处一片蓝天下,尽情享受温暖的阳光,这难道不是对非马先生的短诗的最好诠释吗?<br>近读《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文中披露的浙江金华四中高二学生徐力,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母亲等消息,使我颇为震惊,由此也更加深了对“把自由还给鸟笼”的认识。如果把学生比作“鸟”,那么学校、家庭就是“鸟笼”。“鸟”和“鸟笼”的矛盾如此尖锐,以致酿成悲剧,实乃应试教育之悲哀,是该好好反思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试教育也是个大“鸟笼”,莘莘学子要挣脱这个“鸟笼”的羁绊谈何容易!学校、家庭要摆脱这个“鸟笼”的束缚谈何容易!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迫于高考升学率和子女前途,学校、家庭煞费苦心给学生施压,学生不堪重负,“鸟”和“鸟笼”都深受其困。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发生,为了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党和国家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为学生“减负”,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光让“鸟”自由还不行,学校、家庭也应是“减负”对象,也应还“鸟笼”以自由。解决矛盾不能光治标不治本,而应标本兼治。试问,在以高考升学率衡量学校优劣,子女就业难,社会用人制度和人才评定机制存在种种弊端等诸多问题困扰下,面对当今残酷竞争的社会现实,学校、家庭能轻松、自由吗?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减负”就是一句空话;不正视这些深层的社会原因,动辄一味地怪罪学校、家庭,实在有失公允。因此,“打开鸟笼的门”,不仅要有勇气,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br>“把自由还给鸟笼”,是诗人非马对生活的长期观察和深沉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诗人对变革现实的强烈呼吁,是诗人对自由美好的深沉呼唤。短诗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像一缕灿烂的阳光把人们的心头照亮。<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