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手艺人在农村是香饽饽,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那时不让出门打工搞副业,唯有手艺人可行走四方。他们不但能挣钱,还能吃香喝辣,令人神往。想当年,不少人想让孩子拜师学艺,手艺人总是看一眼就回绝,或者精挑细选,收留者甚少。</p><p class="ql-block"> 农村人说的手艺人其实就是匠人。何为“匠人”?匠人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天志上》文中提到“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这里的“匠人”指的是木匠。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匠人一词的内涵不断丰富,不再仅仅局限于木匠,还包括毡匠、铁匠、皮匠等一系列从事手工技艺工作的群体。匠人被视为手艺精湛、技艺高超的人,如鲁班和墨子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匠人。</p> <p class="ql-block"> 我从初中毕业的那年寒假,村里来了一班毡匠。我家的两孔窑洞供他们弹毛洗毡使用。我清楚地记得,弹毛的套窑卧室里支一铁火炉,炉膛内常有烧山药,有伺候匠工的主人负责翻转,将皮色金黄待开花的熟山药夹到炉面。盘子里还有提前烙好的油饼子等供匠人小憩时享受。看到炉面上的美食,或者闻到从烟囱里送出的香味,让人常常垂涎三尺。有时候,我家的小猫也摇着尾巴来凑热闹,它蹲在不远处,双眼紧盯炉面碟内的美食,若主人守护紧,偷不上一嘴,就喵喵地大叫几声,告诉守护者,它的肚子饿了。</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羡慕的是,他们吃百家饭,每一户都拿最好的吃喝招待。一天三顿饭,晚上还供夜宵。有些条件好的人家,还要宰只羯羊,端来大碗飘香的排骨,晚上睡前送一瓶白酒,让其酒肉穿肠过,翌日拿出精品物。</p><p class="ql-block">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吃,对于每个人来说,充满诱惑。村里有不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想拜师学艺,都被手艺师傅拒绝了。</p> <p class="ql-block"> 匠人们开工干活的日子,我异常地兴奋,看见雪白的羊毛在弓弦的弹力间舞上跳下,变成了散花花的棉花;从叉子间飞出,如朵朵白云,铺满大地;开水喷洒、帘子卷揉变成了条条绵毡。我好奇地看,偷偷地学,趁他们休息戴上壳子弹毛,拿起叉子舞毛弄铺。抽空给他们扫地、补竹帘、梿枷打毛、端茶倒水,深得李师傅一帮人喜欢。擀毡本来是两人工作,我好奇心强,加在中间“玩”。手拉绳子脚蹬毡,一上一下连续擀。蹬了一星期,腿的动作一致了,用劲到位,三人擀毡当然进度快。师傅们说,我是匠人料,要收我为徒,跟他们闯江湖、吃四方。这本是一件好事,反而愁住了我。</p><p class="ql-block"> 本队初中毕业六人,高中只录取了我和姓魏的两名同学。魏同学由于生活拮据而辍学,队长已分配当羊倌。虽然母亲坚持让我读书,可父亲去世早,家庭同样困难,哥们都未上初中。上学对家庭真是雪上加霜,学匠人可让家庭焕发生机。有人说,上学读书为的是将来有好工作,挣钱养家。而现在学匠人也是不错的选择,人们求之不得,而你却犹豫不决。</p><p class="ql-block"> 开学了,母亲在催我去上学。她不识一个大字,干什么都困难,就连上厕所都进错门,吃尽了无文化的苦头;师傅在挽留,谁家的炕上不铺毡,谁家新婚嫁娶不陪新毡呢,匠人是老百姓过日子永远离不开的人;社会上正刮“读书无用论”的歪风,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p> <p class="ql-block"> 经过再三考虑,我喜欢读书,文化是人的另一张漂亮的精神名片,没有它的存在,眼前的世界将变得懵懵懂懂,一片漆黑。我还是背起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堂。师傅们只能随我所愿,干学徒一月,结工资三十元,那是不小的收入,除去学费、书本费十八元,还余十二元的生活费,扫除了我上学路上的拦路虎。短短一月的交往,我和师傅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欢迎我每年的寒暑假加入匠人行列。</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读高中两年半,只有参加高考的那一年备战高考,其余的寒暑假都未缺席。冬天弹毛洗绵毡,夏季纺线织袋毯。技艺日趋成熟,工资逐渐增加。如今想来,匠心温暖上学路,我从内心深处感谢支持我的师傅们!</p><p class="ql-block"> 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创造未来。当年幼稚的选择赢得了未来。我的人生因文化而精彩,有知识而幸福。如今,毛毡市场早已被精美床垫的激流所淹没,文化仍闪闪发光照耀着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字——新白杨</p><p class="ql-block"> 图片——网络</p>