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永安(33辑):战鼓擂起北疆行一一一1970年永安国防应征纪实/ 阿望

阿望

<p class="ql-block">1970年永安国防应征纪实</p><p class="ql-block"> 一、国家处于临战状态</p><p class="ql-block"> 1970年永安县国防征兵265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向国防输送子弟兵较多的一年,(其中最多的一批是1951年5月,抗美援朝的志愿参军运动,全县727名青年报名,有552名批准入伍)。1970年永安县当年人口仅19.6万人,从人口看兵源比例上也较高。当年国防为什么要应征这么多兵源?永安青年为什么踊跃应征?他们的军旅生涯如何?笔者作为经历者,见证了当年情况。</p><p class="ql-block"> 当年国防应征兵源是有时代背景的。和平年代国际形势也瞬息万变,1968年美、苏两大军事大国发生显著变化,因美国被越南战争所累,无暇他顾。而苏联借机迅速扩大自身军事力量。在此期间,中、苏两国边境摩擦不断,中、苏友好关系迅速跌入冰点。当年我国做出了强烈的反应,严重地感受到来自苏联的战争威胁,要对付苏联随时可能发动的战争甚至核武器战。全国上下“备战备荒为人民” 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转发了《关于加强全国人民防空工作的报告》。果然,1969年春季年珍宝岛中、苏边境爆发战争。进入10月,整个国家处于临战状态,战备活动进入高潮。据解密的资料记载,至70年代初,我国兵源数达600万之多。地处山区的永安县同全国一样,城关城区全民到处备战,挖防空洞。据永安人防资料统计,仅永安城区共挖防空洞1445个,长3881余米,挖坑道260条,长度达5700余米,还未包括乡村。</p><p class="ql-block"> 二、青年保家卫国壮志豪情</p><p class="ql-block"> 永安县当年接受征兵命令任务数265人。1970年12月,征兵任务迅速下达全县各公社及厂矿,全县上下掀起了应征入伍高潮。“打倒苏联修正主义” “备战备荒为人民”“ 保家卫国无尚光荣” 等的应征标语贴满城乡各地,从征兵命令发布不到一个月有近800名青年踊跃报名,当听说是应征到沈阳军区空军部队而且属珍宝岛战区,其中有许多青年写应征书咬破手指用血签名,虽然未征女性兵源,但其中还有许多女性青年积极报名。当年这批兵源政审极严格, 农村青年来的家庭成份大部份是贫下中农子弟, 厂矿子弟父母不是党员就是干部,用当时的话讲就是“根红苗正”, 有从福州来永安插队的知识青年、有永安铁路系统的子弟、有在职的机关部门干部、职工,但大部份来自于城关、城郊、大湖、小陶、西洋、洪田、槐南等公社的农家子弟,不乏有许多兄弟争相报名,如城郊公社的王其林、王其标,城关公社的陈瑞德、陈瑞训,青水公社的罗春泉、罗显芳等同胞兄弟,他们双双都被应征入伍。还有10多名在职的员工、干部报名被应征入伍。当年永安青年那股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与向往军旅的情怀真令人赞叹。经政审、体检合格的265名青年由地方武装部交接给接兵的军方代表。当年入伍前每人发一套65式新的军装外,还领到一套棉衣、棉裤、棉帽、棉手套以及皮毛大头鞋,这些军用品告诉了我们要远离故乡,到很遥远,很寒冷的部队。军裤是蓝色的,原来军种是空军。带兵的首长也如实告知家长们他们是来自沈阳军区空军。他们知道要到东北珍宝岛地区后而显得异常兴奋。</p><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29日傍晚五点多,入伍青年从永安县招待所徒步到火车站,在全县人民夹道欢送的锣鼓声中踏上了戍国边疆的军列车。军列由南向北奔驰。过了山海关气候聚冷,大地一片雪茫茫,闷罐车的车厢里烧起了煤炉,车厢里面铺有稻草和草席,那年头没有厕所,有人要解大手时就把闷罐车车门开一个缝隙,两个人拉一个人,把臀部伸出车外,冷风直往车厢里吹。所以谁也不想打开车门,让人讨厌,一般是路过兵站才去解大手。哪象现在新兵入伍清一色硬卧车,好吃好喝,一路风光的很。到了沈阳列车继续往北过四平、长春、哈尔滨、牡丹江</p> <p class="ql-block">,绥芬河。</p><p class="ql-block"> 三、这是一支光荣的空军高射炮部队</p><p class="ql-block"> 1971年的1月4日,经过五天四夜的铁路长途拔涉,军列终于停靠在中苏边境一个叫下城子的车站,距珍宝岛战区不远。 当天,该地区气温零下31度,这天,雪花沙粒般在空中飞舞,雪花被冷风刮着直往脸上刺,痛得钻心,风雪中这批南方兵他们衣着整齐,精神饱满, 冻红的脸上显露出东北人特有的本色。我们许多新兵手脚冻的成了冻疮,一下车我们就被分配到所辖的各个连队,我看到“守边关、 乐奉献”几个字清淅地刷在干打磊的墙体上格外显目。这里,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与陪伴,却有笑对风雪硝烟的乐观与坚毅。边境战争的恐惧、紧张氛围是当今一般人所不能理解与感受得,不时的战斗警报在夜间拉响,边境上空的信号弹时常滑落在营区上空,边界上空也常有苏军战机骚扰。那时的军旅生活相当艰苦,住的是土坯房,睡大炕铺,用煤取暖,三餐主食吃得是玉米碴、高梁米,菜基本是“老三篇”即 “白萝卜、大白菜、土豆”, 还是地窑贮存的, 一星期改善伙食一次才吃上一顿白米饭与红烧肉,能吃上面条是奢侈的,部队规定只有病号饭才有此待遇。这里面所包含的艰辛用语言是难以表达的。大自然巨大的抗拒力, 使我们在冰雪中会断绝与外界的联系, 残酷的现实生活,迫使我们在瓜果飘香的八、九月份就准备储存冬菜备战。记得每天的伙食费标准是0.48元。我记得,第一个月领到的津贴费6元,到了参军第二年加薪了,每月增加1元钱,“工资”涨到7元。就现在部队的生活条件和水平,和我们七十年代初的兵,简直天壤之别。为了北国边界的一片蓝天,一方净土,我们这批永安兵至少用积攒了18年的青春和力量,在边陲践行着人生的第一起点,他们就是珍宝岛地区白桦林中的参天大树。下连队后我才了解到,原来不是入伍前想象中的空军,而是一支光荣的空军高射炮部队。据解密的资料记载,这支空军高射炮12师是保卫原子弹基地防空部队,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于1968年1月,调入鞍山市驻防,主要保卫鞍山炼钢厂和空一师飞机场,是军委总参值班部队。排级以上干部都是入越作战回国后提干分配到部队的,这支部队也是准备入柬、入老、入越作战部队。1969年3月2日中、苏边境发生武装冲突。为加强珍宝岛战区的武装力量,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立即组建高炮群奔赴珍宝岛作战。经沈阳军区前线作战指挥部肖全夫司令员下达命令:空军高射炮第12师副师长李奉瑞带领34团1营、35团3营、36团1营、陆军620团和37军高炮营共同组建低、中、高空和打击地面坦克高炮群,由空军12师副师长李奉瑞担任高炮群群长,潘景祥政委担任炮群党委书记,3月6日凌晨分别紧急奔赴珍宝岛战区作战(12师师长闫有德是一位老红军) 。当年空军高射炮12师主要装备都是我国防最精良的装备,主要装备100毫米和57毫米高射炮、炮瞄雷达、六型指挥仪、远程高空雷达、法国进口“戴高乐”牵引车和高炮群电台。永安这批兵大部份被分配到以上兵器装备岗位,有的担任炮手、有的驾驶炮车、有的担任炮喵指挥仪手、有的担任无线或有线报、话务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人生的第一起点</p><p class="ql-block"> 到部队后大家纷纷向家中写信,部队规定通信地址统一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某某信箱”, 并由部队统一向邮局发送。我们所在部队番号对外一律统称“241部队”, 可见保密程度,因为我们距苏联边界最近也仅10公里,距珍宝岛50公里。边陲,满目苍凉,冰封大地。羁旅在这里的军人,即使引颈长望,也终不可归。入伍两年的一位永安兵,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弟妹年幼,父亲常年疾病,当年母亲因疾去逝。家里把电报拍到了绥阳邮电局,因大雪封山, 半个月以后他才收到家里的电报。消息传来,泪水涌上他的双眼,自责和悔恨使他的心都碎了。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了整</p> <p class="ql-block">整一天,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哭喊:“母亲啊,自古忠孝两难全,待来年我再去给您上坟......”珍宝岛地区的冬天是凝固的,枯死的小草也就变成了雕塑。有人说这里的时间和空间停止了运动,那白桦树、黑土地永远是一派苍凉, 但这里的生命是世界上最顽强的,它造就了伟大的士兵形象,就像这位永安军人。</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这批兵未直接投入战斗,但仍属于战区“前线指挥部” 指挥。苏方当年在中方边界陈兵百万,中、苏双方都处于战争状态,刀光剑影,比如苏机飞越边界时刺耳的战斗警报声,冬季不脱衣裤卧睡,24小时一级战备待命炮阵地,几乎每三五天都有发生。在毛主席十六字作战方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指导下,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取得了伟大胜利。当年我们最大的军事胜利就是遏制和避免了中、苏核战争的发生。这段历史也为我军高炮部队军事史上和坚守边疆的广大指战员描上浓浓的一笔。也成为这批永安兵为捍卫祖国领空取得胜利而引以自豪。不久,随着中苏局势的缓和变化,两年后,我们完成使命,奉命撤回鞍山驻地(12师番号分别为:沈阳军区空军(2815部队)、34团(2816部队)、35团(2817部队)36团(2818部队))。随着国防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高炮12师部队终结历史使命,1976年4月沈阳空军高炮12师撤消,我们部队改置空军高炮6师17团(番号沈阳军区空军86974部队),调防吉林市丰满水电站,一部份改为空军高炮1师,一部份调归地空导弹部队。</p><p class="ql-block"> 五、回忆将永远珍藏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特殊的军事形势与地理环境,造就了这批永安兵的意志,部队的培养与煅炼也为这批永安兵奠定了正确人生观基础。从开始当兵起就过苦日子,吃苦成为他们人生财富的积累,磨炼出的坚毅与果敢,责任与担当的性格,给了他们工作上的底气,毫无疑问这都是多年军魂所打造的。他们95%以上的人在当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有得提了干部成为部队指挥员。退伍、转业后大部份返回永安,他们不忘初心,努力奋斗在地方,他们把理想信念书写在各条战线,成为骨干力量。有许多人当上了科局级领导、还有不少人当上了县、处级领导。如今这批曾经心红胆壮的豆冠青年都已步入老年,每当追忆起50多年前报名参军情景与艰苦的军旅生活时,他们充满自豪且无怨无悔。日月既往,不可复追,人生在世,和世间万物相比不过是短暂瞬间,这些回忆将永远珍藏在心里。(余尔望 整理于2021年,2024年12月18日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