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五国游之六:英国伦敦

思语革言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英国伦敦</b></font></h1> <b><font color="#b06fbb">1.推荐指数:四颗星 🌟🌟🌟🌟</font></b><br> 因为大英博物馆有我们中国的文物,很心痛。<br><br>四颗星吧。 <font color="#b06fbb"><b>2.特点</b></font> ①乘地铁,可以直接用信用卡刷,不用另外买票。<br><br>②伦敦很气派。建筑群高大敦实,一看就知道家底儿实力雄厚。 <h5><font color="#9b9b9b">圣潘克拉斯国际火车站</font></h5> ③经过欧洲大陆的一顿耳朵大洗礼,毕竟是到了英国,英语听得舒服多了。<br><br>④纪念品做得好。和巴塞罗那一样,不管是冰箱贴还是钥匙链,包括衍生产品,做工精巧图案精致,让人爱不释手。<br><br>前段时间,中国国家博物馆以馆藏文物“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凤冠冰箱贴”很火爆,并成为近20年来的国博文创“销冠”,可喜可贺。相信我们中国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文创产品问世。<br> <h5><font color="#9b9b9b">Outernet London公司对公众免费开放的“沉浸式娱乐空间” The Now Building,也是欧洲最大的数字展览空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LED屏幕”。其屏幕系统由中国LED屏幕供应商奥拓电子提供。</font></h5> ⑤终于遭遇小偷!<br><br>听说欧洲有很多小偷,临行前我们做足了各种准备:装各种证件的腰包、用来连接行李箱和腰带的链子锁、保护手机被抢的手机链。<br><br>两个孩子还一再叮嘱我,不要把包放到后面要放到衣服里面;不要可怜路边乞讨的人;要时刻警惕周边的人,不要离开他俩的视线,等等等等。<br><br>我紧张急了,心想这是去旅游还是去逃难啊?<br><br>一进欧洲,两个孩子就警觉起来。一旦看到街边有聚在一起的男孩子,就护着我快步走开。<br><br>一路下来,倒是没有发生意外。<br><br>伦敦是最后一站,心想英国过去毕竟是日不落帝国,小偷会少一些吧。警惕的神经就松了下来。<br><br>我们还自嘲自己是不是太紧张了,这也没见着小偷啊,哪里有网上说得那么严重啊!<br><br>可是走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附近,竟然碰到了。<br><br>当时,我们正急匆匆赶去教堂,两个孩子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忽然,感觉衣服左下角有被什么东西拽住。我下意识低头一看,一个活生生、带点卷发的陌生脑袋就在我腰间,一个男子正弯着腰拉我挎包的拉链。<br><br>我吓得大喊一声,你干什么?他可能拉链不顺手,还在研究怎么拉开。听到我喊叫竟然一点也不害怕,脸不红心不跳,抬起身子笑呵呵地看看我,与另外两个女子说着笑着走开了。<br><br>我被吓得不轻,但更害怕的是其面无惧色的表情。<br><br>外表看起来人模人样的,身穿T恤衫牛仔裤,背着背包像游客,和小偷根本联系不起来。太可怕了!<br><br>光天化日,还是在大教堂的外面,他们的灵魂真是肮脏透了。<br><br>看来,在欧洲旅游,防范意识一点也不能松懈。<br> <b><font color="#b06fbb">3.主要景点</font></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大英博物馆</b></font></h3>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著名、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br><br>它成立于1753年,并于1759年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免费参观,需要在网上提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预约。<div><br>建议大家提前三十分钟到博物馆门口,因为来得越晚,排队越长。</div> 博物馆的藏品非常丰富,有世界闻名的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Elgin Marbles)、埃及木乃伊,以及众多的古代文物和艺术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中国文物</b></font></h3> 我们感兴趣的藏品,首选是中国文物,相关展厅有多处。<br><br>众所周知的原因,心情很复杂。<br><br>当年,八国联军打到颐和园,英国士兵只有三千人,带队去抢颐和园的还是龚自珍的后代。<br><br>之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r><br>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br><br>就把这里当作爱国主义教育吧。<br><br>接下来,看看英国人是怎么研究和介绍我们的文物。 <h5></h5><h5><font color="#167efb">译文:中国</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r></font><font color="#167efb">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今天,它覆盖了相当于欧洲面积的广阔领土,并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中国自古以来就创造了一种高度独特的文化,以工业规模制作精美的工艺品。本画廊审视了中国过去7000年的历史,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探讨的主题包括书写系统、仪式和信仰、战争、国际贸易和外交、技术、宫廷生活和绘画。</font></h5> <h5></h5><h5><font color="#167efb">译文:香炉</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r></font><font color="#167efb">乾隆皇帝(统治期1736-1795年) 委托制作了这件令人印象深刻的青铜香炉,它是与两个花瓶和一对烛台组成的一套的一部分。它们的尺寸、皇家标志和龙装饰,表明它们来自一座宏伟的皇家寺庙。香炉的形式,基于3000年前制作的一种仪式食品容器。连接过去与现在,是贯穿中国王朝历史的永恒主题。皇帝统治中国长达2000年。他们不是神,但被认为是由上天任命的,他们的权力涵盖了整个宇宙。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代表人民举行国家仪式,以敬奉上天、大地、太阳、月亮和祖先。</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译文:中国新石器时代<br></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r></font><font color="#167efb">公元前5000-1800年</font></h5><font color="#167efb"><br></font><h5><font color="#167efb">早期的中国文化,由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人们主导。这些新石器时代的人们,逐渐从狩猎和觅食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的农耕。水稻最初在长江河谷种植,那里充沛的降雨使得灌溉稻田成为可能。可以在高地种植的小米,则主导了黄河流域较为干燥的北部地区。</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r></font><font color="#167efb">种植谷物,加上坚果、荸荠和一些蔬菜,以及家养的猪、狗和鸡,是中原地区定居生活的基础。这些农业的逐步发展,支撑了人口的持续增长。到公元前3000年,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往往居住在非常大的定居点。</font></h5> 下面介绍几个印象深刻的展品: 这个展柜中的陶器和玉器,分属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br><br>中间的两件陶器来自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属仰韶文化。<br><br>尖底瓶是用于汲水还是酿酒,尚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老祖先是最聪明智慧的,是最先用碗吃饭、用罐盛水的。 新石器时代的玉琮,是祭祀用的礼器之一,也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br><br>共19节,是已知的最长玉琮。<br><br>玉琮的造型是内圆孔,外方形,象征“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的道理。 商周时期的各式青铜器,器型有圆鼎、方鼎、簋、甗、斝、方彝等。 商代的青铜双羊尊。<br><br>它脚踩龙纹,身披鳞甲,简饰饕餮纹。<br><br>火烧圆明园时被掠走。<br><br>目前全世界仅存两件,另一件在日本的根津美术馆。<br> 辽代的三彩罗汉造像。<br><br>梁思成的专著《中国雕塑史》说:“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写实。... ...皆由对于平时神情精细观察造成之肖像也。... ...其第三量之观察至细微,故成忠实表现,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也。” 河北清凉寺三菩萨壁画,高4米宽3.9米,辽代文物。<br><br>画中从左往右,分别是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br><br>为便于运输,被切割成十二块。 明代的龙纹琉璃瓦,防止房屋被雨水侵蚀的建筑装饰。<br><br>也是因为文物太大,被切割成二十块。<br><br>看到裂痕的那一刻,不单是生气,还有悲愤。<br> 清代的乾隆玉玺——万寿山清漪园大印,由一整块上等的青玉质玉料打磨而成。<br><br>当初,它可是乾隆最喜欢的私印之一。 如今,流落异国,只好和中国历代的篆刻印章一起作为展品展出。<br><br>有一点心疼,也有点讽刺。<br> 清代的象牙扇,虽然它精美无比,可因为是慈禧太后用的,我一点也喜欢不起来。 如今,作为手工制品和其它文物一起展出。 这把玉壶叫中华缠枝薄胎玉壶,壶面花卉为宝相花搭配缠枝莲,有生生不息、吉祥长寿之意。壶盖以菊花纹装饰,是高风亮节的象征。<br><br>它的主要特点是周身晶莹剔透,在黑暗中可熠熠生辉。<br><br>庆幸的是,这是一个现代工艺品,因为一部《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让它爆红。苏州市雕刻家俞挺于2011年制作,2017年10月捐赠给大英博物馆收藏,展于中华玉器七千年主题区。<br><br>它被放在一个狭长、不太惹人注意的过道里。<br> 蝴蝶衣,创意来源于成语“庄周梦蝶”。<br><br>这也是一件现代手工艺品,由35000只孔雀蓝瓷蝶缀成。<br><br>每一只小蝴蝶,都是由景德镇捏雕艺人胡雪藕逐只手捏而成。烧成瓷后,再逐只缝上麻衣。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超过23000件,长期公开展出的约有2000件。<br><br>大部分中国文物被收藏在库房中。<br><br>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机会,能让家人都看上一眼? 南亚厅与中国厅共用,我们只是粗略地逛了一下。<br><br>对比之后发现,中国厅以红色为主色调,这里是墨绿色。<br> 西藏文物有一个单独的展柜。<br><br>1903-1904年,英军占领拉萨,掠夺了大量的珍贵文物。<br><br>这又是一段蒙受耻辱的往昔。<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第一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b></font></h3> <h5><p><font color="#167efb">译文:罗塞塔石碑是什么?</font></p><font color="#167efb"><br>罗塞塔石碑上刻有不同语言的铭文,这些铭文帮助破译了古埃及文字。这块碎片是一块更大的石板(石碑)的一部分,记录了公元前196年3月27日颁布的神职法令。<br><br>该法令命令将文本“用神圣的、本土的和希腊的文字,刻在一块坚硬的石碑上,并竖立在埃及的所有神庙中”。最上面的“神圣”文字是象形文字,中间的“本土”文字被称为Demotic,即埃及人的日常书写体,底部是希腊文,这是政府使用的语言。<br><br>当时,埃及由马其顿希腊统治者统治,该法令是为了纪念托勒密五世·伊庇法尼斯国王而颁布的。文本首先赞扬了国王,然后列出了神职人员授予他的荣誉。罗塞塔石碑是发现的第一个法令石碑,但其他石碑已被挖掘出来,如今仍然还有发现。</font></h5> 罗塞塔石碑,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br><br>它能被排第一的原因,是这块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诏书的三种语言版本:古埃及圣书体(象形文字)、埃及人日常书写体(大众文字)和古希腊文字。<br><br>由于石碑上的古希腊文是已知的,学者们可以通过对比古希腊文和其它两种文字,来解读失传千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 这种通过“对照已知”来解读“未知谜团”的特点,吸引了很多人。<br><br>儿子就是其中之一,儿媳还购买了罗赛塔拼图。<br><br>想着拼图不那么难,回家后我拼了两天,发现太难了。它不像拼画,有图可以参考。<br><br>这都是文字,还不认识。 拼完一圈轮廓,我已经快脑出血了。<br><br>再接着拼,发现很难找到规律。 不过收获不小,很直观地认识了三种文字:左边是古埃及文字(画有鸟、蛇、兔子、树枝、花草等等,很好玩);中间是埃及人日常书写体(没有了画,开始向文字过渡);右边是古希腊文字,更趋向现在的英文。<br><br>为了我的健康,果断决定不再继续拼下去。<br><br>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广州找我玩,大家一起拼。<br><br>一起触摸远古的文明,一起探究未解之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埃及木乃伊</b></font></h3> 埃及木乃伊整整摆了两个展厅,其数量甚至超过埃及的博物馆。<br> 我对木乃伊有莫名的恐惧,不敢多看。 很多小学生叽叽喳喳的,给整个埃及展厅带来了活力。 每个人拿着一个写字夹板,最上面是个表格,列出了一些材料的名称,如石灰石、铜、红宝石、方解石等等。<br><br>大概意思是,让学生寻找由这些材料制成的容器,并画出来。还提出问题,每种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br><br>挺好玩的。<br><br>也许带着问题去博物馆,不会枯燥,也不会害怕吧。 一个个挨着木乃伊旁边做功课,还都挺认真。 古埃及人认为猫的眼睛会随着光线变换,像月亮,于是把猫咪比作月亮女神。<br><br>猫木乃伊被认为具有保护和驱邪的象征意义,在夜晚会保护太阳神。 外界虽喧闹,却无法扰乱我心。<br><br>一只铅笔,一个素描本,一个有趣的、丰盈的灵魂。<br><br>想起了我的爱人,他习惯在上下班途中的地铁上看书。<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雅典的帕特农神庙</b></font></h3> 大家还记得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吗?<br><br>1687年,威尼斯共和国攻打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雅典,土耳其人为强化卫城的防务,将神庙用作火药库,后因炮击导致火药库爆炸,损毁了部分建筑体。<br><br>1801年,英国驻奥斯曼大使——第七代埃尔金伯爵从当时的希腊统治者处获得许可收集雕像。1801年至1812年间,他将21座雕像、15块镶板和大约250英尺长的帕特农神庙楣板移走,并运往英国。<br><br>当时为了顺利通关,埃尔金还要求奥斯曼官员出具了文书,相当于现在的“发票”。1816年,他在濒临破产时,将这些石雕卖给了英国政府,后藏于大英博物馆。<br> 帕特农神庙的三角楣雕塑和浮雕展馆。<br><br>大厅的尽头即是三角楣。 三角楣的最左边,是太阳神赫利俄斯驾驶着太阳马车从东方腾飞;<br><br>其最右边,是月亮女神塞勒涅拖着月亮离去;<br><br>现存最高的那座雕像是欢庆女神,她在奔跑欢呼雅典娜的诞生。头颅虽然丢失,身姿依旧生动,裙摆似在风中摇曳。<br><br>三角楣的正中间最高处应该有三个雕塑,宙斯、 雅典娜和火神。<br><br>火神拿着双刃斧头劈开了宙斯的头颅,促成了雅典娜的诞生。<br><br>但这三座雕塑已经永远缺失。<br><br>整组雕像,通过描述雅典娜出生时众神的形态,巧妙地组成了一个大三角形。 这是月亮女神的马匹,因旅途劳顿而精疲力尽。(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的雕塑是复制品,我在“希腊雅典”一文中已有提及。)<br><br>整组雕塑虽然支离破碎,但在冰冷的石头上把人物和马儿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不得不对古希腊雕塑家们的精湛技艺啧啧赞叹。 <h5><font color="#9b9b9b">墙上的字:这些帕特农神庙浮雕,由米尔本勋爵捐赠。</font></h5> 两面墙上陈列的浮雕,也都来自于帕特农神庙。<br><br>浮雕上,坐着的是神,站着的是人,神比人高大。<br><br>坐着的一共是六个神。右边第一个是宙斯,第二个是他的妻子赫拉,她正掀开面纱回头看向她的丈夫。<br><br>西方人结婚时戴面纱的传统,也是来自于此。 帕特农神庙上的浮雕——骑马侦察的哨兵。<br><br>听解说才注意到这幅雕塑,前面的马儿因为急刹车后腿青筋暴露,后面骑手悬崖勒马时胳膊上发力的肩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胸大肌肌肉突起,都被2500年前的艺术家在石头上生动地雕刻出来。<br><br>而且这些浮雕是挂在两米高的屋檐下,人们根本看不到。但即便如此,古希腊的雕刻家们依然一丝不苟,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br><br>因为帕特农神庙是为雅典娜女神建造,神圣而庄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雅典的伊瑞克提翁神庙</b></font></h3> 雅典卫城伊瑞克提翁神庙中的女像柱真品。<br><br>原品共有六个,五个在卫城博物馆,另外一个就在此处。<br><br>女像柱背后的衣裙褶皱薄如蝉翼,很难想象是在坚硬的石头上雕刻而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土耳其的涅瑞伊得斯神庙</b></font></h3> 涅瑞伊得斯神庙,出土于土耳其的西南部,它是按照帕特农神庙风格建造的。<br><br>涅瑞伊得斯是希腊神话中海神的女儿。 这里的展品是复制品,大家可以用手触摸模型。<br><br>左上角有个样品展示给观众,当时这些浮雕都有精美的色彩,由于几千年的氧化,变成素白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其它展品</b></font></h3> 居鲁士圆柱,是伊朗人最崇敬的文物。<br><br>上面用契形文字刻着一道法令,是历史上第一部《人权宪章》。它是一份对宗教和种族自由的倡议书;废除了奴隶制和任何形式的压迫;禁止使用武力或掠夺手段攫取财产。 何瓦·何卡纳奈阿雕像,意思是“隐藏的朋友”。 <h5><font color="#9b9b9b">图源:小红书</font></h5> 这座雕像来自于南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全岛有1000多尊雕像,整齐排列在海边的石岛上。<br><br>是谁雕刻?作何用途?至今仍是一个迷。<br><br>复活节岛可能是地球上最与世隔绝的小岛。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这是来自古埃及19世纪王朝最伟大的法老。<br><br>他做了对人类有重要影响的两件事。第一件,他签订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平等条约——卡迭石条约。第二件,他建设了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都把它列为圣城,那就是耶路撒冷。<br> 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拉马苏神像。<br><br>狮的身躯人的头颅,是拥有人类智慧的雄狮。<br><br>左边雕塑的脚是牛蹄,右边雕塑的脚是狮爪。<br><br>这是两对儿中的各一个,另外两对儿中的各一个被洛克菲勒买走,现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 沐浴时被偷窥的爱情女神维纳斯。<br><br>周围还真应景地摆放了几尊男性雕塑。 逛博物馆,对体力是一个考验。<br><br>但增长了知识,丰富了大脑,很充实。 走出大英博物馆,心情很沉重,还夹杂着无奈带来的惆怅。<br><br>回头望去,这里汇集了世界各地的文明,包括中国几千年来的珍贵文物。<br><br>无情的事实,让你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感知我们在世界的地位;让你深深懂得“只有国家强盛才能谈到民族尊严”的道理。<br><br>总之,这里的中国文物啊,你们要好好的。等着那一天,带你们回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9¾站台</b></font></h3> 9¾站台(Platform 9¾)是英国作家J.K.罗琳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中创造的一个虚构地点,现实中并不存在。<br><br>小说中,每年的9月1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学生来到这里,乘坐霍格沃茨特快列车前往学校。<br><br>9¾站台仿佛是现实世界通往魔法世界的窗口。 在伦敦国王十字车站的第九站台和第十站台之间的隔墙后面,专门为读者和影迷制作了一辆半嵌入墙内的行李手推车,上面还放有两个打包好的行李箱。<br><br>跟真的似的。<br> 很多哈利·波特迷们来这里排队打卡。<br><br>队伍虽长但人们并不急躁,等待的同时也像是陪伴哈利的时光。<br><br>工作人员也很配合,在相机咔嚓的瞬间抛起围巾,仿佛游客真的“穿越”了墙壁。 商店里有好多电影中的道具模型:霍格沃茨特快列车、金色飞贼 、徽章。<br><br>还有哈利·波特的爱宠,海格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海德薇。<br><br>价格稍贵,但做工相当精致。 《哈利·波特》里的各种魔法棒。<div><br>当你用手拿着魔法棒这么一摇,口中再念念有词,好像就可以实现某种愿望。</div><div><br>这也是该书让人着迷的地方吧。</div><div><br>我还很喜欢另一部魔幻小说——《纳尼亚传奇》。书中描绘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新世界,在那里动物会说话,花草树木会跳舞。一片祥和令人向往。</div><div><br><u>各民族、各肤色、各人种,归根结底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是一样的。</u></div><div><u><br>只不过随着自身利益的驱使,有的人思想观念产生了偏移,出现了贪、嗔、痴。</u></div> 国王十字火车站很大很繁忙,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白色半圆拱形的玻璃屋顶。<div><br>造型很别致。支撑天花板的“白色大树”枝条狂野地向整个车站蔓延,使得整个车站像笼罩在一个魔幻世界。<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福尔摩斯的家</b></font><br></h3> 福尔摩斯的家,即贝克街221B号(Baker Street 221B),是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在其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中,为主人公夏洛克·福尔摩斯设定的虚构住所及侦探事务所地址。 福尔摩斯是虚构的人物,但因为大量读者对他的喜爱,现在他的“家”——贝克街221B号——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 福尔摩斯博物馆成立于1990年,由福尔摩斯国际协会开设,拥有贝克街221B的地址。<br><br>虽然实际的门牌号是239号,但整个237-241号区域都致力于纪念福尔摩斯、华生医生和房东哈德森太太。 博物馆内部的布置按照剧情的描述摆放,包括客厅、福尔摩斯的卧室、书房、餐厅、哈德森太太的房间和华生的房间。<br><br>身处其中,读者仿佛真实地感受到福尔摩斯的气息,感觉都能闻到他烟斗里飘出的——烟的味道。 场景里摆放着各种衍生产品,做工很精致。 书架上全是有关福尔摩斯探案的各类书籍。<br><br>记得小时候读《福尔摩斯探案集》,特别喜欢他缜密推理的片段。对方的一身装扮及所穿的鞋子、带的挎包等等,他一眼就能推导出你是干什么的、来自哪里、经历了什么、甚至都去过什么地方... ...<br><br>故事虽然是编的,但读起来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披头士</font></b></h3> 喜欢英语歌曲的人,一定听过歌曲《Let It Be》、《Hey, Jude》,它们都是出自披头士乐队;你可能也听说过约翰·列侬(John Lennon),他是披头士乐队的主唱。<br> 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是一支英国摇滚乐队,乐队的成员包括约翰·列侬(John Lennon)、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和林戈·斯塔尔(Ringo Starr)。<br><br>乐队成立于1960年,在1970年解散。 这张专辑封面的构图成为一种经典。<div><br>儿子专门购买了一张送给爸爸。</div> 披头士乐队的音乐遗产,至今仍影响着全世界的音乐家和乐队。<br><br>1980年12月8日,列侬在纽约被自己的粉丝枪杀。<br><br>他的歌曲《Hey, Jude》是我最喜欢的英语歌曲之一。<br><br>记得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全场观众一同合唱《Hey, Jude》的场面,令人感动和难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伦敦桥和伦敦塔桥</b></font></h3> 我起初教小学生英语的时候,教过那首脍炙人口的英语儿歌——《伦敦桥垮下来》(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br><br>这首歌旋律简单,歌词朗朗上口,学生们边唱边做游戏,非常快乐。<br><br>通过教唱这首歌,我找到了吸引学生的法宝,就是在教学中穿插教唱英语歌。直至后来教到初中、职专,教唱英语歌曲都是我的拿手戏。<br><br>当时我教了很多英语歌,学生们也通过学习英语歌曲,对英语产生了兴趣。<br><br>我的英语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那是一段难忘的回忆。<br><br>没想到,时间过去将近三十年了,如今我来到了伦敦桥的身边,我的学生是否还记得这首歌呢?<br>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把照片放大,中间很细很黑的一段,就是伦敦桥。 <h5><p><font color="#167efb">查看资料,发现伦敦桥真的经常垮塌。</font></p><font color="#167efb"><br>伦敦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时期,最初是一座木桥。中世纪时期,它被改建为石拱桥。19世纪初,由于旧桥不堪重负,需要重建。新的伦敦桥由工程师约翰·雷尼设计,历时7年(1824-1831年)建成,是一座五拱石桥。20世纪中叶,由于交通需求的增长,旧的伦敦桥再次被重建。新的伦敦桥建于1967年至1972年之间,是一座更为现代的桥梁。</font></h5> 这是伦敦塔桥(Tower Bridge),是另一座位于伦敦的著名桥梁,它与伦敦桥不是同一座桥。<br><br>伦敦塔桥是双塔结构,中间部分是可以升降的,以便大型船只通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伦敦眼</b></font></h3> 伦敦眼(The London Eye),最初是为了庆祝新千年而建造的,因此也被称为千禧之轮(Millennium Wheel)。<br> <h5><font color="#9b9b9b">图源:小红书</font></h5> 当时只是乘车经过,没有抓拍到。<br><br>伦敦眼的总高度为135米(443英尺),转轮直径为120米(394英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大本钟</font></b></h3> 大笨钟(Big Ben),也被称为大本钟,是一座著名古钟,位于96.3米高的钟塔内。<br> 大笨钟的名称来源于钟塔内重达13.5吨的共鸣钟。它声音洪亮,曾经将英国广播公司(BBC)最初安装在钟楼内的扩音喇叭震裂。 大笨钟有四个钟面,每个钟面直径达6.8米,由312块乳白色玻璃镶嵌而成。铜制的空心指针每件重达200磅。(果然又大又笨重,但“大笨钟”应该是人们对它喜爱的称呼。)<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威斯敏斯特大教堂</font></b></h3>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Cathedral)是伦敦的天主教威斯敏斯特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英国最大的天主教堂。<br><br>有许多英国的君主、贵族、政治家、科学家、诗人都安葬于此,包括牛顿、达尔文和斯蒂芬·霍金。 大教堂对公众免费开放,但要趁着晚颂时间(大概是5点),向门卫说“Service”就可以进去。<br> 大教堂还因其83米高的钟楼而闻名。<br><br>从下往上看,很壮观。<br> 教堂内部装饰精美,使用了超过100种不同类型的大理石,并装饰有精美的马赛克。 左边第一幅雕像前面是牛顿骨灰埋葬的地方; 最右边是达尔文的骨灰,中间就是霍金。英国人把霍金看成是两者的传人。<br><br>历史上的伟人就在眼前,真不敢相信。<br><br>这里埋葬的,还有莎士比亚、丘吉尔、狄更斯等许多著名人物。<br><br>夜幕降临,不知他们对人类的文明是否还在继续讨论? 整个教堂,氛围庄重肃穆。<br><br>我们进去时已经开始唱诵。<br><br>诵词听不清楚,但打动人心的是歌曲的旋律和男女声合唱。歌声悠扬悦耳,如天籁之音从教堂顶部传来,响彻整个大厅,直抵人心。 广场上有很多雕像,其中一座是曼德拉,南非反种族隔离斗争的领袖和世界著名的政治家,被称为“南非国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白金汉宫</font></b></h3>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是英国王室的王宫和居所。<br> 它让我想起伊丽莎白女王。<br><br>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期间,白金汉宫不仅是她的官方住所,也是她执行王室职责和举行国事活动的重要场所。<br> <p class="ql-block">宫内有宴会厅、典礼厅、音乐厅、画廊、图书馆、皇家集邮室等600多个厅室,收藏有许多绘画和家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宫内还有一座面积约40英亩的御花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金汉宫旁边的商店在售卖王室主题文创,但购买国王查尔斯文创的人不多。</p> 铁栅栏外是一群普通民众,<br><br>铁栅栏内是英国王室成员,还有超过800名工作人员。<br><br>门里门外,谁更自由、谁更幸福呢? 在商店里,经常看到以皇家卫兵为模板的钥匙链或冰箱贴,和现实简直一模一样。<br><br>红色束腰外衣➕黑色高高的毛绒绒熊皮帽,很滑稽。<br><br>白金汉宫有换岗仪式,一般在上午11:00,持续45分钟。我们没有碰上。<br><br>我当时正好录到两个卫兵在门口踱步,很好玩。<br><br>看惯了我们军队的雄姿,再看他们的步伐,很滑稽。<br><br>好像脚冷了,跺一跺脚暖和暖和;站累了,出来走俩步活动活动筋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维多利亚王纪念碑</font></b></h3> 白金汉宫门前的广场上,有一座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br><br>最顶端金光闪闪的是胜利女神,底部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大型汉白玉坐像,以及代表正义和真理的天使雕像。<br>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是英国帝国主义扩张达到顶峰的时期,被称为“日不落帝国”。<br><br>维多利亚女王共育有九个孩子,通过婚姻和欧洲各国的王室联姻,所以她又被称为“欧洲的祖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大学</font></b></h3> 英国拥有许多世界顶尖大学。<br><br>比如: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等。<br> 前几年,儿子虽然拿到了伦敦大学学院(UCL)的offer,但当时正值疫情期间,加上其他因素,最终与之失之交臂。<div><br>“可如果当时选择了UCL,就不会遇到现在的太太,也有可能读不到博士。”儿子说。<div><br>所以,<u>当一条路走不通时,说明还有更好的一条路等着你。</u></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街景</font></b></h3> 忘记这是哪个国家的大使馆了。<br><br>我们没找到中国大使馆。<br> 一家餐馆外吃饭的人们。 开始堵车了。 伦敦碎片大厦,高达309.6米,是全欧洲第二高的大厦,耸立在老式街区。<br><br>古典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伦敦的夜生活很热闹,街上人头攒动。<br><br>见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聚会方式。<br><br>很多人聚在一起,就站在路边,每个人手里拿着酒杯,也不找地方坐下来,就那样站着,谈笑风生,杯觥交错。<br><br>不止这一帮人,我们见到好几个类似的场景。 红色的双层大巴车,也是伦敦的标志性符号。<br><br>你知道“Bus”这个单词是怎么来的吗?<br><br>1829年,马车制造商乔治·希利比亚在伦敦运营了一条公共马车线路,他将这项公共马车的服务称为Omnibus(拉丁语意为“为所有人”),并逐渐演变为“Bus”。 伦敦街头经典的红色电话亭。<br><div><br></div><div>随着移动通讯的发展,电话亭已经停用。如今,有的被改装成迷你图书馆、心脏除颤器站、小型售卖亭,有的则被加以保护。<br><br>一个小小的电话亭,竟然有很多年轻人排队与它合影。<br><br>有点年头的东西,总是值得怀念。<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饮食</font></b></h3> <h5><font color="#9b9b9b">餐厅的菜单</font></h5> 怎么说呢?<div><br>西餐就是这样。<br><br>当时很想念郑州的拉面,又便宜又实惠。</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6fbb"><b>4.结尾</b></font></h3> 居住的旅店原先是个私人居所,精致小巧,很温馨。 公共区域有咖啡、牛奶、茶,可以自己煮自己冲泡。<br> 书架上留有原先主人的书籍,旅客可以随便挑选喜欢的书带走。<br><br>两个孩子选中了一本,里面的内容正好和他俩的故事相似。<br><br>真是天赐的缘分。 <h5><font color="#9b9b9b">国王十字圣潘克拉斯地铁站</font></h5> 在伦敦,你看不到其它文字,不像在中国各大城市,除了中文,还有英文。<br><br>广州和香港的地铁,用粤语、中文、 英文三种语言播报;一些旅游景点还有韩文、日文。<br><br>在日本,除了日语,有中文、英文、韩文;在新加坡,有马来文、泰语、中文和英文... ...<br><br>到了伦敦,所有标识,就只有一个——英文,地铁播报——英文。<br><br>本地的民众也只会跟你讲英文,其他语言不会,人家也不用学。<br><br>亚欧五国一趟旅游下来,发现会讲英语,几乎可以走遍全世界。<br><br>就像在中国,会讲普通话,到祖国的哪个地方都可以。(现在的广州,很多年轻人已经不讲粤语,都讲普通话了。)<br><br>这就是政治、经济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吧。 走向世界,看清自己。<br><br>还是那句话——<br><br>同志们,<div><br>革命尚未成功,</div><div><br>我们仍需努力啊。</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苏文静 2024年11月21日于广州</div> <h5><div><font color="#9b9b9b">文:苏文静<br></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摄影:苏文静 杨文 李海玉<br>编辑:杨思革</font> </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